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王鐿容(I-Zong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 |
論文名稱 |
知識生產與文化傳播:新論楊慎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Cultural Diffusion: A New Study of Yang Shen)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本文為文化研究模式的明中葉文人個案討論,論題核心首為「傳播」。據《明史.楊慎傳》得知楊慎(1488—1559)是明代著作最多的文人,本文就文學/文化傳播角度,探究其人其文遠傳廣播的知名成因。
本文也處理楊慎其文的讀者反應議題,藉由正反兩方如:李卓吾、謝肇淛、考據學群等,對楊慎的閱讀、理解、評論,重新檢視此一文化/文學接受現象。
楊慎其人一生充滿傳奇和爭議,本文將以展演、自我形象建構等視角,就其行其事,如以大禮議事件為核心的一連串展演,重新詮釋其行在文學和文化史上啟蒙屬性。
楊慎遠放雲南三十餘年的「千古奇謫」,卻帶來雲南景域文化聲譽的提升,本文對此,以人文地理學和後殖民概念,探討其人對雲南史地、文學、教育的啟蒙之功,觀察其人藉由貶謫經驗、地域書寫提升其文文化聲譽和文學多元性,和其中透顯的漢人中心意識。
明中葉考據學興起,楊慎諸多有關「物」質的考據論述成為當時文人雅士建構品味生活的知識載體。在這種文化生態下,考據學具有物質文化「新」知識體的屬性。
另一「新」屬性是楊氏夫婦的文章唱和和以黃峨為名的作品頗多,且論《升庵詩話》、《赤牘清裁》、《江花品藻》、《漢雜事秘辛》、《麗情集》、《倉庚傳》等楊慎相關編撰作品,以及評點《文心雕龍》、《史記題評》、當代文人文集等,凡此,皆可謂楊慎為先驅人物的例證。
|
摘要(英) |
This essay is a cultural case study of a Middle Ming Dynasty litterateur, which takes “diffusion” as its main topic of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Ming, Biography of Yang Shen, Yang was the litterateur who had most writings in Ming Dynasty. The factors and reasons that had made him and his writings wild-spread a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on a literal and a cultural diffusion perspective.
This research discuss the reader response issue. The cultural and literal acceptance phenomenon is re-examined throughout the readings, understanding, and critics about Yang from the people who like Yang and the people who don’t.
Yang Shen’s life was legendary and controversial. In a new aspect of performing and self-image construction, the researcher re-explains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Yang Shen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history in Middle Ming Dynasty by what he had done.
Yang Shen’s 30-year demotion in Yunnan had increased the cultural reputation there. Based on a human geographic concept, this approach studies how Yang brought inspiration and innovation to Yunnan’s history, geography,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 Also, the research observes how Yang rose his cultural reputation and diversity through his demotion experience and regional writings.
Textology was on the rise in Middle Ming Dynasty. The textual research that Yang Shen had written about materialism was the knowledge carrier that other litterateurs used to add up flavor to their life. In this way of cultural ecology, textology’s attribute was the” new” knowledge system of material culture.
The other “new” attribute is that there were a lot of writings that Mr. and Mrs. Yang wrote together. Also, there were a lot of works from Mrs. Yang, Huang E. This research also talks about the works that Yang Shen had compiled such as Shan-an Shi Hua, Chih Du Cing Cai, Jiang Hua Pin Zao, Han Za Shi Mi Xin, Liqingji, and Cang Geng Chuan.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comments other literal works such as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The Lost Notes of the ShiJi, Collected Works of scholars in Middle Ming Dynasty. The works mentioned above are the proof that Yang Shen was the pioneer at the time.
|
關鍵字(中) |
★ 楊慎 ★ 知識生產 ★ 文化傳播 ★ 聲譽 ★ 地域 ★ 展演 ★ 性別 ★ 先驅性 |
關鍵字(英) |
★ Yang Shen ★ Knowledge Production ★ Cultural Diffusion ★ Reputation ★ Regional ★ Performing ★ Gender ★ Innovation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談文.知人.論世....................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5
一、謫人.狂人.文化人.................... 5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疇..................12
一、研究取向與方法......................12
(一)文化研究的啟發.....................12
(二)研究進路:文學/文化傳播................ 14
(三)知識生產........................16
二、研究範疇.........................17
第四節 今人研究現況 .....................19
第五節 各章研究面向 .....................22
第二章 傳「奇」.縱放.立言:聲譽、社交展演與傳播...... 35
第一節 前言與研究動機....................35
第二節 展演傳奇人生.....................37
一、神童.才子.狀元.....................37
二、千古奇謫.........................44
第三節 縱放展演與顛狂譜系 ..................46
一、縱放展演與詮釋架構....................46
二、頹廢.瘋狂.寄託:擬世說體系譜..............52
三、圖像.儀式.戲劇:多元的傳播與文化記憶..........56
(一)人日草堂圖.詠 .................... 56
(二)楊升庵簪花圖 ..................... 59
(三)粉墨登場:簪花髻雜劇 ................. 60
四、迴響:入戲的讀者.....................62
第四節 人際與社交網絡 ....................63
一、文學與權勢........................63
二、文學社群.........................67
三、 圖像.題詠.文化活動 ..................71
第五節 評點與撰主形象建構 ..................75
一、知己讀者李卓吾......................75
二、傳述.傳世:文化傳播力量.................84
第六節 病療書寫與撰述傳世:自傳性展演............89
一、病.療書寫........................89
二、病榻手欥:病痛私語與傳世意志...............93
第七節 結論......................... 100
第三章 謫旅.獵奇.啟迪:雲南書寫與文化/文學傳播...... 103
第一節 謫遊者楊慎 ......................103
一、流人.流域.流譽.....................103
二、謫/遊之道........................105
三、研究動機.........................106
第二節 地域.歷史與心靈圖譜的交織:旅遊地誌書寫....... 107
一、私房景點:內行人之遊...................107
二、滇雲旅遊最佳代言人:安寧溫泉...............110
三、歷史記憶與地理......................114
四、交疊的地景........................115
五、地方性知識........................119
六、碑銘:地理上的物質印記..................123
七、小結:銘刻的人文地景...................124
第三節 類旅遊指南:奇幻/發現之旅與《滇程記》........ 125
一、實用旅遊指南.......................126
二、美麗\野蠻新世界:邊地與族群再現.............133
三、漢族的凝視與永遠的鄉愁..................140
四、《滇程記》迴響 ..................... 144
第四節 重構空白歷史:試論《滇載記》............. 145
一、雲南無史危機與《大理古佚書鈔》..............146
二、《滇載記》........................148
三、神話與歷史........................150
四、實用的方志........................154
五、雲南書寫的影響......................155
第五節 足跡.逐跡:謝肇淛與《滇略》............. 156
第六節 啟迪:雲南文學/文化傳播 ...............160
一、歷史整理與建構......................160
二、雲南文學社交.......................161
(一)地方顯宦:沐氏家族...................161
(二)我的「異族」朋友:木氏土司...............162
(三)在地文人:楊門七子...................164
三、尚異:傳播文學.聲譽...................169
第七節 結論.........................172
