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205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8 、訪客IP:3.12.146.87
姓名 林祐伊(You-yi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龔鼎孳出仕三朝之研究
(A Study of Gong Dingzi’s Public Service in Three Dynasties)
相關論文
★ 俞正燮婦女思想之研究★ 石達開與太平天國之研究(1831-1863)
★ 《民報》歷史觀之研究★ 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研究
★ 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 明末樞輔孫承宗之研究
★ 《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 葉公超與中華民國外交(1949-1961)
★ 國共內戰之書寫—以《巨流河》等五本文藝作品為例★ 石門水庫教會之研究
★ 兩岸基督教詩歌創作之探討—以天韻合唱團及呂小敏為例★ 雍正能臣李衛之研究
★ 清世祖理漢政策(1651-1661)★ 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
★ 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 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龔鼎孳(1615-1673),安徽合肥人,字孝升,號芝麓,生於明萬曆四十四年,卒於清康熙十二年(1616-1673)。其生平不僅跨越明清二代,明清鼎革之際更曾分別在明、大順、清三個不同政權下任官。就政治上的表現而言,龔鼎孳無論是在明或清,皆受到君主與百姓的好評及肯定,同時還以自己的仕宦的優勢,庇護了相當多的落難漢人,在經濟上也援助許多出處立場、理念不同的士人。然而吊詭的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時他被削除諡號,官方編輯的《貳臣傳》更指斥其道德不彰、大節有虧。此外,在龔鼎孳對遺民、舊友的交游與庇護,也被一些人士指為「好集令譽」使然。這些不同的觀點可以顯示對於龔鼎孳的政治作為的解讀上有重大的落差。
本文主要在討論龔鼎孳的仕宦生涯。首先檢視龔鼎孳家族的仕宦歷程及其在明代的仕宦狀況,以了解他政治理念的奠基與形成。接者比較龔鼎孳於易代之後的仕宦、交游情況,以呈現各時期仕宦之異同。最後則並以龔鼎孳在易代之際的遭遇,來討論其出處之選擇,並評價其之仕宦。事實上,經過對龔鼎孳仕宦之考察,不僅可深切了解到其在時代劇變中的為人、心態與仕途,並顯示學界以「出處抉擇」作為評價易代士人的侷限性。
摘要(英) Gong Dingzi (1616-1673), whose courtesy name was Xiaosheng and whose style name was Zhilu, was a native of Hefei, Anhui Province. He was born in the forty-fourth year of Wanli period (1616) and died in the twelfth year of the Kangxi period (1673). His life was across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and had served in three different dynasties – Ming, Shun, and Qing. As for his political performance, Gong Dingzi had won praises from his lords and also from common people. Furthermore, Kong Dingzi, as a Qing official, generously took care of many suffering Han people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and gave aid to those who refus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Qing Dynasty. Yet in the forty-first year of the Qianlong period (1776), he was striped of his posthumous title and was even blamed for “poor ethics” and “error in major principles” in the official Biographies of the Two Dynasties. After his death, Kong’s assistance to the Ming loyalists had been interpreted as for collecting good reputations. These different viewpoints have shown a huge difference in interpreting his role in politics.
The thesis is an analysis of Gong Dingzi’s official career. The first part is to examine Gong’s family background and his official career in the Ming Dynast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his political thought and ideals. The following part is a comparison of his careers in different dynasties and also studies his association with friends in this transitional period. The last part is to illustrate Gong’s decisions in serving different dynasties and to evaluate his performance in officialdom. Through a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Gong’s official career, we not only can understand his behavior, mentality, and experience, but also prove the limitation of application of the criterion of “public service or seclusion” to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Ming-Qing transitional period.
