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205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1 、訪客IP:18.116.47.85
姓名 蔡秉修(Bing-Xiu Ts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歷程之研究(1949‐1971)
(The study of the process of ROC withdrawn from United Nations 1949-1971)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主要使用美國國務院外交解密檔案(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簡稱FRUS)、中華民國外交部國際組織司檔案,配合美國國家檔案局檔案(National Archives)、中華民國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檔案》及《蔣經國總統檔案》研究中華民國年退出聯合國過程。從中觀察中美之間對於維繫中華民國於聯合國之中國代表權會商經過,以及中華民國在世界局勢發展及美國亞洲政策轉變下,如何因應其中國席位。
中國代表權之所以成為聯合國長期討論之問題,最根本之因素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宣布建國後,原先統治整個中國之中華民國,仍保有臺灣省以及福建省之金門、馬祖等地,形成兩個對立之政權且不相承認。此種態勢讓原先擁有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中華民國政府,繼續代表中國行使其聯合國權力與義務,而後建國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宣稱應繼承中華民國並擁有中國代表權,代表權問題延宕廿餘年始終未獲解決。
韓戰爆發,中華民國與美國聯手爭取與會國家的支持,於1950年代使用緩議方式,讓聯合國暫緩討論有關中國代表權之相關議案。歷經十年緩議,世界局勢業已變化,原本支持緩議案的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向美國表示無法繼續支持,數十個亞非新會員國亦無一支持。1961年中美在維持中國代表權策略上首度發生爭執,美國轉研擬重要問題案等多種方案並希望中華民國政府支持。在甘迺迪向蔣介石傳達其秘密保證後,最終以重要問題案之程序形式,成為往後十年所有排華納共案之門檻。
雖然重要問題案在1960年代發揮功效,國際氛圍卻益對中華民國不利,尼克森任美國總統後,其亞洲政策逐步向中共靠攏,尤其1971年7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祕訪大陸之行曝光後,消息瞬間引發全世界對於中共的關注,中華民國政府高層除了安撫國內人民,亦接受了美國更改重要問題案的計畫,以雙重代表權作為因應當時阿爾巴尼亞案之策略。
1971年10月25日由美國所提出之逆重要問題案雖取得了優先表決的機會,最終卻以4票之差未能通過,在美國等國爭取對阿爾巴尼亞案分段表決失利後,中華民國外交部長周書楷以程序形式發言上臺,宣布中華民國不再參加廿六屆大會任何進一步的議事程序,並隨即率團離席退出議場。隨後大會主席將阿爾巴尼亞案付諸大會表決,結果以41票之差通過,成為二十六屆大會2758號決議案。廿二年來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正式畫下句點。
透過中美兩國所公布之外交檔案,可以探析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過程之三個情景。其一,了解到美國內部如何運作雙重代表權之形成,尼克森、季辛吉、羅傑斯等人的實際態度與作法。其二,了解中美對於此議案的爭議所在,以及1971年中美對於此議案的會商情形,從形成、定案、到實際操作一連貫過程。其三,可從中獲知中華民國內部決策情況,如何在基本國策下,採取彈性的作法。
摘要(英)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ments on the process of withdrawal from United Nations(UN) Taiwan suffered, based on mainly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US) and Archives of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R.O.C., and also by-archives such as National Archives, Archives of President Chiang Kai-shek, and Archives of President Chiang Ching-Kuo. In general, analyzing the cause and the outcome of negotiations of Chinese representation between R.O.C.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discussion of rights of Chinese representation shows the development of Republic of China(R.O.C.) during the times whe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S.A) changing the Asia policy.
The basic reason why “Chinese representation” had become a long-time open question in the General Assembly taken votes every year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in that time is because it was difficult to vote alternatively - the Republic of China(ROC) 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 which was the “ real ”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a after PRC announced on October 10th 1949 that they had held the reins of government after the Civil War of 1949, when ROC, which had dominated over whole Chine, still has dominion over places such as Taiwan, Chinmen, Mazu and etc.. In other words, there have been two opposite polities with the same name – China.
Becaus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Korean war, ROC and the USA used Moratorium in 1950s and cooperated successfully to win the support of countries attending a conference to let Chinese representation related bills be postponed debating in the UN. Ten years went by and world has been changed. Some countries supporting Moratorium originally, such as Canada, Britain and Japan, indicated to the USA they were unable to continue supporting, but also none of tens new members from African and Asia emerging countries backed the bill. It had been ten years since1961, an “Important Question”, requiring a two-third majority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for approval, was made any proposal to change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ina after Chiang Kai-shek had got Kennedy the president of the USA a secretly promise of avoiding in favor of Peking.
Although an “Important Question” was a success, the situation in the world political affairs was going against ROC. As Henry Alfred Kissinger’s private mainland visit went public, there was no way but accept a formula “dual representation” to placate citizens and to cope with the Albanian resolution.
In October, 1971, due to the failure of Modified Important Question Resolution also proposed by the USA, ROC pronounced no more councils to attend in 26th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UNGA). Subsequently, the UNGA Resolution 2758 recognized the PRC government as the sole legitimate representative to attend the UN. This was to solve the controversial Question of the Representations of China in the United Nations which last about twenty years to an end.
Above all,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dissect the ins and outs of why ROC abdicating the UN. First, understand how dual representation was moved in USA, and Nixon, Kissinger and Rogers, their attitudes and devices to the issue. Second, understand the point at issue and the situation of consultation between ROC and USA. Third, analyze what the process of counsel in ROC and observe the flexibilities in foreign policy.
關鍵字(中) ★ 聯合國
★ 中國代表權
★ 雙重代表權
★ 重要問題案
★ 中美關係
關鍵字(英) ★ the United Nations
★ Chinese representation
★ dual representation
★ important question
★ Sino-American relationship.