第四章 雅俗交織與文學傳播:《升庵詩話》、《詞品》與出版文化. 175
第一節 前言與寫作動機.................... 175
第二節 《升庵詩話》、《詞品》的閱讀與傳播.......... 177
一、讀者意識.........................177
(一)感官與情色.......................178
(二)讀者意識的關注.....................181
二、傳播策略.........................183
第三節 建構新古典...................... 194
一、文學理論與文化風尚....................194
二、古籍的靈光........................197
三、增補與稀有........................201
(一)增補......................... 202
(二)物以稀為貴...................... 205
第四節 文學生態與文化圖景..................207
一、雅俗交織:當代性.....................208
二、實用性:日用博物學式的文學批評..............214
第五節 風向球:「新」文學類型展演............. 222
一、文學評點.........................222
(一)創始:《檀弓叢訓》與《批點草堂詩餘》.........222
(二)發現史記:《史記題評》.................225
(三)五色筆:文心雕龍評點與印刷文化............227
(四)當代文人文集評點....................230
(五)書坊仿冒之風.....................235
二、出版文化.........................236
(一)暢銷書:《歷代史略詞話》的書寫策略..........236
(二)《赤牘清裁》:尺牘文學先聲..............240
(三)謠諺與新聞:民間文學選集................242
第六節 結語......................... 243
第五章 古典與時尚:考據博物學「新」探............ 245
第一節 明中葉考據興起/盛原因................ 245
一、考據學風與楊慎......................245
二、中晚明「古雅」物質文化..................247
三、研究動機.........................251
第二節 考據學知識體系初探.................. 252
一、博物式的知識生產.....................253
(一)品茗與茶文化......................253
(二)足下的秘密:蓮足與鞋..................256
二、視覺文化與《異魚圖贊》的書寫策略.............263
第三節 雅道:文人式生活美學建構............... 270
一、古雅器物.........................271
二、文房器物.........................278
第四節 書畫藝術鑑賞指南................... 284
一、《墨池瑣錄》、《書品》、《法帖神品目》..........284
二、《畫品》、《名畫神品目》.................292
三、閒/雅生活美學的知識饗宴.................297
(一)品香..........................297
(二)蒔花藝木........................298
(三)飲饌文化........................301
(四)生命養護........................305
第五節 斷片:文字的古董................... 308
一、摘句/佳句選輯:《謝華啟秀》、《匠哲金桴》........308
二、偽作:文字的假「古董」..................314
第六節 考據學的另類迴響與傳播................ 316
第七節 結語......................... 321
第六章 性別與文學傳播.................... 325
第一節 《升庵詩話》的女性關懷................ 326
第二節 性別與閱讀:黃峨初探................. 329
一、細說黃峨.........................329
二、黃峨作品的傳播與明清婦女文學概況.............332
三、原創乎?偽作乎?黃峨作品初探...............338
四、閱讀/建構豔情......................340
五、女人的閱讀視域......................348
第三節 青樓書寫——江花品藻................. 351
一、楊慎與妓女文化......................351
二、《江花品藻》內容探析...................356
第四節 舊瓶新釀與情慾繁殖:閱讀《漢雜事秘辛》........ 364
一、流行的「偽書」......................364
二、《漢雜事秘辛》的情色書寫策略...............368
三、兩截式的小說敘事.....................373
第五節 《麗情集》的編撰視域................. 376
一、舊名沿用與創意......................376
二、行銷與撰寫策略......................378
三、理想女人的建構......................383
四、娛樂乎?道德乎?《麗情集》的教化作用...........386
第六節 療妒與教化:論《倉庚傳》............... 391
第七節 結語......................... 395
第七章 起點與啟點:知識生產與文學傳播............ 397
第一節 重讀楊慎....................... 397
一、國族激情/表演慾望/邊緣性格:三個楊慎..........397
二、雅.俗.雅俗交織:文學/文化傳播的三個面向........397
第二節 先驅者楊慎...................... 398
一、縱放之風.........................398
二、出版文化.........................399
二、視覺文化.........................400
三、性別文學.........................401
第三節 各章研究成果綜述................... 402
第四節 起點.啟點:「發現」楊慎............... 409
第五節 未竟之境....................... 410
附錄(一)楊慎簡要年表....................413
附錄(二)楊慎編撰書籍現存古本、序跋整理...........423
附錄(三)陳洪綬〈楊升庵圖〉.................437
參考書目...........................439
|
參考文獻 |
一、古籍
(一)楊慎著作
〔明〕楊慎:《升庵詩話》,收入李調元編:《函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明〕楊慎:《畫品》,收入李調元編:《函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明〕楊慎:《升庵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楊慎撰,焦竑編:《升庵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明〕楊慎著;王文才輯校:《楊慎詞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明〕楊慎輯:《風雅逸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函海》本排印。
〔明〕楊慎纂:《古今風謠》,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藝海珠塵》本排印。
〔明〕楊慎纂:《古今諺》,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據《藝海珠塵》本排印。
〔明〕楊慎著;王仲鏞箋證:《升庵詩話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楊慎著;楊文生校箋:《楊慎詩話校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明〕楊慎著,王大厚箋證:《升庵詩話新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文才、張錫厚編:《升庵著述序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明〕楊慎著,王文才編:《楊慎詩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明〕楊慎:《丹鉛摘錄》,收入《四庫全書》,卷8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楊慎:《丹鉛餘錄》,收入《四庫全書》,卷8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楊慎:《丹鉛總錄》,收入《四庫全書》,卷8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楊慎:《丹鉛續錄》,收入《四庫全書》,卷8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楊慎:《檀弓叢訓》,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一)》,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滇載記》,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滇程記》,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譚苑醍醐》,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墨池瑣錄》,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書品》,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畫品》,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異魚圖贊》,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謝華啟秀》,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文集》,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三)》,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遺集》,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三)》,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南中集》,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四)》,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歷代史略詞話》,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四)》,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批點文心雕龍》,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四)》,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赤牘清裁》,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四)》,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詩文補遺》,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四)》,