關鍵字(中) ★ 出處抉擇
★ 明清鼎革
★ 龔鼎孳
★ 貳臣
★ 仕宦
★ 自我定位
關鍵字(英) ★ Decision in Serving the Government
★ Kong Dingzi
★ Public Service
★ Self-Identity
★ Ming-Qing transition
★ Officials of Two Dynasties
論文目次 龔鼎孳出仕三朝之研究
章節目錄
緒論 1
研究動機 1
研究範圍與時間斷限 3
研究回顧 5
研究方法與史料 13
第一章 初登仕途:龔鼎孳在明代的仕宦 17
第一節 顯赫家世—合肥龔氏家族 17
第二節 聲名大譟—從大異卓計到投誠大順 24
第三節 自我奠基—龔鼎孳政治理念的形成與交游 38
第二章 再入廟堂:龔鼎孳在清代的仕宦 49
第一節 為朝建制—宦途的突陞與陡降 49
第二節 專業仕宦—蟄伏後的平順與作為 64
第三節 自我追尋—龔鼎孳於清代的交游與為官之道 72
第三章 評價參臣:龔鼎孳明清兩代的仕宦與評價 85
第一節 大同與小異—龔鼎孳的理念、仕宦與生活 85
第二節 矛盾與兩極—龔鼎孳仕宦評價的形成、轉變與塑造 95
結論 105
參考書目 109
附件一 《龔端毅公(鼎孳)奏疏》標題列表 121
附件二 合肥龔氏族系表 12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史料
《十二朝東華錄 康熙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十二朝東華錄 順治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明實錄 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實錄附錄 明思宗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
《明實錄附錄 崇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清高宗實錄選輯》,收入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4輯(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
《清實錄 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 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實錄 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冊44。
文秉,《先撥志始》。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史部,冊437。
王士禎,《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方岐纂,賈暉修,《合肥縣志(清康熙三十六年刻本)》。收入於《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史部(北京:中華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9年)。
王先謙,《十二朝東華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王晫,《今世說》。收入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
王鐘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王亹,《匪石堂詩》。收入於《上海圖書館未刊古籍稿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冊46。
朱保炯、謝沛霖編,《明清進士題名錄索引》。收入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79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朱庭珍,《筱園詩話》。收入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冊202。
余懷,《板橋雜記》(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
吳偉業,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李元鼎、朱中楣,《石園全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冊196。
李清,《三垣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李漁,《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李遜之,《崇禎朝記事四卷》(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李檠修,《分水縣志(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收入於《故宮珍本刊纂》(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杜濬,《變雅堂遺集》。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1394。
沈季友編,《檇李詩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沈德潛編,《清詩別裁集》(香港:中華書局,1977年)。
宗元鼎,《芙蓉集》。收入於《歷代畫家詩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冊19。
於敏中等編,《御製文二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冊1301。
長安道人,《警世陰陽夢》。收入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冊61。
冒襄,《同人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柳如是著,周書田、范景中輯校,《柳如是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
紀映鍾,《憨叟詩鈔》(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計六奇,《明季北略》。收入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5輯(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冊86、87。
孫承澤,《山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徐世昌輯,《晚晴簃詩匯》(北京:中國書店,1988年)。
徐鼒,《小腆紀年》。收入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5輯(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冊81、82。
張祥雲撰修,左輔纂,《合肥縣志(清嘉慶八年刻本)》,(臺北:合肥縣志籌印小組,1981年)。
曹溶,《敬惕堂詩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冊198。
清國史館編,《貳臣傳》。收入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冊57。
許嘉璐主編,《明史》(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陸以湉,《冷廬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陳長鏵修,臧承宣等纂,《分水縣志(清光緒三十二年刻本)》。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華中地區,第202號。