論文目次 緒 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二、時間斷限與研究範圍 3
三、研究回顧 4
四、研究方法與史料探討 13
伍、研究架構 18
第一章 二戰後中國代表權問題之背景及初期因應之道 21
第一節 中國代表權爭議之背景 21
第二節 不予討論-十年緩議代表權問題 30
第二章 中華民國、美國與重要問題案 39
第一節 中美改採重要問題案之協商過程 40
第二節 詹森政府時期有關中國代表權之提案 69
第三節 1969年、1970年尼克森政府因應中國代表權問題過程 81
第三章 廿五屆後美國與中國代表權案之改變 86
第一節 廿五屆聯大後中美日重新評估中國代表權問題 87
第二節 中華民國探詢日本對中國代表權之態度與方針 96
第三節 中美針對雙重代表權的初步討論 99
第四節 美國布朗特使赴臺會商安理會歸屬問題 111
第四章 中華民國、美國對安理會中國席位之爭議 123
第一節 美方提高層級赴臺爭取安理會歸屬共識 124
第二節 蔣墨會談後中國代表權策略新進程 131
第三節 季辛吉密訪中共與美國正式提案 142
第四節 中美對廿六屆中國代表權策略的最終定案 159
第五章 廿六屆聯大中華民國與中國代表權之紛爭 180
第一節 廿六屆大會中華民國估票與洽助情景 181
第二節 第廿六屆聯大審議中國代表權經過 196
第六章 1949-1971廿二年間中共與中國代表權 217
第一節 中共建國初期對聯合國的最初策略 218
第二節 1950年代起中共爭取中國代表權之原則與策略 222
第三節 1971年中共代表中國行使其聯合國中國代表權 236
結 論 243
徵引書目 247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外文部分:
一、史料
(一)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FRUS)
The U.S. Dep.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FRUS), 1964, Lyndon B. Johnson Administration vol. XXX, China.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 Printing Office, 1998.
The U.S. Dep.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FRUS), 1969-1976, Nixon-Ford Administrations vol. V, United Nations, 1969-1972.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 Printing Office, 2005.
The U.S. Dep.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FRUS), 1943, Franklin D. Roosevelt Administration, China.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 Printing Office, 1962.
The U.S. Dep.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FRUS), 1950, Harry S. Truman Administration vol. II, The United Nations; The Western Hemisphere.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 Printing Office, 1976.
The U.S. Dep.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FRUS), 1961, John F. Kennedy Administration vol. XXII, Northeast Asia,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 Printing Office, 1996.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FRUS), 1950, Harry S. Truman Administration vol. VII, Korea.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 Printing Office, 1976.
(二)National Archives
National Archives,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s, NSC Files, Box 1031, Files for the President—China Material, Exchanges Leading up to HAK’s Trip to China, December 1969–July 1971. Top Secret.
National Archives,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s, NSC Files, Box 1032, Files for the President—China Material, Polo I, Record, July 1971 HAK Trip to PRC. Top Secret; Sensitive; Exclusively Eyes Only.
National Archives,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s, NSC Files, Box 30, President’s Daily Briefs. Top Secret.
National Archives,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s, NSC Files, Box 520, Country Files, Far East, China, Vol. V. Secret.
National Archives,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s, NSC Files, Box 522, Country Files, Far East, China, Vol. VIII.
National Archives,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s, NSC Files, Kissinger Office Files, Box 86, Country Files, Far East, Ambassador Murphy.
National Archives,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s, White House Tapes, April 15, 1971, 5:26–6:20 p.m., Executive Office Building, Conversation No. 249–26.
National Archives,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s, White House Tapes, May 21, 1971, 5:26–5:55 p.m., Oval Office, Conversation No. 503–17.
National Archives, Nixon Presidential Staff, Chronological File, Box 10, HAK Telcons.
National Archives, RG 59, Central Files 1970–73, POL 1, POL 23–8, POL 17 CHICOM–US. Secret.
Telcon between Kissinger and Secretary Rogers, 4/12/71, 9:10 p.m., Folder 8, Box 9, Chronological File, HAK Telcons, Nixon Presidential Staff, N. A..
(三)回憶錄
Cline, Ray S. Chiang Ching-kuo Remembered: The Man and His Political Legacy.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lobal Strategy. Council, 1989.
Kissinger, Henry A. White House Years. Boston : Little, Brown, c1979.
Nixon, Richard M. RN, The Memoirs of Richard Nixon. New York: Warner Books, 1979.
(四)政府文告
Facts on File Yearbook.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1972, vol. XXXI, NO. 1605, July 29-Aug.4, 1971.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Richard Nixon, 1971.
United Nations. Rules of Procedure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6.
二、專書
Snow, Edgar.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Red China Toda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0.
Patrick, Tyler. A Great Wall: Six Presidents and China : An Investigative History. New York : Public Affairs, 1999.
Blum, Robert.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World Affairs. New York: Mc Graw-Hill, 1996.
三、期刊論文
Nixon, Richard M. “Asia After Vietnam,” Foreign Affairs, 46:1 [October, 1967], pp. 111-125.
Kaufman, Victor S. “'Chirep': The Anglo-American Dispute over Chinese Representation in the United Nations, 1950-71 ”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vol. 115, No. 461 (Apr., 2000), pp. 354-377.