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長短句》,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四)》,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陶情樂府》,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四)》,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古今風謠》,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五)》,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風雅逸篇》,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五)》,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詩話》,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六)》,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詩話補遺》,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六)》,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批點草堂詩餘》,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六)》,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詞品》,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六)》,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集》,收入《四庫全書》第12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楊慎:《南詔野史》,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150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明〕楊慎:《南詔野史》,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楊慎撰,陸恆訂:《雲南山川志》,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66年,第90冊。
〔明〕楊慎:《璅語》,收入《百部集成叢書》,輯6,第10冊,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年。
〔明〕楊慎:《稻晦術》,海口:南方出版社,2004年。
〔明〕楊慎、黃峨撰,金毅點校:《楊升庵夫婦散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楊慎撰、李調元校定:《麗情集》、《續麗情集》(百部叢書集成37輯,函海第61種),收於《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臺北:新文豐,1985),冊83。
〔明〕楊慎撰:《漢雜事秘辛》,收於﹝清﹞蟲天子《香豔叢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年不詳)。
﹝明﹞李夢陽著,楊慎批選:《空同詩選》,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五)》,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木公著,楊慎批選:《雪山詩選》,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五)》,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嚴嵩著,楊慎批選:《鈐山堂詩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張含著,楊慎評選《張愈光詩文選》,收入《叢書集成續編.集部》,上海:上海書店,1994。
(二)一般古籍(按朝代先後順序編次)
〔唐〕樊綽:《蠻書》,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86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宋〕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李京:《雲南志略》,收入《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第87冊,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元〕郭松年《大理行記》,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李贄《李卓吾先生讀升庵集》,《四庫存目叢書》第12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明〕李贄:《焚書注(一)》,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2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焚書注(二)》,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3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續藏書注(一)》,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9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續藏書注(二)》,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10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續藏書注(三)》,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11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讀升庵集注(一)》,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16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讀升庵集注(二)》,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17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焚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明〕陳耀文:《正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明〕顧起綸:《國雅品》,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世貞:《明詩別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言》,山東:齊魯出版社,1992年。
〔明〕謝榛:《四溟詩話》,收於《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明〕王慎中:《遵巖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焦竑:《焦氏筆乘續集》,《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臺北:新文豐,1985年。
〔明〕焦竑《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焦竑:《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清〕焦竑編:《國朝獻徵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明〕胡應麟:《詩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明〕李元陽:《李中谿全集》,收入《雲南叢書》第21冊,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明〕李元陽:《嘉靖大理府志》,大理:大理文化局,1983年。
〔明〕李元陽纂修:《雲南通志》,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倪輅:《南詔蒙段野史》,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63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年。
〔明〕徐炯:《使滇日記》,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張居正等:《明實錄》,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所,1966年。
〔明〕張道宗:《紀古滇說原集》,臺北:中央圖書館出版,1981年。
〔明〕陳文:《雲南圖經志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68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沈泰輯編:《盛明雜劇》,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341冊。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收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明〕鍾惺:《名媛詩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39冊,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收入《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第22冊。
〔明〕馮夢龍編著,欒保群點校:《古今譚概》,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張岱著,朱宏達點校:《四書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1758冊。
〔明〕王廷相著,王孝魚點校:《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楊一清:《征西日錄》,《叢書集成新編》第12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徐樹丕:《識小?》,臺北:新興書局,1985年。
〔明〕謝肇淛《滇略》《四庫珍本.史部.地理類》,臺北:商務書局,1972年。
〔明〕張含《張愈光詩文選》,《叢書集成續編.集部》第142冊,上海:上海書局,1994年。
〔明〕諸葛元聲撰,劉業朝校點:《滇史》,昆明: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
〔明〕凌迪知編:《國朝名公翰藻.集部.總集類》第313集,《四庫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明〕林之盛編,周駿富輯:《皇明應諡名臣備考錄》,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陸深:《玉堂漫筆》,收於《儼山外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徐??:《徐氏筆精》,臺北:學生書局,1971年。
〔明〕文震亨著:《長物志》,楊家駱主編:《藝術叢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明〕陶珽:《續說郛》,臺北:新興書局,1972年。
