博碩士論文 8842104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2 、訪客IP:18.224.137.197
姓名 李治國(Zh-Guo Li )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企業管理研究所
論文名稱 影響臺灣電子產業除權行情因素之研究
相關論文
★ 所有權結構與資本結構對公司價值影響之研究-以台灣上市電子公司為例★ 巴菲特策略管理思想實踐之探討
★ 台灣水果進入大陸市場進入策略之研究★ 產險業購併標的選擇之研究
★ 專業電子代工廠轉型自有品牌商的策略行為與方向★ 股權集中度與承銷價低估之關係研究
★ 舉債後股利增發宣告之資訊內涵-由營運績效及內部人持股比率角度探討之★ 舉債後股利增發宣告的資訊內涵-由投資活動與系統風險變動的角度探討之
★ 價格動量策略與產業動量策略之實證研究-以台股為例★ 手機產品特性與品牌形象對消費者購買之知覺品質與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
★ 家族企業與會計保守性之關聯性★ Three essays on non-parametric pseudo random disturbance simulations and Monte Carlo approach
★ 綠色能源燈具之應用與跨國品牌通路多角化經營之探討--以A公司為例★ 銀行授信策略與影響授信決策因素之研究
★ 資本結構決定因素之研究--台灣資訊電子業上市公司之實證★ 影響我國銀行衍生性金融商品創新之因素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收集自民國85年至89年共五年時間,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電子類股中,曾發放股票股利之個股做為除權樣本資料,經篩選後共得374 筆適用樣本。事件期為除權日前15 天到除權日後14 天,共30天,以市場模式估計每個樣本之正常報酬後,首先觀察全體樣本平均股價異常報酬率(AR)和累積平均異常報酬率(CAR)的變化,以了解電子類股除權行情發生的情況,之後再加入認購權證、前期除權行情、產業景氣、產業上中下游、配股率及本益比等六項變數,來分析哪些因素會對電子類股的除權情造成影響,最後再更進一步分析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除權行情,其實證結果如下:(1) 事件期的平均累計異常報酬率顯著大於零,因此驗證了電子類股的除權行情確實存在,而以除權當日的異常報酬率為最高。(2) 若以除權日前3天的棄權賣壓作為間隔,整個除權行情大致可分為兩個波段,其中以除權日起的波段較為顯著。(3) 在產業景氣呈現多頭時事件期縱異常報率顯著大於空頭時期。(4) 在本研究全部樣本配股率均小於85﹪的情況下,配股率大於28﹪的組別其總異常報酬率顯著大於配股率小於28﹪的組別。(5) 本益比雖會對除權行情造成差異,但除權行情最高的組別,其本益比反為介於0到30之間,顯示本益比偏高的個股,其除權行情較不顯著。(6) 前期總異常報酬率大於零之個股,其本期總異常報酬率顯著大於前期總異常報酬率小於零之個股,但在前期總異常報酬率大於零的個股中,本期總異常報酬率並未和前期總異常報酬率成正相關。
關鍵字(中) ★ 事件研究法
★  除權行情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4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程序5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股利政策之探討7
第二節 除權行情的發生原因16
第三節 影響除權行情因素之研究21
第參章 研究方法24
第一節 研究假說24
第二節 研究變數27
第三節 樣本選取與資料蒐集28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檢定方法30
第肆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39
第一節 電子股除權行情之檢定39
第二節 電子類股除權行情影響因素之檢定43
第三節 電子類股除權行情之解釋模型4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51
第一節 結論51
第二節 建議53
參考文獻5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王玉鳳,『台灣地區股票股利除權行情之研究』,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5 年6 月。
2.王雪花,『股票股利與股價關聯性之研究』,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3.王宏吉,民國85年6月,「代理成本、交易成本與現金股利之實證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私立輔仁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4.王俊仁,民國87年6月,「台灣上櫃公司股利政策動機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5.李忠憲,『台灣股票市場除權行情之研究-以股票股利為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6.李建然,『台灣上市公司股票股利與股票價格變動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

7.李存修,『股票股利除權交易日之稅後超額報酬與比價心理假說之實證』,台大管理論叢,第四卷第二期,民國83年2月,頁41-60 。
8.李存修,『股票股利及現金增資之除權與股價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大管理論叢,第二卷第一期,民國80 年5 月。
9.李存修,『股票除權前後股價行為之探討』,證券管理,第八卷第十期,pp.12-22 ,民國79 年。
10.李存修,『台灣股市之除權行情:財富幻覺抑或情報效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79-0301-H002-14 ,民國79 年。
11.李曼玲,民國87年,「我國上市公司股利發放方式之決策與公司特質關聯性之實證研究」,第四屆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研討會。
12.邱正仁,「試論我國公司企業無償增資配股之會計與財務問題」,第三屆會計與實務研討會,民國八十年十一月。
13.洪振虔,民國78年6月,「臺灣地區上市公司股利發放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4.周祥雲,『台灣股票市場股票股利除權日之異常報酬』,交通大學管理科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