四、政府及學術網頁
美國白宮官方網站:http://www.whitehouse.gov/history/presidents/jk35.html (擷取日期:2007年4月27日)。
歷屆美國總統施政項目網頁: http://tinyurl.com/3px3an (擷取日期:2008年4月17日)。
聯合國大會第A/RES/396(V)號文件,聯合國大會網頁http://daccess-ods.un.org/TMP/4742261.html (擷取日期:2007年4月23日)。
聯合國大會第A/RES/490(V)號文件,聯合國大會網頁:http://daccess-ods.un.org/TMP/4440283.html (擷取日期:2007年4月23日)。
聯合國大會第A/RES/609(VII)文件,聯合國網頁:http://daccess-ods.un.org/TMP/1322802.html (擷取日期:2007年3月31日)。
聯合國大會網站:http://daccess-ods.un.org/TMP/4737994.html (擷取日期:2008年5月11日)。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S/RES/82號文件,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網頁:http://daccess-ods.un.org/TMP/4474490.html. (擷取日期:2007年4月17日)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S/RES/83號文件,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網頁:http://daccess-ods.un.org/TMP/739063.5.html (擷取日期:2007年4月17日)。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S/RES/83號文件,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網頁:http://daccess-ods.un.org/TMP/739063.5.html (擷取日期:2007年4月17日)。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S/RES/84號文件,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網頁:http://daccess-ods.un.org/TMP/145880.1.html (擷取日期:2007年4月17日)。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S/RES/87號文件,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網頁:http://daccess-ods.un.org/TMP/5966019.html (擷取日期:2007年7月5日)。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S/RES/88號文件,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網頁:http://daccess-ods.un.org/TMP/6894146.html (擷取日期:2007年7月5日)。
中文部分:
一、史料
(一)中華民國外交部檔案
〈中日美會商我代表權問題〉,第3冊,(中華民國60年4月16日至7月30日),《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74。
〈中日美會商我代表權問題〉,第一冊,(中華民國60年1月12日至2月14日),《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72。
〈中日美會商我代表權問題〉,第二冊,(中華民國60年2月17日至5月18日),《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73。
〈中美兩國有關重要文件(第1冊)〉,《外交部秘書處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分類號805,卷次號0008。
〈中美兩國有關重要文件(第2冊)〉,《外交部秘書處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分類號805,卷次號0009。
〈中美兩國有關重要文件(第3冊)〉,《外交部秘書處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分類號805,卷次號0010。
〈中國代表權問題節要〉,(中華民國60年9月21日至77年3月24日),《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79。
〈廿六屆聯大因應我代表權各種試案〉,《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22。
〈廿六屆聯大因應我代表權總卷〉(民國60年7月4日),《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30。
〈廿六屆聯合國代表權問題〉,(中華民國60年9月15日至10月27日),《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31。
〈共匪對聯合國態度(一九七○年十一月起)〉(中華民國59年12月15日至60年1月7日),《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93。
〈有關中國代表權〉,(中華民國60年9月11日至12月25日),《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35。
〈我在聯合國第十六屆常會代表權問題 中美會商(八)〉,《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分類號633.02,案次號88085。
〈第廿六屆聯大關於代表權案代表團所發各項電稿〉,《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分類號640,案次號90058。
〈許次長交下「外蒙古」卷〉,《外交部秘書處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分類號805,卷次號0117。
〈聯大二十六屆常會中國代表權問題代表團收發電〉,《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分類號640,案次號90094。
〈聯大二十六屆會代表權問題代表團收發電〉,《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76。
〈聯大中國代表權因應策略〉,第二冊,(中華民國60年8月9日至9月14日),《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46。
〈聯大廿六屆來電〉,(中華民國60年9月21日至61年5月12日),《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33,卷次號90023。
〈聯大廿六屆常會中國代表權問題代表團收發電〉,《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55。
〈聯大第廿六屆常中國代表權問題洽助收電〉,分類號640,案次號90033。
〈聯合國大會第十六屆常會代表權 中美會商(九)〉,《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分類號640,案次號0065。
〈聯合國大會第十六屆常會代表權〉,《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分類號640,案次號0067。
〈聯合國第廿六屆常會中國代表權問題洽助會議紀錄及部長大會演說稿〉,(中華民國59年12月17日至60年10月12日),《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20。
〈關於我在聯合國大會第十六屆常會代表權問題(研究委員會)〉,(1961年),《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分類號633.02,案次號88.086。
外交部國際司陶謀權編,〈廿二年來聯合國處理所謂中國代表權之經過節要〉(1973年),《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分類號640,案次號90060。
外交部國際組織司編,〈聯大代表權案因應經過紀要〉,《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38。
外交部國際組織司編,「聯大第廿六屆常會我代表權案洽助情形與結果簡表」,〈聯大廿六屆常會中國代表權問題案〉,(中華民國60年3月9日至10月7日),《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24。