〔明〕周亮工:《因樹屋書影》,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明〕朱國禎:《湧潼小品》,《筆記小說大觀》,第22編,第7冊,臺北:新興書局,1987。
〔明〕馮夢龍評輯,周方、胡慧斌校點:《情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上海:上海書局,2001年。
〔明〕潘之恆著,汪效倚輯注:《潘之恆曲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明〕清苕花史輯:《品花箋》(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善本書.子部雜家類,雜篆之屬.明末滄秀閣刊本)。
〔明〕陶珽編《續說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范濂:《雲間據目鈔》,《明清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84年,22編。
〔明〕趙貞吉:《趙文肅公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明〕王思任:《王季重雜著》,臺北:偉文圖書,1977年。
〔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194冊。
〔明〕朱孟震:《玉笥詩談》,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417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明〕諸葛元聲撰,劉業朝校點:《滇史》,昆明: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年。
〔明〕文震亨:《長物志》,收入楊家駱主編:《藝術叢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第1冊。
﹝明﹞馮惟訥:《古詩紀》,收入《四庫全書》冊1379,臺北:商務書局,1983。
〔清〕潘介社纂輯,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輯:《明詩人小傳稿》,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6年。
〔清〕童振藻:《雲南溫泉志補》,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246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清〕陳田撰:《明詩紀事》,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梁維樞:《玉劍尊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黃文暘、董康撰:《曲海總目提要》,收入《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清〕沈自徵撰,西湖君珊張佩玉評:《簪花髻》,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戲劇類》176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王士禛:《居易錄》,收入《王士禛全集》第5冊,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叢書集成初編.史地類》第11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鄂爾泰等監修:《雲南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69、5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黃忠羲:《明儒學案》,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陳子龍等編:《皇明詩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5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錢謙益撰集,許逸民、林淑敏點校:《列朝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田雯:《古歡堂集》,收入《四庫全書》第13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王士禎:《香祖筆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沈德潛:《明詩別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第170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徐倬編:《御定全唐詩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2—1473,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紀昀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陳衍:《元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江蘇:廣陵古籍,1989年。
〔清〕師範:《滇繫》,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史地類》第237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
〔清〕余懷:《板橋雜記》,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
〔清〕蟲天子《香豔叢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年不詳。
〔清〕趙翼:《陔餘叢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50—115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趙翼著,李學穎、曹光甫校點:《甌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毛先舒《詩辨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潘介社纂輯,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輯:《明詩人小傳稿》(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6年。
〔清〕蔡澄:《雞窗叢話》,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常明,楊芳?等纂修:《四川通志》,成都: 巴蜀書社,1984年。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叢書籍成續編.總類》第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儲大文:《存研樓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段昕撰:《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清〕徐炯《使滇日記》、《使滇雜記》,《瓜蒂庵藏明清掌故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陳鼎:《滇游記》,收入《滇黔遊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55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清〕顧琳纂《康熙阿迷州志.古蹟志》,臺北:學生書局,1968年。
〔清〕范承勛、吳自肅修纂:《雲南通志.藝文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
〔清〕徐霞客著,朱惠容校注:《徐霞客遊記校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清〕常明, 楊芳?等纂修《四川通志》,成都: 巴蜀書社,1984年。
﹝民國﹞李一氓著:吳泰昌輯:《一氓題跋》,香港:三聯書店,1981年。
﹝民國﹞王叔武輯:《雲南古佚書鈔》,昆明:雲南出版社,1996年。
﹝民國﹞馬敘倫:《讀書續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民國﹞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南京古籍出版社, 1997年。
二、專著
(一)中文專著(按照姓氏筆畫編次)
丁放著:《金元明清詩詞理論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丁寧著:《接受之維》,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年。
于希賢、沙露茵:《雲南古代遊記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于志嘉:《明代軍戶世襲制度》,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87年。
大理州文聯編:《大理古佚書鈔》,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央圖書館編譯:《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中央圖書館 ,1978年。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學與傳播的關係》,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尤中:《中國西南的古代民族》,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尤中:《雲南地方沿革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尹紹亭:《雲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態的變遷》,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
尹韻公:《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木芹:《南詔野史會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學生出版社,2001年。
毛文芳:《圖成行樂: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臺北:學生書局,2008年。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文才、張錫厚編:《升庵著述序跋》,昆明:雲南人民,1985年。
王文才:《明清文選學述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王文才:《楊慎學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文才編:《楊慎詞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文才選注:《楊慎詩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王水照主編《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士人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王吉林:《唐代南詔庾李唐關係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7年。
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臺北:允晨出版社,2006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重民:《冷廬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上海書局,1934年。