陳夢雷,《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收入於楊家駱編,《鼎文版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冊15。
曾燦,《六松堂集》。收入於《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閔爾昌纂錄,《碑傳集補》。收入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馮夢龍,《甲申紀事》,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 史部》(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1995年)。
熊文舉,《雪堂先生文集》。收入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冊11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清奏疏選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談遷,《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收入於楊家駱主編,《歷代詩史長編 第十五種》(臺北:鼎文書局,1971年)。
錢仲聯,《清詩紀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閻爾梅,《白耷山人詩集》、《白耷山人文集》。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冊119。
閻爾梅,《白耷山人詩集》、《白耷山人文集》。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1394。
錢謙益,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嚴迪昌,《清詩史》(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釋道忞,《布水臺集》。收入於《四庫未收書集刊》第5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冊30。
顧景星,《白茅堂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冊205。
龔鼎孳,《定山堂詩集》、《定山堂詩餘》、《定山堂古文小品》。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1402、1403。
龔鼎孳,《定山堂詩集》、《定山堂詩餘》、《定山堂詩集》。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冊117。
龔鼎孳,《浠川政譜(光緒辛己重刊)》,現藏於南京圖書館善本室。
龔鼎孳,《龔端毅公(鼎孳)奏疏》。收入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龔端毅公(鼎孳)奏疏》第3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龔鼎孳,陳敏杰點校,《龔鼎孳詩》(揚州:廣陵書舍,2006年)。
二、 書目
[日]小野和子,李慶、張榮湄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北京:三聯書局,2005年)。
[法]魏丕信(Pierre Etienne Will)著,徐建青譯,《十八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Gerald Corey著,李茂興譯,《諮商與社會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文化,1996年)。
[美]司徒琳(Lynn A. Struve),李榮慶、郭孟良、卞師軍、魏林譯,《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書店,2007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新華書局,2005年)。
[美]希爾斯(Edward Shils),傅鏗、孫慧民、鄭樂平、李煜譯,《知識份子與當權者》(臺北:桂冠圖書出版社,2004年)
[美]恒慕義(Arthur William Hummel)主編,《清代名人傳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梁禾主編,《魏斐德文集:講述中國歷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陳蘇鎮、薄小瑩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德]卡爾‧雅斯貝斯(Karl Theodor Jaspers)著,王德峰譯,《時代的精神狀況》(上海:上海世紀出版,2005年)。
尹樹國,《盛衰之界——康雍乾時期國家行政效率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王桂平,《家刻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德毅編,《明人別名字號索引》(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0年)。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白謙愼,《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北京:三聯書局,2006年)。
余同元,《王朝鼎革與英雄悲歌——崇禎十七年家國興亡止觀錄》(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余同元,《崇禎十七年——社會震盪與文化變奏》(北京:新華書店,2006年)。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蔚,《1644中國式王朝興替》(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盛平主編,《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
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李鴻彬,《清朝開國史略》(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那思陸,《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周煥卿,《清初遺民詞人群體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周榮德,《中國社會的階層與流動——一個社區中士紳身份的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
周遠廉,《清朝開國史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
周遠廉,《清朝興起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臺北:南天書局,1987年)。
南炳文、白新良主編,姜勝利撰,《清史紀事本末》(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
柳素平,《晚明名妓文化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唐富齡,《明清文學史(清代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