國防部第二廳編印,《匪列席聯大之檢討》(臺北:國防部,1950年12月26日),第28號,無頁碼。
國際組織司摘呈,〈本部與美、日及韓國等友邦官員就聯大我代表權問題迭次會議紀錄及報告摘要(五十九年十二月至六十年四月)〉,外交部國際組織司,〈中美、中日談話紀錄案〉,《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21。
國際組織司編,〈薛大使毓麒赴日就我聯大代表權案非正式與日方交換意見節要〉,外交部國際組織司,〈中日美會商我代表權問題案〉,《外交部國組司檔案》,外交部北投檔案庫藏,分類號640,卷次號90075。
(二)國史館
〈忠勤檔案-中美〉,編號10,《蔣經國總統檔案》,國史館藏,檔號3010.82/5044.01-55。
〈革命文獻〉,「聯合國組織(下)」,《蔣中正總統檔案》:《抗戰史料初編》,戰時外交。
〈革命文獻〉,「聯合國組織經過」(上),《蔣介石總統檔案》;《抗戰史料初編》,戰時外交。
〈特交文電-領袖事功之部:柒、領導革命外交-我與聯合國〉,《蔣中正總統檔案》,國史館藏。
〈特交檔案〉,外交,「對聯合國外交」,卷16,《蔣介石總統檔案》;〈四國聯合宣言及其他宣言〉,《國民政府檔案》,檔號:0633-6060.0101。
《忠勤檔案》,檔號3010.82/5044.01-067,「中美」,《蔣經國總統檔案》,國史館藏。
《忠勤檔案》,檔號3010.82/5044.01-073,「中美」,《蔣經國總統檔案》,國史館藏。
《忠勤檔案》,檔號3010.82/5044.01-38,「匪偽外交」,《蔣經國總統檔案》,國史館藏。
《忠勤檔案》,檔號3010.82/5044.01-70,「中美」,《蔣經國總統檔案》,國史館藏。
《忠勤檔案》,檔號3010.82/5044.1-045,「聯合國」,《蔣經國總統檔案》,國史館藏。
《籌筆》(戡亂時期),第三十六冊,三二日,編號17759,《蔣中正總統檔案》,國史館藏。
「手諭擬令葉公超自動解職」(1961年10月27日),〈石叟文集〉,《石叟叢書》影像資料,續編,國史館藏,編號009。
「聯合國案」,檔號D2229,第一冊,《蔣經國總統檔案》,國史館藏。
「聯合國案」,檔號D2229,第二冊,《蔣經國總統檔案》,國史館藏。
(三)報紙
《人民日報》,1949年11月16日,版1
,1949年11月27日,版1。
,1950年1月9日,版1。
,1961年12月5日,版5。
,1964年1月28日,版1。
,1971年8月21日,版1。
《中央日報》,1945年6月27日,版3。
,1945年12月25日,版3。
,1951年12月8日,版1。
,1961年5月16日,版1。
,1961年6月24日,版1。
,1964年1月28日,版1
,1964年2月11日,版1。
,1964年2月12日,版2。
,1971年6月16日,版1。
,1971年9月10日,版1。
《中華日報》,2008年2月18日,版4。
《民眾日報》,2008年2月18日,版2。
《星島日報》,1971年9月6日,版2。
《經濟日報》,1971年7月17日,版1。
《聯合報》,1960年12月5日,版1。
,1960年12月19日,版4。
,1961年3月23日,版2。
,1961年3月26日,版1。
,1961年4月2日,版4。
,1961年5月14日,版1。
,1961年5月15日,版1。
,1961年7月24日,版2。
,1961年9月17日,版1。
,1961年10月13日,版1。
,1962年3月18-20日,版4。
,1968年11月7日,版3。
,1971年1月22日,版1。
,1971年1月25日,版1。
,1971年2月6日,版2。
,1971年2月22日,版1。
,1971年3月3日,版1。
,1971年3月19日,版2。
,1971年7月23日,版2。
,1971年10月6日,版1。
,1998年4月19日,版6。
,1998年8月9日,版8。
,1998年10月8日,版8。
,1999年4月19日,版13。
,2002年7月26日,版15。
,2008年2月18日,版9。
(四)史料彙編
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編輯小組編輯,《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 史料文件》(臺北:國史館,200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 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下卷(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8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5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冊(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8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活動大事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3月)。
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40年度)》(臺北:中華民國年鑑社,1951年)。
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41年度)》(臺北:中華民國年鑑社,1952年)。
毛澤東著,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正華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 (二)中國代表權》(臺北:國史館,2001年)。
世界知識出版社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文件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
周谷,《胡適、葉公超使美外交文件手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12月)。
張群、黃少谷編,《蔣總統為自由正義與和平而奮鬥述略》(臺北:蔣總統對中國及世界之貢獻叢編編纂委員會,1968年10月31日)。
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卷3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12月)。
葉惠芬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 (一)籌設篇》(臺北:國史館,2001年12月)。
(五)回憶錄及訪談錄
王國權,《我的大使生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
尼克森著、臺北美國新聞處譯,《七十年代的美國外交政策:和平的建立》(臺北:美國新聞處,1973年)。
伍修權,《往事滄桑》(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6月)。
克萊恩,《我所認識的蔣經國》(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2月)。
亨利基辛格著;陳瑤華等譯,《白宮歲月:基辛格回憶錄》,第二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0年)。
沈劍虹,《使美八年紀要:沈劍虹回憶錄》,(臺北:聯經出版社,1971年)。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著,時報出版公司譯,《季辛吉回憶錄(中國問題全文)》(臺北:時報出版社,1979年)。
師哲口述、師秋朗整理,《毛澤東的翻譯 師哲眼中的高層人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張忠紱,《迷惘集》(臺北:雙子星出版社,1971年9月)。
張炎憲、曾秋美、胡慧玲採訪記錄,《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上冊(臺北:吳三連基金會,2000年)。
陸以正,《微臣無力可回天》(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2年)。
喬松都,《喬冠華與龔澎──我的父親母親》(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
董必武年譜編輯組編,《董必武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5月)。
熊向輝,《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3月)。
蔣廷黻,《蔣廷黻選集》,第五冊(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8年7月)。
賴樹明,《薛毓麒傳:走過聯合國的日子》(臺北:希代出版社,1994年)。
錢復,《錢復回憶錄 2001:外交風雲動》,(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5年2月)。