王逢振、盛寧、李自修編:《最新西方文論選》,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
王凱旋、李洪權編著:《明清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1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銘銘:《人生史與人類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
王銘銘:《沒有後門的教室:人類學隨談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銘銘:《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王懿之:《雲南歷史文化新探》,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靖宇、章陪恆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史梅岑:《中國印刷發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譯:《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孝悌著:《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臺北:一方出版社,2002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
何宗美:《文人結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何金蘭著:《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
余英時著:《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吳燕娜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臺北:稻香出版社,2001年。
吳蕙芳著:《明清以來民間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臺北:學生書局,2007年。
巫仁恕、狄雅斯:《游道》,臺北:三民出版社,2010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巫瑞書:《南方傳統節日與楚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伯齊主編:《中國古代紀游文學史》,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李致忠:《歷代刻書考述》,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0年。
李朝正、李義清:《巴蜀歷代名媛著作考要》,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李瑞良著:《中國古代圖書流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義讓:《狀元楊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壽、蘇培明:《雲南歷史人文地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劍國:《宋代志怪傳奇錄》,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
李興盛:《中國流人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杜信孚纂輯《明代版刻綜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83年。
沈海梅:《明清雲南婦女生活研究》,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汪暉、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北京:三聯書店,1998。
谷應泰編:《明史紀事本末》,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辛法春:《明沐氏與中國雲南之開發》,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周慶山著:《文獻傳播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7年。
尚學鋒、過常寶、郭英德著:《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旅遊文學?討會論文集》,臺北 :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天蔚著:《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臺北:南天出版社,1995年。
林宜蓉:《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分之?究》,臺北:花木蘭文化, 2010年。
林拓:《文化的地理過程分析:福建文化地域性的考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林慶彰、賈順先編:《楊慎研究資料彙編》,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2年。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86年。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金元浦著:《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查爾斯.巴克斯:《南詔與唐代的西南邊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洪淑苓等合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出版社,1997年。
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胡文楷編著、張宏生等增訂:《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胡耐安:《中國民族族系統類概述》,臺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74年。
胡發貴:《儒家朋友倫理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年。
范宜如:《行旅‧地誌‧社會記憶:王士性紀遊書寫探論》,臺北:萬卷樓,2011年。
范義田:《雲南古代民族之史的分析》,重慶:商務印書館,1994年。
夏光南:《雲南文化史》,收入《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徐新建:《西南研究論》,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高小慧:《楊慎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2010年。
高孝津:《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士人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高彥頤、李志生:《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高翔著:《近代的初曙:18世紀中國觀念變遷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2011年。
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1年。
胡樸安、胡道靜著:《校讎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90年。
范宜如:《行旅.地誌.社會記憶》,臺北:萬卷樓圖書,2011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出版社,2001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孫康宜:《孫康宜自選集:古典文學的現代觀》,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翁萬戈《陳洪綬》,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
趙園:《北京:城與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趙園:《地之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錢茂偉:《明代史學的歷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霍巍:《西南天地間:中國西南的考古、民族與文化》,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6年。
康正果著:《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康來新著:《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張心澄:《偽書通考》,北京:商務印書館,1939年。
張文勛主?:《滇文化與民族審美》,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旭:《南詔.大理史論文集》,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
張伯偉:《中國詩學研究》,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年。
張伯偉著:《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張宏生、張雁編:《古代女詩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宏偉著:《出版文化史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張秀民著、韓琦增訂:《中國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張岩冰著:《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增祺:《滇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張滌華:《類書流別》,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
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曹莉著:《史碧娃克》,臺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曹衛東著:《交往理性與詩學話語》,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梅新林、俞樟華主編:《中國游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章培恆、王靖宇主編:《明代評點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莫礪鋒編:《神女之探索──英美學者論中國古典詩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許瀛鑑:《中國印刷史論叢》,臺北:中國印刷學會,1997年。
連瑞枝:《隱藏的祖先:妙香國的傳說和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