孫文良、李治亭,《明清戰爭史略》(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孫立,《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時志明,《山魂水魄——明末清初節烈詩人山水詩論》(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張世斌,《明末清初詞風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張仲謀,《貳臣錄》(臺南:笙易文化,2002年)。
張杰,《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常建華,《清代國家與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清史編委會編,《清代人物傳稿 上編 第四卷》(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陳大朋,《《大清律例》與清代的社會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陶子珍,《明代詞選研究》(臺北:威秀資訊,2003年)。
陳生璽,《明清易代史獨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陳茂同,《中國歷代職官沿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捷先,《蔣良騏及其《東華錄》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黃本驥編,《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馮爾康,《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臺北:商務出版社,1993年)。
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葉高樹,《清代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志琴,《晚明史論——重新認識末世衰變》(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劉師培,《清儒得失論——劉師培論學雜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潘榮勝主編,《明清進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樊樹志,《大明王朝最後十七年》(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戴炎輝,《中國法治史》(臺北:三民書局,1966年)。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游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04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2006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魏秀梅,《清代迴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嚴迪昌,《清詩史》(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編譯出版中心,2001年)。
三、 論文
[日]清水茂撰,呂藝譯,〈論龔鼎孳〉,《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3年,期3,頁109-115。
[日]大木康,〈清代女詩人與柳如是——介紹日北澄懷堂美術館藏《顧媚畫柳如是書合碧冊》〉。收入於鄭毓瑜編,《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勢:自然、審美與比較文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5年),頁29-46。
丁功誼,〈雙重自我:錢謙益創作中的人格設計〉,《求索》,2006年,期3,頁161-165。
刁書仁,〈論朝鮮光海君時期與後金、明朝的關係〉,《清史論叢(2006年號)》,2006年,頁223-233。
王汎森,〈近代中國私人領域的政治化〉,《當代》,期125(2002年),頁110-129。
王成勉,〈再論明末士人的抉擇——近二十年的研究與創新〉,【第二屆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研討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07年。
王成勉,〈明末士人之抉擇——論近年明清轉接時期之研究〉,《食貨》,卷15期9(1986年4月),頁65-75。
王英姿,〈清末龔氏家族刻龔鼎孳著述考〉,《博物苑》,2003年,期4,頁81-85。
王曉輝,〈吳梅村的自辯情懷〉,《廈門教育學院學報》,卷6期2(2004年),頁33-39。
白謙慎,〈傅山與魏一鼇——清初明遺民與仕清漢族官員關係的個案研究〉,《美術史研究集刊》,1996年,期3,頁95-139。
冷桂軍,〈「受恩欠債應填補,總比鴻毛也不如」——吳梅村詩〈王郎曲〉中的懺悔情愫〉,《蘇州教育學院學報》,卷25期3(2008年9月),頁51-54。
吳一煥,〈清代在朝鮮明遺民宗族活動論述〉,《清史論叢(2005年號)》,2005年,頁101-117。
杜家驥,〈清朝初期大學士的品級問題〉,《清史論叢(2007年號)》,2006年,頁51-61。
李桂芹、劉子呢,〈秋水軒唱和活動及其意意〉,《長春大學學報》,卷18期4(2008年7月),頁51-55。
汪群紅,〈論錢謙益人格特徵的游移性〉,《常熟高專學報》,1996年,期2,頁40-45。
汪榮祖,〈三方風雲會京師——論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在甲申年的選擇〉,《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紀念牟復禮教授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9年),頁157-173。
汪榮祖,〈江南與明亡清興——兼論歷史地緣說〉,《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頁1-13。
周劭,〈清初貳臣的生涯〉,《領導文萃》,2000年,期5,頁92-94。
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卷10期3(1999年9月),頁111-157。
施賽男,〈從吳偉業隱居十年的作品看其仕清政治態度〉,《樂山師範學院學報》,卷22期3(2007年3月),頁30-33。
韋裔,〈清儒得失論〉,《民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年),頁2299-2314。
徐志平,〈杜濬與龔鼎孳之交遊及其心靈衝突研究〉,《興大中文學報》,期17(2005年6月),頁241-259。
秦蓁,〈女子關係天下計——論明清時代男性在女性面前的慚愧意識〉,《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頁57-63。
馬大勇,〈清初京師詩界職志龔鼎孳論〉,《中國韵文學刊》,2002年,期1,頁36-42。
馬大勇,〈開府江南的宋與「江左十五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期8(2004年8月),頁18-22。
馬大勇,〈龔鼎孳與清初詞壇的風雲際會〉,《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7期6(2000年),頁53-57。
高翔,〈清軍入關與士人隊伍的分化〉,《紫禁城》,2004年,期6,頁61-67。