顧維鈞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12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2月)。
顧維鈞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2月)。
(六)政府公告
《外交部聲明及公報彙編》(臺北:外交部,1971年),冊60。
中華民國史外交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外交志(初稿)》(臺北:國史館,2002年)。
中華民國外交部條例司編,《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七屆常會代表團報告書》(臺北:外交部,1953年9月)。
中華民國外交部編,《中外條約輯編(中華民國十六年至四十六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8年)。
中華民國外交部編,《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二十一屆常會代表團報告書》(臺北:外交部,1967年7月)。
中華民國外交部編,《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十七屆常會代表團報告書》(臺北:外交部,1963年7月)。
中華民國外交部編,《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十八屆常會代表團報告書》(臺北:外交部,1964年7月)。
中華民國外交部編,《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屆常會代表團報告書》(臺北:外交部,1966年7月)。
中華民國外交部編,《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十六屆常會代表團報告書》(臺北:外交部,1962年7月)。
外交部,《外交部週報》,期29(1951年10月)。
外交部國際組織司編,《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六屆常會代表團報告書》(臺北:外交部,1972年4月)。
外交部國際組織司編,《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四屆常會代表團報告書》(臺北:外交部,1960年6月)。
二、專書
A. M. Schlesinger著、仲宜譯,《一千天 約翰.菲.肯尼迪在白宮》(上海:三聯書店,1981年)。
Doak Barnett著,弓乃文譯,《周恩來在萬隆-美國記者鮑大可記亞非會議》(北京:中共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Patrick Tyler著,聯合報編譯組譯,《中美交鋒》(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2月)。
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著,吳萬沈譯,《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五)》(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
卜幼夫,《從博愛路一六二號到介壽路二號》(臺北:御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
中華徵信所,《民眾對於我國參與聯合國之意見調查》(臺北: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
尹慶耀,《中共對外關係史料》(上)(不詳:不詳,2000年)。
王炳南著,《中美會談九年回顧》(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
王泰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1957-1969》,卷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王景弘,《採訪歷史 從華府檔案看臺灣》(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頁161-192。
包宗和,《美國對華政策之轉折》(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年8月)。
余堅,《中美外交關係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頁169-194。
李同成主編,《中國外交官在聯合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周谷,《外交祕聞 一九六○年代臺北華府外交祕辛》(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9月)。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 從尼克森到柯林頓》(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1年)。
張紹鐸,《囯連中囯代表権問題をめぐる囯際関係(1961-1971)》(東京都:囯際書院,2007年)。
張樹德,《中國重返聯合國紀實》(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
符浩、李同成主編,《經天緯地——外交官在聯合國》,中國外交官叢書(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5年4月)。
陶文釗主編,《中美關係史(1949-1972)》,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冊(臺北:曉園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5月)。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臺北:中華日報社,1980年9月)。
陳勝,《瞄準聯合國》(臺北:新新聞文化,1995年)
陳敦德,《勝利在1971-:新中國重返聯合國紀實》(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4年)。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編,《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董必武編著,《中國解放區實錄》(舊金山:舊金山合作出版社,1946年)。
資中筠,《戰後美國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熊向輝,《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3月)。
臺灣新生報社叢書委員會編,《聯合國大會其の成立と經過》(臺北:臺灣新生報社,1946年)。
劉志攻,《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大會的參與:外交政策、國際環境及參與行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戰後世界長編編委會,《戰後世界歷史長編(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謝益顯主編,《中國外交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1979》(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鍾偉雲,《血灑加丹加:盧蒙巴事件始末》(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
羅銀勝,《喬冠華全傳》(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年4月)。
嚴家其、高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續伯雄,《在聯大奮戰經過》(香港:新聞天地出版社,1978年)。
三、期刊論文
〈中國代表權布希聯大演說全文〉,《國際現勢》,期817(1971年11月),頁8-10、19。
〈社論:由目前外交的紛擾談到我們的圖強自救之道〉,《國家論壇》,卷4期6(1971年6月),頁2。
〈蘇聯助新中國申請聯合國合法席位〉,《糧食問題研究》,期5(2004年),頁40-41。
丁匡華,〈聯大再度否決牽匪入會案〉,《東方雜誌》,復刊卷4期7(1971年1月1日),頁55-61。
丁明,〈沖破堅冰——從中美關係緩和到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外交勝利〉,《黨史文匯》,期5(1999年),頁2-7。
于衡,〈外蒙古入會.困擾臺北〉,《傳記文學》,卷26期6(1975年6月),頁56。
毛樹清,〈展望本屆聯大的中國代表權問題〉,《東方雜誌》,複刊卷5期3(1971年9月1日),頁19-23。