郭麗萍:《絕域與絕學:清代中葉西北史地學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郭鑫銓著:《滇游詩話》,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郭皓政著:《明代狀元與文學》,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文新:《明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陳平原、王德威、陳學超編:《西安: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37年。
陳國球:《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鄧新躍:《明代前中期詩學辨體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陳寶良:《中國婦女通史.明代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年。
陳寶良著:《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
陸韌編:《現代西方學術視野的中國西南邊疆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
傅璇琮、蔣寅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嵇文甫著:《晚明思想史論》,北京 :東方出版社:1996年。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
童恩正:《中國西南民族考古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
黃永年:《古籍版本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0年。
黃湧泉《陳洪綬年譜》,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
黃維樑:《中國文學縱橫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黃澤:《西南民族節日文化》,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黃應貴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漢學研究中心編印,2009年。
新都縣楊升庵研究會、新都縣楊升庵博物館編:《楊升庵研究論文集》,成都:楊升庵博物館、楊升庵研究會編印,1984年。
新都縣楊升庵研究會、新都縣楊升庵博物館編:《楊升庵誕辰五百周年學術論文集》,成都:新華書店,1994年。
楊正泰:《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楊正泰校注:《天下水陸路程.天下路程圖引.客商一覽醒迷》(,太原:山西出版社,1992年。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
楊乃喬等譯:《後殖民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叢刊》,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楊釗:《楊慎研究──以文學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費振鍾著:《墮落時代》,上海:東方出版社,2000年。
葉啟政主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臺北:正中出版社,1992年。
雷磊:《楊慎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熊秉貞:《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1年。
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理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趙含坤編著:《中國類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趙樹功:《中國尺牘文學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輔仁大學、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古典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出版社,2002年。
劉天振:《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劉昭明主編:《旅行與文藝 : 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林:2001年。
劉國鈞:〈宋元明清的刻書事業〉,收於《中國圖書版本學論文選輯》,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
劉詠聰著:《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潘朝陽著:《心靈.空間.環境 : 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2005年。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
蔡鎮楚:《詩話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鄭毓瑜:《性別與家園──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蕭鵬:《群體的選擇—唐宋人選詞與詞選通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鮑曉蘭主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戴克瑜、唐建華主編:《類書的沿革》,四川:四川省圖書館學會,1981年。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豐家驊:《楊慎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羅剛、劉象愚著:《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羅鋼、王中忱主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饒宗頤著:《饒宗頤東方學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
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
譚帆著:《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龔蔭著:《明史雲南土司傳箋注》,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
(二)外文譯著(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亞伯納.柯恩(Adner Cohen)著:《權力結構與象徵符號》臺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阿爾維扥.曼谷埃爾(Alberto Manguel)著,吳昌杰譯:《閱讀地圖──一部人類閱讀的歷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9年。
安德魯.本尼特(Andrew Bennett)、尼古拉.羅伊爾(Nicholas Royle)著,汪正龍、李永新譯:《關鍵詞: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年。
讓.波德里亞(Baudrillard)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2001年。
布希亞(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約翰.柏格(Baudrillard)著,陳志梧譯:《看的方法──繪畫與社會的關係七講》,臺北:明文出版社,1989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
盧卡奇(Ceorg Lukacs)著,楊恆達譯:《小說理論》,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
費俠莉(Charlotte Furth)著,甄橙譯:《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克莉絲.維登(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
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著,王志明譯:《憂鬱的熱帶》,北京:三聯書局,2000年。
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著,楊德睿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
柯律格(Craig Clunas)著,黃曉鵑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柯律格(Craig Clunas)著,劉宇珍、邱士華、胡雋譯:《雅債:文徵明的社交藝術》,北京:三聯書局,2012年。
貝爾(Daniel Bell)著,李琨譯:《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David Feterman著,賴文福譯:《民族誌學》(Ethnography: Step by step),臺北:弘智文化,2000年。
高彥頤(Dorothy Ko)著,苗廷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臺北:左岸文化,2007年。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著,蔡源林譯:《東方主義》(Orientalism),臺北:立緒文化,2000年。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文化,2001年。
戈夫曼(Erving Goffman)著,馮鋼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高夫曼(Erving Goffman)著,曾凡慈譯:《污名:管理受損身份的筆記》,臺北:群學,2010年。
Frank Centricchia、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出版社,1994年。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盧卡奇(Georg Lukacs)著,楊恆達譯《小說理論》,臺北:唐山書局,1997年。
齊美爾(Georg Simmel)著,劉小楓選編,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Griselda Pollock著,陳香君譯:《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莫里斯‧哈布瓦赫(Halbwachs,M)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Les Cadres Sociaux de La Memoire),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
布魯姆(Harold Bloom)著,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吳瓊譯:《批評、正典結構與預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著,趙興國等譯:《文學行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戴行鉞譯:《藝術觀賞之道》(Way of Seeing),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霍蘭德(John Holland)著,潘國慶譯:《後現代精神分析》,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巨流出版社,2002年。