15.林博政,民國87年6月,「台灣上市公司股利發放模式之實證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6.林毅明,民國89年6月,「台灣公司股利政策與股價之關聯性」,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7.范瀛文,『台灣上市公司於除權日的異常報酬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18.姜淑美,民國82年6月,「董監事持股與財務決策關係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9.高嘉穗,民國89年6月,「現金增資與股利政策互動關係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0.唐明良,民國83年6月,「台灣股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管理動機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1.陳舒怡,民國86年6月,「上市公司發放現金股利與無償配股問題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2.陳麗萍,民國89年6月,「我國上市公司股利發放方式與股票長期報酬率的相關探討」,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3.楊燿禎,民國89年6月,「管理者持股、風險與財務決策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4.張錦娥,民國82年1月,「所得稅對資本結構及股利政策影響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5.劉秀玲,民國83年1月,「影響資本結構與現金股利政策及內部股權決定因素之分析-台灣股市之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管理技術研究所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6.鄭明祺,民國84年1月,「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投資、融資、股利決策關係之實證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第5卷第1期,頁16-28。
27.蕭慧玲,『台灣股市除權行情之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79 年6 月。
28.謝庭金,『台灣證券市場鉅額股票股利所含資訊』,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77 年6 月。

29.謝銘智,民國87年6月,「股利政策與公司特性之關聯性」,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30.羅會芬,民國83年6月,「上市公司投資、舉債與股利政策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1.Acker ,Daniella, 1999, “Stock Return Volatility and Dividend Announcements,”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 Vol.12,No.3,pp.221-242
2.Bessler ,Wolfgang and Nohel ,Tom,1999,“Asymmetric information, dividend reductions, and contagion effects in bank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24,No.11, pp.1831-1848
3.Bar-Yosef, S. and D. Brown, 1977, “A Reexamination of Stock Splits UsingMoving Betas,” Journal of Finance, pp.1069-1081.StockDistribution Announcements and Earnings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 Finance, Vol.3, No.2, pp.113-132.
4.Barker, C., 1958, “Evaluation of Stock Dividen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36, No.4, pp.99-114.
5.Barker, C., 1956, “Effective Stock Spl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34,No.1, pp.101-106.
6.Chang, Rosita P. and Ghon S. Rhee,1990,“The Impact of Personal Taxes on Corporate Dividend Policy and 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 Financial Management 19,pp.21-31.
7.Copland, T. E., 1979, “Liquidity Changes Following Stock Splits,” Journal of Finance, March, Vol.34, pp.115-141.
8.Doran, D. T., and R. Nachtmann 1988, “The Association of Stock Distribution Announcements and Earnings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 Finance, Vol.3, No.2, pp.113-132.al Review,Vol.29, No.1, pp.125-151
9.Eades, K., P. Hess, and H. Kim, 1984, “On Interpreting Security Returns During the Ex-Dividend Period,”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13,No.1, pp.3-34.
10.Eisemann, P.C. and E.A. Moses, 1978, “Stock Dividends: Management’s View,” 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 Vol.34, No.4, pp.77-80.
11.Elton, E., and M. Gruber. 1970, “Marginal Stockholder Tax Rates and the Clientele Effect,”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LII, No.1, pp.69-74.
12.Easterbrook, Frank H.,1984,“Two Agency-Cost Explanation of Dividend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4,September,pp.650-659.
13.Fama, E.F., 1972, “Components of Investmen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e, Vol.27, No.3, pp.551-567.
14.Fama, E.F. and L. Fisher, M. Jensen and R. Roll, 1969, “The Adjustment of Stock Price to New Inform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Vol.10,No.1, pp.1-21.
15.Fama, Eugene F. and Harvey Babiak,1968,“Dividend Policy:An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63,December,pp.1132-1161.
16.Johnson, B., 1966, “Stock Splits and Price Change,” Journal of Finance, December, pp.675-686.
17.Jensen, G. R., D. P. Solberg, and T. S. Zorn,1992,“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Insider Ownership, Debt, and Dividend Policies”,Journal of Financial & Quantitative Analysis27,pp.247-263.
18.Koski, Jennifer Lynch and Scruggs, John T,1999, “Who Trades Around the Ex-Dividend Day? Evidence from NYSE Audit File Data ,” Financial Management, Vol.27,No.3 ,pp.58-72
19.Lakonishok, J. and B. Lev, 1987, “Stock Splits and Stock Dividends: Why, Who and When,” Journal of Finance, Vol. 42, No.4, pp.913-932.
20.Leland, H. and D. Pyle, 1977,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pp.371-387.
21.Linter, J., 1956,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s of Corporations among Dividends, Retained Earnings and Tax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XLVI, No.2, pp.97-113
22.Moses, E.A., J.M. Cheyney, and E.T. Veit, 1987 “A new and more complete performance measur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Vol.13, No.2,pp.24-33.
23.Papaioannou ,George J. and Travlos , Nickolaos G. and Tsangarakis ,Nickolaos V.,2000, “Valuation Effects of Greek Stock Dividend Distributions,”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Vol.6,No.4,pp.515-532
指導教授 羅庚辛(Keng-Hsin Lo) 審核日期 2001-6-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