牛大勇,〈肯尼迪政府與1961年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之爭〉,《中共黨史研究》,期4(2000年),頁78-84。
牛大勇,〈聯合國樂章中不協調的奏鳴——肯尼迪與蔣介石的關系內幕(之三)〉,《百年潮》,期4(2001年),頁12-22。
王文隆,〈中法斷交與我國對非洲農技援助策略的改變〉,《近代中國》,期157(2004年6月),頁129。
王永欽,〈1966-1976年中美蘇關係紀事(連載一)〉,《當代中國史研究》,期4(1997年),頁112-126。
王永欽,〈1966-1976年中美蘇關係紀事(連載二)〉,《當代中國史研究》,期5(1997年),頁110-124。
王永欽,〈1966-1976年中美蘇關係紀事(連載三)〉,《當代中國史研究》,期6(1997年),頁143-156。
王永欽,〈1966-1976年中美蘇關係紀事(連載四)〉,《當代中國史研究》,期1(1998年),頁103-117。
王永欽,〈中國重返聯合國紀實〉,《兩岸關係》,期5(2001年),頁28-31。
王永欽,〈打破堅冰的歲月——中美關係解凍紀實1-9〉系列文章,《黨史縱橫》,期4-8、10-12(1997年)。
王正華,〈從兩蔣檔案看「外蒙案」史料〉,《近代中國》,期158/159(2004年12月),頁230-238。
王雨菲,〈聯合國成立大會——中國共產黨首次亮相國際舞臺〉,《共產黨員》,期1(2001年),頁38。
王國璋,〈中共如何取代我國在聯合國之席位〉,《問題與研究》,卷32期5(1993年5月),頁11-23。
王覺源,〈我退出聯合國與毛共之陰謀策略〉,《政治評論》,卷27期7(1971年12月),頁9-13。
朱建民,〈確保我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十四年苦鬥經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期9(1964年5月),頁73-101。
朱開憲,〈獨具特色的建交方式──記40年前的中法建交〉,《北京檔案》,期5(2004年),頁38。
朱德忠,〈董必武出席聯合國大會始末〉,《黨史天地》,期6(1996年),頁23-26。
吳妙發,〈中國重返聯合國紀實〉,《海內與海外》,期4(1996),頁41-48。吳妙發,〈歷史性的時刻——中國初返聯合國紀實〉,《國際問題研究》,期4(1995年),頁41-49。
吳妙發,〈轟動世界的歷史性時刻——恢復我國在聯合國席位寫真〉,《炎黃春秋》,期6(1994年),頁7-12。
吳俊才、洪家燕、何適、谷正鼎、李鍾桂、丘宏達、趙惠謨、尹慶耀、盛子良、林志烈,〈尼克森總統世局諮文之檢討〉,《問題與研究》,卷10期7(1970年7月),頁1-17。
吳為、曉健,〈司徒眉生 萬隆會議牽線人〉,《南方人物周刊》,期19(2006年8月),頁58-60。
吳躍農,〈董必武出席首屆聯大始末〉,《黨史文苑》,期11(2005年6月),頁31-34。
呂迅,〈尼克松政府197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失〉,《國際論壇》,卷8期6(2006年11月),頁34-39。
呂迅、呂菲,〈美國政府與一九七一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爭〉,《中共黨史研究》,期1(2007年),頁24-31。
李久林,〈毛澤東與「另起爐灶」的外交戰略理論和實踐〉,《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4期1(2004年3月),頁54。
李立,〈半世紀前的一場「紅色風暴」——伍連連談父親伍修權出使聯合國〉,《兩岸關係》,期4(2002年4月),無頁碼。
李同成,〈斯大林與新中國的聯合國席位〉,《晚霞》,期2(2006年),頁60-61。
李亞軍、龍秀艷,〈舊金山制憲會議中的中國〉,《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期3(2005年),頁97-98。
李清泉,〈在瑞士親歷中法建交〉,《世界知識》,期4(2004年),頁52。
李華,〈毛澤東在新中國加入聯合國問題上的矛盾心態〉,《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3(2005年),頁38-40。
李維,〈試論戴高樂的阿爾及利亞非殖民化政策的兩重性〉,《世界歷史》,期6(2006年),頁39-47。
李曉勇,〈萬隆會議上的周恩來〉,《百年潮》,期2(2005年),頁24。
汪公紀,〈以行動支持我們的力量〉,《新聞天地》,期1241(1971年11月27日),頁12-13。
沈碧雲,〈外蒙古進入聯合國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外交所碩士論文,1980年。
谷正鼎,〈我國在聯合國應有的主張〉,《國家論壇》,卷3期11(1970年11月1日),頁3-4。
谷正鼎,〈美國亞洲政策的新轉變〉,《國家論壇》,期22(1969年11月),頁1-4。
谷正鼎,〈當前對美外交問題〉,《憲政論壇》,卷17期5(1971年10月),頁3。
那伽,〈二十年來中共對聯合國的困擾〉,《中共研究》,卷4期10(1970年10月),頁49-68。
邢尚義,〈手足失挫的美國對華政策〉,《東方雜誌》,複刊卷4期12(1971年6月),頁28-30。
周亞特,〈周書楷談台灣「退出」聯合國的前前後後〉,《湖北文史資料》,期1(2002年),頁50-53。
周鴻特,〈台灣被驅逐出聯合國的見証人〉,《兩岸關係》,期11(2004年),頁39-41。
宗道一,〈新中國外交史若干史實考訂(續)〉,《當代中國史研究》,期3(2001年),頁95-102。
金朝暉,〈周恩來與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期5(2005年),頁599-605。
金龍河,〈毛澤東關於中國進入聯合國的原則〉,《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4(2003年),頁5-7。
姚百慧,〈約翰遜政府與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以1966年研究委員會提案為中心的討論〉,《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6(2006年),頁24-29。
洪小夏,〈出席舊金山聯合國制憲會議的中國代表團組成情況述略〉,《武漢大學學報》(人文學報版),卷55期3(2002年5月),313-319
洪國智,〈「漢賊不兩立」的表達——蔣中正在臺灣發表與聯合國相關言論的歷史探討(1950-1973)〉,《史匯》,卷5(2002年9月),頁87-99。
胡傳厚,〈力爭聯合國「漢立賊不立」〉,《中國大陸研究》,期11(1971年8月),頁7-10。
唐小松,〈1961年美蔣關於外蒙古聯合國代表權問題的爭論〉,《歷史月刊》,期1(2003年),頁61-65。
唐小松,〈加、美在中國聯合國代表權問題上的分歧(1694-1966)〉,《世界歷史》,期5(2003年10月),頁105-109。
唐向森,〈季辛吉潛入毛共區戲劇性宣佈一剎那〉,《新聞天地》,期1224(1971年7月),頁6。
孫岩,〈析第一次臺海危機期間中國提出中美談判倡議的時間和原因〉,《國際政治研究》,期4(2001年),頁67-68。
徐友珍,〈美英在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上的分歧與協調(1950-1951)〉,《史學集刊》,期4(2007年7月),頁46-53。
徐紅艷,〈美國國會通過《臺灣問題決議案》的原因分析〉,《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2(2004年),頁39。
徐熙光,〈今日的聯合國與中國代表權問題〉,《東亞季刊》,卷3期1(1971年7月),頁7-30。
海雲,〈董必武出席首屆聯大始末〉,《黨史縱覽》,期2(2001年),頁8-11。
涂成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臺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傳記文學》,卷89期4(2006年10月),頁15-31。
祝彥,〈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紀實〉,《黨史博采》,期8(2003年),頁5-7。
翁樹杰,〈走向世界政治舞臺的第一步——中國共產黨代表出席聯合國成立大會內〉,《黨史文匯》,期3(2003年),頁10-12。
袁小紅,〈美國對華政策與中國聯合國代表席位的恢復〉,《求索》,期3(2007年),頁215-217。
郝索,〈聯合國消息到了臺北〉,《新聞天地》,期1238(1971年11月6日),頁16-17。
馬廷中,〈美國對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問題上政策的變化〉,《江漢論壇》,期6(1997年),頁70-72。
馬廷中,〈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與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重慶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期1(1995年),頁70-74。