喬納森.卡勒(Jonath Culler)著,陸揚譯:《論解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康拉德(Joseph Conrad)著,何信勤譯.:《黑心》,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尤根.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著,曹衛東譯,汪暉、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北京:三聯書局,1998年。
克斯汀.海斯翠普(Kirsten Hastrup)編,賈士蘅譯:《他者的歷史:社會人類學與歷史製作》,臺北:麥田,1988年。
斯蒂文.小約翰(Littlejohn S.W)著,陳德民、葉曉輝譯《傳播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
呂西安.戈爾德曼(Lueien Goldmaon)著,吳岳添譯:《論小說的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葛蘭言(Marcel Granet)著,趙丙祥、張宏明譯:《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利瑪竇(Matteo Ricci)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臺北:書林出版社,1997年。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佘碧平譯:《性經驗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鄭義愷譯:《傅柯說真話》(Fearless speech),臺北:群學出版社,2005年。
米歇爾.傅科(Michel Foucault)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米歇爾.傅科(Michel Foucault)著、謝強、馬月譯:《知識考古學》,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臺北:巨流圖書,2003年。
諾曼.布列遜(Norman Bryson)著,丁寧譯:《注視被忽視的事物──靜物畫四論》(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
保羅.康納頓(P.Connerton)著,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社,2001年。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包亞明:《布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華康德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男性統治》,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年。
高羅佩(R.H.van Gulik),楊權譯:《秘戲圖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著,黃煜文譯:《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Robert Bocock著,張君玫、黃鵬仁譯:《消費》,高雄:巨流出版社,1996年。
埃斯皮卡(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羅勃C.赫魯伯(Robert C.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屠友祥譯:《S/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屠友祥譯:《文之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敖軍譯:《流行體系(二)──流行的神話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神話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懷寧譯:《羅蘭.巴特隨筆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
羅曼.英加登(Roman Ingarden)著,陳燕谷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臺北:商鼎出版社,1991年。
馬克夢(R. Keith McMahon)著,,王維東、楊彩雲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夢的解析》,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1年。
斯坦利.費什(Stanley Fish)著,文楚安譯:《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5年。
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王杰等譯:《美學意識型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孔恩(Thom S.Kuhn)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環、錢永祥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托里莫以(Toril Mol)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史密斯(V. L. Smith)主編; 張曉萍等譯:《東道主與遊客 : 旅游人類學研究》,昆明: 雲南大學:2002年。
斐蓮娜.封.德.海登-林許(Verena von der Heyden-Rynsch)著,張志成譯:《沙龍──失落的文化搖籃》,臺北:左岸出版社,2003年。
W.J.T〔美〕米歇爾著,陳永國、胡文徵譯:《圖像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1999。
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等譯:《博覽會的政治學》,臺北:群學出版社,2010年。
大木康著,辛如意譯:《秦淮風月: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中岡成文著,王屏譯:《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吉川幸次郎著,鄭?茂譯:《元明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前野直彬著,龔霓馨譯:《中國文學的世界》,臺北:學生出版社,1989年。
三、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編次)
Hazard Adams著,曾珍珍譯:〈經典:文學的準則/權力的準則〉,《中外文學》第二十三卷第3期(1994年)。
于光:〈楊升庵〈滇南月節詞〉注釋〉,《滇池》,1980。
方瑜:〈空間與夢想中的女性圖象──從《空間詩學》觀點讀李賀〈宮娃歌〉〉,收入《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
毛文芳:〈閱讀與夢憶──晚明旅遊小品試論〉,《中正中文學報》第3期(2000年9月)。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陳洪綬晚其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收入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第10期。
王正華:〈從陳洪綬的〈畫論〉看晚明浙江畫壇:兼論江南繪畫網絡與區域競爭〉,收於《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頁330—342。
王仲鏞:〈楊慎杜詩學評述〉,《草堂》,《杜甫研究學刊》第1期(總第3期)(1982年3月)。
王仲鏞:〈楊慎論李白評述〉,《四川師院學報》第1期,1983年。
王汝梅著:〈《稀見珍本明清傳奇小說集》解題(選五則)〉,《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8年)。
王明珂:〈王崧的方志世界──明清時期雲南方志的本文與情境〉,收入《新史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
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3分,2002年,頁583-624。
王學玲:〈一個流放地的考察──論清初東北寧古塔的史地建構〉,《文與哲》第11期,2007年。
王學玲:〈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6期,2011年。
王學玲:〈是地即成土──清初流放東北文士之「絕域」紀游〉,《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
王樹椒:〈記白古通、年運志〉,《圖書集刊》第5期,1943年。
王璦玲著:〈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
王鴻泰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臺北: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8年)
王鵬惠:〈漢人的異己想像與再現:明清時期滇黔類民族誌書寫的分析〉,《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8期,2002年。
古永繼:〈明代雲南的滇流之人〉,《思想戰線》第一期(1992年)。
白建忠、孫俊傑:〈百年來楊慎研究綜述〉,《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
白建忠:〈李元陽的生平及其詩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期,2009年。
合山究所著:〈花案、花榜考〉,收於《文學論集》(九州:九州大學教養學部),第35期
,1985年。
朱志先:〈楊慎和史考據學探論〉,《西華大學學報》,第29卷第5期,2010年。
朱傳譽:〈明代出版家──余象斗傳奇〉,《中外文學》第16卷第4期(1995年4月)。
何金蘭:〈羅蘭.巴爾特文學社會學論述評析〉,《思與言》第29卷第3期(1991年9月)
吳秀華、尹楚彬:〈論明末清初的「妒風」嫉妒婦形象〉,《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3期,頁42—47。
吳明賢:〈試論楊升庵與李白〉,《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總第67期)(1989年4月)。
呂斌:〈明代博學思潮與文論──以楊慎為例的考察〉,《文學評論》第1期,2010年。
呂菲:〈晚明名士潘之恆的女性審美觀〉,《安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2期(2012年3月)。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風氣與士大夫心態——以江南為討論中心〉,收於熊月之、熊秉真主編《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
李孝悌:〈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第4卷第4期(1993年2月)。
李孝悌:〈上層文化與民間文化──兼論中國史在這方面的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8期(1989年)。
李春霞、張曉光:〈文化透視下的妒婦成因〉,《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第1期,頁68—70。