張玉興,〈明清易代之際忠貳現象探賾〉,《清史論叢(2003-2004年號)》,2004年,頁47-92。
張承宇,〈活不容易死亦艱難——雲間派五成員結局略考〉,《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19期2(2006年),頁28-32。
張崇岱,〈尋找龔鼎孳〉,《江淮文史》,2004年,期2,頁174、691、776。
曹秀蘭,〈清初「貳臣」詞人心態探微〉,《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5期2(2008年3月),頁58-61。
曹秀蘭,〈論清初「貳臣」詞人心態及對深化詞境的意義〉,《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卷7期2(2008年2月),頁55-58。
黃毓棟,〈明遺民家庭對出處的安排——寧都魏氏個案研究〉,《漢學研究》,卷22期2(2004年12月),頁387-419。
黃衛總,〈國難與士人的性別焦慮——從明亡之後有關貞節烈女的話語說起〉,《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頁385-412。
董遷,〈龔芝麓(鼎孳)年譜(上)(中)(下)〉,《中和月刊史料選集》,卷3,期1、2、3。收入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0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頁735-774。
裴世俊,〈清初「江左三大家」降臣詩群探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2003年4月,期2,頁49-136。
趙杏根,〈白下才華重合肥 散花天女著銖衣——龔鼎孳詩歌研究〉,《廈門教育學院學報》,卷10期2(2008年6月),頁12-15。
劉振華,〈論錢謙益的「文化遺民」心態〉,《東南文化》,2000年,期11,頁78-84。
劉麗,〈失路之悲 故國之思——龔鼎孳詩歌發微〉,《咸陽師範學院學報》,卷22期3(2007年6月),頁93-96。
劉麗,〈清初「貳臣詩人」的「愧悔」心態〉,《南都學壇》,卷28期2(2008年3月),頁77-80。
潘洪鋼,〈清代諡法中的特諡、追諡和奪諡〉,《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25期3(2005年3月),頁150-153。
賴惠敏,〈明末清初士族的形成與興——衰若干個案的研究〉,收入於國立中央大學共同學科編,《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頁377-438。
閻少華,〈略論洪承疇降清后的作用及評價〉,《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期3,頁80-82。
戴健,〈聲名煊赫的「合肥龔」(一)〉,《江淮文史》,2004年,期4,頁127-143。
魏泉,〈康熙年間「宣南」的士人交游〉,《北京社會科學》,2004年,期4,頁95-103。
羅燕、周加勝,〈沉重枷鎖下的心靈自贖——論吳偉業詩歌中的「貳臣」意識〉,《黃石理工學院學報》,卷24期1(2007年3月),頁40-42。
嚴迪昌,〈金臺風雅總詩人——龔鼎孳論〉,《古代文學研究》,2008年,期1,頁4-7。
四、 碩、博論文
王星慧,〈曹溶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曉順,〈龔鼎孳貳臣心態與詩歌創作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1年。
王濤,〈農民戰爭、國家統一與民族衝突——明末清初山東榆園軍起義考述〉,濟南:山東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8年。
平志軍,〈周亮工生平思想及其散文創作研究〉,鄭州: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佟博,〈朱彝尊出仕及交游考論〉,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李石梅,〈龔鼎孳及《定山堂詩餘》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玲,〈龔鼎孳詩詞論稿〉,開封: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林婉瑜,〈儒士‧貳臣‧收藏賞鑑家——孫承澤(1582-1676)之生活、繪畫品味與影響〉,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雅妤,〈范文程仕清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唐啟華,〈明臣仕清及其對清初建國的影響〉,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張嫣修,〈清國史館《貳臣傳》與《欽訂續通志‧貳臣傳》之比較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曉娟,〈龔顧情緣及顧媚對龔鼎孳的影響〉,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陳欣,〈龔鼎孳詞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楊思賢,〈錢謙益政治生涯與文學〉,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學與文化碩士論文,2007年。
楊碧雲,〈吳偉業仕清心態考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葉高樹,〈降清明降研究(1618~168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趙羽,〈龔鼎孳交游事跡考略〉,天津: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五、 外文參考書及文章
Dennerline, Jerry, The Chia-Ting Loyalists: Confucian Leadership and Social Change in Severteen-Century China.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Hawkins, Joyce M., The Oxford Reference Dictiona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6.
Wang, Chen-Main, The Life and Career of Hung Ch'eng-ch'ou (1593-1665): Public Service in a Time of Dynastic Change. Ann Arbor, Mich.: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Press, 1999.
Wang, Chen-Main, “Claiming Dynastic Legitimacy: Qing Strategies During the Dorgon Era.” The Scholar’s Mind: Essays in Honor of Frederick W. Mote.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city Press, 2009, pp. 147-179.
Struve, Lynn A., “Confucian PTSD: Reading Trauma in a Chinese Roungster’s Memoir of 1653,” History and Memory, Volume 16, Number 2, (Fall/Winter 2004), pp. 14-31.
指導教授 王成勉(Chen-Main Wang) 審核日期 2009-7-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