高秀清,〈在中國重返聯合國歷程中美日等國所實施的阻撓策略淺議〉,《東北亞論壇》,期3(2002年),頁12-15。
高松,〈美國對華政策的矛盾性〉,《新中國評論》,卷40期2(1971年2月),頁6。
高梁,〈當五星紅旗在聯合國廣場上升起…〉,《求是》,期9(2001年),頁63-64。
張秀娟,〈周恩來與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鬥爭歷程〉,《黨的文獻》,期1(1997年),頁62-66。
常青,〈美匪勾搭背景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期12(1971年8月25日),頁17-20。
張紹鐸,〈美國與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當代中國史研究》,卷14期6(2007年11月),頁62-77。
張雪嬌,〈新中國為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而進行的鬥爭〉,《湖北文史資料》,期1(2002年),頁50-53。同〈新中國為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而進行的鬥爭〉,《廣西社會科學》,期8(2003年),頁155-157。
張雪嬌,〈聯合國的最強音——新中國赴聯合國的第一個代表團〉,《黨史縱橫》,期11(2002年),頁15-16。
張富美,〈從民進黨的觀點看臺灣的聯合國代表權問題〉,《國家政策雙周刊》,期72(1993年11月),頁3。
張欽盛,〈加拿大與聯合國中國代表權〉,《近代中國》,期109(1995年10月),頁244-267。
張嘉琪,〈葉公超悲憤而終逾十載 去職案撲朔迷離從頭說〉(四之一),《新聞天地》,年48號36(1992年9月5日),頁17-20。
張穎、遲海波,〈研究委員會決議與60年代中期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2(2002年),頁18-24。
張錫昌,〈親歷『外交核爆炸』〉,《領導科學》,期9(2003年),頁34-35。
張耀秋,〈尼克森主義的檢討〉,《問題與研究》,卷10期2(1970年2月),頁15-19。
梁志,〈論1961年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中的蒙古因素〉,《當代中國史研究》,期1(2001年1月),頁47-56。
清風,〈歷史揭秘—剛果首任總理盧蒙巴被害真相〉,《國家安全通訊》,期12(2003年),頁45。
許輝,〈締造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決策與信息》,期12(2007年),頁46-47。
連海山,〈中國重返聯合國紀實〉,《黨史文苑》,期1(2001年),頁10-14。
陶文釗,〈美國、賴伊與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寫在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二十五周年之前〉,《美國研究》,期4(1996年),頁30-46。
陶文釗,〈遏制與反遏制:日內瓦會議上印支問題的和平解決回顧〉,《中共黨史研究》,期2(1998年),頁54。
陳文賢,〈聯合國會員國的會籍與代表權問題〉,《問題與研究》,卷32期4(1993年4月),頁51-64。
都本仁,〈尼克森國情諮文的批判〉,《民主憲政》,卷39期11(1971年4月5日),頁6-7。
陶百川,〈中美關係:推論很糟,結論尚好〉,《東方雜誌》,複刊卷4期12(1971年6月),頁17-19。
陳長偉,〈1960年代中期美臺關於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的合作與分歧之研究〉,《國際論》,卷9期1(2007年1月),頁50-56。
陳相安,〈中國重返聯合國前的日日夜夜〉,《蘭台世界》,期2(2004年),頁38-39。
郭偉偉,〈鮮為人知的中法建交內幕〉,《黨史博采》,期5(2005年),頁3。
陳啟夫,〈美國對華政策不可一誤再誤〉,《東方雜誌》,複刊卷4期12(1971年6月1日),頁9-10。
陳紹賢,〈尼克森總統本年國情諮文之研析〉,《問題與研究》,卷10期5(1970年5月),頁4-8;鄧公玄,〈美國對華政策的檢討〉,《問題與研究》,卷10期6(1970年6月),頁1-5。
陳紹賢,〈我退出聯合國與今後外交動向〉,《問題與研究》,卷11期3(1971年11月),頁1-4。
陳紹賢,〈美國新亞洲政策之檢討〉,《問題與研究》,卷10期1(1970年1月),頁1-3
郭華倫,〈尼克森自投羅網〉,《問題與研究》,卷10期11(1971年8月),頁14-16。
陳隆志,〈「臺灣與聯合國」研討會綜合討論紀要〉,《新世紀智庫論壇》,期14(2001年6月),頁49-54等。
陳隆志,〈兩國論評析〉,《新世紀智庫論壇》,期7(1999年9月),頁6-13。
陳隆志,〈新世紀臺灣的國際角色〉,《新世紀智庫論壇》,期10(2000年6月),頁21-25。
陳隆志,〈臺灣的國際法地位〉,《新世紀智庫論壇》,期7(1999年9月),頁4-5。
陳隆志,〈臺灣參加國際組織之展望〉,《新世紀智庫論壇》,期9(2000年4月),頁4-15。
陳隆志,〈臺灣與聯合國〉,《新世紀智庫論壇》,期19(2002年9月),頁4-9。
陳隆志,〈臺灣與聯合國——回顧與展望〉,《新世紀智庫論壇》,期14(2001年6月),頁7-11。
郭德權,〈亙古一個中國 豈容強分為二〉,《民主憲政》,卷40期6(1971年7月),頁5。
郭德權,〈關於聯合國處理重要事項問題之管見〉,《民主憲政》,卷39期5(1971年1月5日),頁8。
曾坤,〈中國重返聯合國的一段秘聞〉,《僑園》,期3(2005年),頁14-15。
曾虛白,〈在臺灣看聯大〉,《新聞天地》,期1246(1972年1月1日),頁35-36。
曾虛白,〈美國對華態度動搖的分析研究〉,《東方雜誌》,複刊卷4期12(1971年6月),頁20-21。
童軒蓀,〈山居座上國事心聲〉,《新聞天地》,期1238(1971年11月6日),頁7-8。
逸民,〈重申漢賊不兩立的民族大義於天下〉,《國魂》,期305(1971年4月),頁11-12。
黃成,〈中美在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上的鬥爭〉,《黨史文匯》,期2(1999年),頁34-36。
楊允達,〈採訪聯大新聞外一章〉,《新聞天地》,期1239(1971年11月13日),頁18。
楊和平,〈聯合國與中美關係〉,《喀什師範學院學報》,期2(2001年),頁42-47。
楊明偉,〈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之爭——周恩來與四任聯合國秘書長〉,《縱橫》,期3(1995年),頁4-13。
董正之,〈為聯合國憲章精神而奮鬥〉,《民主憲政》,卷39期3(1970年12月5日),頁4-6。
路秀華,〈董必武參加聯合國成立會議瑣記〉,《黨史文匯》,期12(1995年),頁12-14。
鄒耀勇,〈1961年美英關於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的分歧〉,《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14期2(2007年2月),頁92-96。
熊向暉,〈毛澤東「沒有想到」的勝利(續)——回憶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席位的過程〉,《百年潮》,期2(1997年),頁18-27。
熊向暉,〈毛澤東「沒有想到」的勝利——回憶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席位的過程〉,《百年潮》,期1(1997年),頁12-19。
熊向暉,〈打開中美關係的前奏──1969年四位老帥對國際形勢研究和記憶的前前後後〉,頁60-81。
熊向暉,〈乒乓外交史話(一)(二)(三)〉,《縱橫》,期10、11、12(1997年),頁14-18、12-16、12-15。
熊向暉,〈周恩來、李克農與1954年日內瓦會議〉,《廣東黨史》,期4(1998年),頁8。
熊鈺錚,〈由周恩來與季辛吉會談看現階段中共「外交」〉,《東亞季刊》,卷3期2(1971年10月),頁126-147。
趙世洵,〈記葉公超先生二三事〉,《傳記文學》,卷40期4(1982年4月),頁103。
趙世洵,〈澄清葉公超先生去國他就之說〉,《傳記文學》,卷53期6(1988年12月),頁25。
趙惠謨,〈廿五屆聯大有關中國代表權問題之研討〉,《問題與研究》,卷10期3(1970年12月),頁1-9。
趙惠謨,〈我國毅然退出聯合國經緯〉,《問題與研究》,卷11期2(1971年11月),頁17-21。
趙惠謨,〈對第廿四屆聯大「中國代表權」問題的檢討〉,《問題與研究》,卷9期3(1969年12月),頁24-31。
趙磊,〈中國對聯合國的外交政策:1949-1971──以《人民日報》涉及聯合國內容的文章為分析文本〉,《外交評論》,總期85(2005年12月),頁61-67。
趙艷慧,〈論美阻撓恢復我聯合國合法席位的策略演變〉,《勝利油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期3(2001年),頁42-44。
齊茂吉,〈五○年代毛澤東對臺灣問題的思考與轉變〉,《兩岸發展史研究》,期1(2006年8月),頁5。
劉東巖,〈中華民國有創始與退出及返回聯合國之自由〉,《新中國評論》,卷41期5(1971年11月),頁14-15。
劉雄,〈淺析毛澤東對恢復我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思想變化〉,《黨史研究與教學》,期S1(2001年),頁81-84。
劉藎章,〈也為葉公超先生去職疑案說幾句話──那通電話和那通電報裡究竟講些什麼?(書簡)〉,《傳記文學》,卷53期6(1988年12月),頁26-27。
劉麗君,〈舊金山會議與中國〉,《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卷20期1(2000年2月),頁71。
蔡秉修,〈1950年代中共爭取中國代表權之原則與策略〉《史匯》,期11(2007年9月),頁251-270。
蔡秉修,〈近十年來大陸期刊有關聯合國「中國代表權」議題之回顧〉,《史匯》,期10(2006年9月),頁347-366。
蔡慧瑛,〈葉公超外交生涯的頓挫-從外蒙古進入聯合國談起〉,《傳記文學》,卷83期4(2003年11月),頁72。
鄧公玄,〈尼克森主義的批判〉,《東方雜誌》,複刊卷4期10(1971年4月1日),頁25-29。
鄧公玄,〈從美國對華政策的冒險看美國危機〉,《東方雜誌》,複刊卷4期12(1971年6月),頁22-27。
鄧公玄、李其泰、趙惠謨、翟因壽、張彛鼎、陳岱礎、鄒雲亭、劄奇斯欽、雷崧生,陳紹賢,〈聯合國第25屆聯合國大會之前瞻〉,《問題與研究》,卷9期12(1970年9月10日),頁1-14。
鄧公玄、谷正鼎、趙惠謨、翟因壽、胡慶育、張彛鼎、李鍾桂、溫源寧、王季徵、俞寬賜、陳治世、石樂三,〈第24屆聯合國大會之展望〉,《問題與研究》,卷9期1(1969年10月10日),頁1-14。
鄧野,〈舊金山會議中國代表團組成問題〉,《歷史研究》,期3(1994年),170-173。
魯振祥,〈關於新中國三條外交方針的制定──讀《毛澤東外交文選》〉,《黨的文獻》,期1(1995年),頁49-51。
戰慶輝,〈來論:忠告美國總統尼克森先生〉,《國家論壇》,卷4期6(1971年7月),頁3。
盧弘,〈新中國派赴聯合國的第一個代表團(上)(下)〉,《縱橫》,期8、9(1998年),頁14-20、33-36。
蕭惇仁,〈論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問題與研究》,卷9期12(1970年9月),頁16-20。
謝仁釗,〈美國對華外交政策之演變與展望〉,《光復大陸》,期101(1975年5月),頁17-26。
鍾延麟,〈中共對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中「雙重代表」案的立場與影響〉,《共黨問題研究》,卷29期3(2002年3月),78-88。
魏斯特福著、陳明譯,〈尼克森主義:期望一個新的權利均衡〉,《問題與研究》,卷13期1(1971年11月),頁5-9。
關中,〈中共與聯合國〉,《東亞季刊》,卷3期2(1971年10月),頁108-125。
關中,〈美國對華政策之檢討(1949-1971)〉,《東亞季刊》,卷2期4(1971年4月),頁85。
關中,〈論尼克森政府之對華政策〉,《大學雜誌》,期42(1971年6月),頁34-37。
嚴家淦,〈中國與聯合國〉,《中美月刊》,卷15期11(1970年11月),頁1-2。
嚴家淦,〈嚴院長在聯合國大會演詞〉,《民主憲政》,卷39期1(1970年11月5日),頁4-5。
蘇宏達,〈「一個中國原則」與「兩岸國際共存」並行的可能性評估-以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四年中華民國對法國外交政策為案例研究〉,《美歐季刊》,卷14期1(1990年2月),頁89-90。
續伯雄,〈肉包子打狗廿六年〉,《新聞天地》,期1240(1971年11月),頁10-11。
續伯雄,〈決戰的前進指揮所〉,《新聞天地》,期1236(1971年10月),頁7-8。
續伯雄,〈季辛吉進入匪區任務〉,《新聞天地》,期1225(1971年7月),頁4-6。
續伯雄,〈追逐守釘票票票〉,《新聞天地》,期1236(1971年10月),頁4。
續伯雄,〈悲痛而不壯烈的失敗〉,《新聞天地》,期1239(1971年11月),頁4-6。
續伯雄,〈無限感概話當年〉,《新聞天地》,期1241(1971年11月),頁4-9。
續伯雄,〈聯合國場裏場外〉,《新聞天地》,期1237(1971年10月),頁9。
顧寧,〈肯尼迪政府阻撓中國重返聯合國始末〉,《世界歷史》,期1(1996年),頁92-99。
四、專書論文或研討會論文
王正華,〈從外交部檔案看1961年外蒙案〉,發表於「外交檔案的典藏與利用研討會」,臺北,2008年2月23日。
王正華,〈蔣中正與1961年外蒙古進入聯合國〉,發表於「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九屆討論會」,臺北,2007年11月29日。
王正華,〈蔣介石與196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發表於「回歸歷史的蔣介石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2008年4月13日。
周溢潢,〈新中國外交人員首次亮相聯合國──伍修權在安理會控訴美國侵略臺灣〉,收錄於李同成主編,《中國外交官在聯合國》。
符浩,〈不眠之夜——中南海毛澤東面授機宜〉,收錄於符浩、李同成主編,《經天緯地——外交官在聯合國》,中國外交官叢書(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5年4月)。
陳三井,〈中法斷交前的一段外交祕辛〉,收入陳三井,《近代中法關係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1月)。
五、學位論文
王湘菁,〈美國在聯大重要問題案策略之決策過程(1961-1971)〉,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古如君,〈尼克森政府「中國代表權」決策過程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包宗和,〈尼克森重訂對華政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呂杰,〈約翰遜政府時期美國對臺關係的演變〉,山東: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沈碧雲,〈外蒙古進入聯合國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外交所碩士論文,1980年。
周啟宇,〈由國際體系理論與國內政治決策模式看美國政府處理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之政策(1961-1971)〉,臺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紀舜傑,〈美國國務卿與國家安全顧問權限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涂成吉,〈一九七一年美國設計聯合國中國雙重代表權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張有溢,〈中國代表權問題的演變始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許瓔馨,〈中華民國於聯合國代表權之變更:自緩議案更動為重大議題案之決策過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慧中,〈甘迺迪政府處理外蒙入會聯合國之決策過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燿誠,〈甘迺迪政府暫緩推動「兩個中國」之決策過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劉志攻,〈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大會的參與:著重分析國際環境變遷對參與行為之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賴維中,〈中國遊說團與中國代表權問題(百萬人委員會案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六、學術網頁
(962)外交老兵談我國退出聯合國真相臺北市立圖書館網站影音位址:mms://192.83.187.10/asf/001/20080217-957.wmv (擷取日期:2008年2月18日)。
七、其他
鳳凰衛視製作,《蔣氏父子的台灣歲月》,第三集(香港:鳳凰衛視有限公司,2005年)。
總統府委託研究,委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計畫主持人陳文賢,研究助理沈亮、岩口敬子,〈從美國史料看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兼論對臺灣加入聯合國的意涵〉,臺北: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08-7-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