李朝正:〈楊慎的文學觀及其對復古派的抗爭〉,《社會科學研究》第4期,(1997年6月)。
李朝正:〈楊慎與雲南少數民族文化情結〉,《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
李勤合:〈楊慎研究論著目錄增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第15卷第2期,頁163—168。
李嘉瑜:〈記憶之城.虛構之城──《灤京雜詠》中的上京空間書寫〉,《文與哲》,2011年。
李嘉瑜:〈移位的邊界:納蘭詞的邊塞書寫〉,《漢學研究集刊》第11期,2010年。
李薇:〈風流蘊藉 柳之絕唱──楊慎〈柳〉詩評析〉,《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9月。
村上哲見:〈文人.士大夫.讀書人〉,《中國文人論集》(東京:汲古書院,1994年)。
沈松僑:〈江山如此多嬌──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異族想像〉,《臺大歷史學報》,第37期,2006年。
沈津(Chum Shum)著:〈明代坊刻圖書之流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第1期(1996年)。
周子瑜:〈從《升庵詩話》看楊慎研究「杜學」的方法及他提出的一些觀點〉,《草堂(杜甫研究學刊),1991年第1期。
周杉:〈文學聲譽的涵意〉,《九州學刊》第3卷第2期(1989年6月)。
周振鶴:〈從明人文集看晚明旅遊風氣及其與地理學的關係〉,收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周瓊:〈明清滇志體例類目與雲南社會環境變遷初探〉,《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7期。
林慶彰、賈順先合編:《楊慎研究資料彙編》(上)、(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所,1992年10月)。(共收錄單篇論文148篇)
林宜蓉:〈不入城之旅:明清之際遺民徐枋的身份認同與生命安頓〉,《明代研究》第20期(2013年六月),頁59—98。
武誼嘉:〈楊慎對西南區域文化的貢獻〉,《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
邱德亮:〈癖嗜文化:論晚明文人詭態的美學形象〉,收於《文化研究》,第8期(2009年春季號)。
侯沖、郭勁:〈楊慎編輯南詔野史新證〉,《民族藝術研究》,1999年。
侯美珍:〈楊慎研究論著目錄續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南港:中研院文哲所,1992年,第5卷第二期,頁100—115。
姚蓉:〈楊慎、黃峨夫妻往還之作考論〉《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3期(2013年6月),頁144。
胡文群:〈楊慎及其〈滇南月節詞〉〉,《楚雄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
胡曉真:〈女作家與傳世慾望──清代女性彈詞小說中的自傳性問題〉,《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1996年)。
胡曉真:〈旅行、獵奇與考古──《滇黔土司禮記》中的禮學世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
范宜如:〈山水構圖之紀實特徵與抒情性:以王士性《五嶽遊草》為考察對象〉,《東吳中文學報》第18期,2009年。
范宜如:〈地景‧光影‧文化記憶:論王士性紀遊書寫中的江南敘述〉,《東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
范宜如:〈吳中地誌書寫──以文徵明詩文為主的觀察〉,《中國學術年刊》,第21期,2000年。
范宜如:〈華夏邊緣的觀察視域:王士性《廣志繹》的異文化敘述與地理想像〉,《國文學報》,第42期,2007。
唐曉峰:〈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元典區域觀念的誕生〉,《從渾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孫康宜:〈中晚明之交文學新探〉,《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6期(2006年11月)。
孫康宜:〈明清女詩人選集及其採輯策略〉,《中外文學》第23卷第2期(1994年7月)。
徐希平:〈博取眾長 獨樹一幟--楊慎《升庵詩話》論李杜評析〉,《杜甫研究學刊》,2002年第1期。
徐春建:〈王士性研究三題〉,《浙江學刊》,1994年第4期。
袁逸:〈明後期我國私人刻書業資本主義因素的活躍與表現〉,《浙江學刊》1989年第3期(總期數第56期)。
馬繼剛、王麗萍:〈明清雲南旅遊活動研究〉,收入商業研究》,2011年第2期,總期406期。
高小慧:〈楊慎的“詩史”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1期(2004年1月)。
高小慧:〈楊慎研究綜述〉(上)、(下),《天中學刊》,第21卷第1期(2006年2月);第21期第3卷(2006年6月)。
常建華:〈論明代社會生活性消費風俗的變遷〉,《南開學報》,1994年第4期(1994年7月)。
康正果著:〈泛文和泛情──陳文述的詩文活動及其他(上)〉,《當代》第173期(2002年1月)。
張高評:〈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
張新民:〈大一統衝動與地方文化意識的覺醒〉,《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第4期,頁35-43。
張義德:〈楊慎對宋明理學的批判〉,《中國哲學史研究》,1982年第2期。
張增棋:〈從滇文化的發掘看莊蹻王滇的真偽〉,《貴州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
張增祺:〈有關楊慎生平年代的訂正〉,《昆明師院學報》,1980年1期。
張應松、朱子由:〈楊慎和他的詠滇詩〉,《大理師專學報》,1996年。
許如蘋:〈楊慎詩歌與詩學研究現況述要〉,《書目季刊》,2007年。
許東海:〈帝都‧藝文‧方志──明代李濂〈汴京遺蹟志〉之以文代史與艮岳書寫〉,《成大中文學報》2011年第35期。
許家德〈明清玉文化初探〉,收於《美與時代》2004年第6期。
許暉林:〈朝貢的想像:晚明日用類書「諸夷門」的異域論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0卷第2期(2010年6月)。
連文萍:〈詩史可有女性位置?──方維儀與《宮閨詩評》的撰著〉,收入張宏生、2002張雁編:《古代女詩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陳元朋:〈荔枝的歷史〉,收於《新史學》(臺北:新史學雜誌,2003年)第14卷第2期。
陳友琴:〈談楊慎批評杜甫〉,《文匯報》,1961年9月28日。
陳可馨:〈試論楊慎詩學中六朝論述的背景、途徑與地位──兼論以楊慎為首之六朝派提法的合理性〉,《中國文學研究》,2012年第3期。
陳廷樂:〈楊慎在雲南的遺跡考〉,收入新都楊升庵博物館、新都楊升庵研究會主編:《楊升庵誕辰五百週年學術論文集》(成都:新華書局,1994年)。
陳煒舜:〈淺論傳統方志與文學研究〉,《文學新鑰》2007年第6期。
陶應昌:〈楊慎與明代中期的雲南文學〉,《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 年第1期。
傅科(Michel Foucault)著 ,王俊三譯:〈「作者」探義〉,《中外文學》第13卷第一期(1990年3月)。
曾紹皇、吳波:〈〈廿一史彈詞〉與楊慎人生價值體系的自我調整〉,《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4期。
曾紹皇、龔舒:〈從〈廿一史彈詞〉看楊慎對史傳文學敘事傳統的吸納與重構〉,《蘭州學刊》,2008年。
程莉莉、崔曉亮:〈淺談楊慎對西南地區的地理認識〉,《保山師專學報》,2009年。
黃寶華:《楊升庵詩論初探》,《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楊玉成:〈士庶、性別、地域──論南北朝的文學閱讀〉,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55—108。
楊玉成:〈世界像一張畫:唐五代的觀念系譜與世界圖景〉,《東華漢學學報》,2005年第3期。
楊玉成:〈劉承翁:閱讀專家〉,收入《國文學誌》第三期(1999年6月)。
楊玉成:〈戰國讀者──語言的爆炸與閱讀理論〉,收入《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楊玉成:〈啟蒙與暴力:李卓吾與文學評點〉,收於《臺灣文學新視野: 中國文學之部》(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楊玉成:〈閱讀世情:崇禎本《金瓶梅》評點〉,收於《國文學誌》第5期(2001年12月), 頁115-158。
楊玉成:〈病人絮語:晚明張大復的疾病與書寫〉,發表於中研院文哲所主辦,2011年11月24日,「2011明清研究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
楊玉成:〈纂就散絲盈絡緯:王端淑《名媛詩緯》的文學視域〉發表於成大中文系主辦,中國文學系紀念蘇雪林教授暨創立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頁1—52。(國科會計畫NSC 95-2411-H-260-010-)
楊家駱著:〈中國古今著作名數之統計〉,《新中華》第4卷第七期(1946年)。
楊晉龍:〈王士禎在《四庫全書總目》中的地位初探〉,《中國文學研究》第7期(1993年5月)。
楊崇煥:〈陳第古音學出自楊升庵辨〉,《國風半月刊》,1934年。
葛兆光:〈山海經、職貢圖和旅行記中的異域記憶〉,收入王璦玲等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董來運:〈楊慎卒年卒地新考〉,《圖書館雜誌》,2006年第6期。
劉惕之:〈徐霞客滇遊與雲南少數民族〉,《衡陽師專學報》,1995年第1期。
董廣文〈《滇程記》的民俗價值〉,《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2002年3月)。
賈順先、方陸:〈獨具新風的思想家--楊慎〉,《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2期。
賈順先:〈楊慎反對「空談」主張求實的思想與宋明理學〉,收入《宋明理學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賈順先:〈楊慎的考據博學〉,《明清實學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7月。
賈順先:〈楊慎的求實哲學〉,《孔子的研究》,1988年4期。
鄔國平:〈楊慎的文學批評〉,《文學遺產》,1985年3期(1985年9月)。
雷磊:〈楊慎與李東陽:觀察明代詩學流變多樣態的視角〉,《社會科學輯刊》,2006年第3期,總第164期。
廖仲安:〈楊慎與杜詩〉,《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第579期(1983年3月)。
蒙文通:〈莊蹻王滇辨〉,《四川大學學報》,第1期,1960年。
趙秀麗:〈明代妒婦研究〉,《武漢大學學報》,第65卷第3期,頁90—96。
趙寅松著:〈試論大理國的建立和段思平的出身〉,《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5期(2002年9月)。
劉玉國:〈陳耀文《正楊》中「嵎夷既略」條駁楊慎釋「略」述評〉,《東吳中文學報》,2011年。
劉志琴:〈晚明城市風尚初探〉,《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上海:復旦大學,1984年),頁190—208。
劉國鈞著:〈宋元明清的刻書事業〉,《中國圖書版本學論文選輯》(臺北:學海,1981年)。
鄧新躍:〈楊慎卒年新考〉,《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3期。
鄧新躍:〈楊慎對杜詩“詩史說”的批判及其批評史意義〉,《杜甫研究學刊》,2005年第1期。
鄭家治、周邦君:〈楊慎詩歌體式論初探〉,《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5年4月)。
穆藥:〈也談楊慎生平年代的訂正〉,《昆明師院學報》,1981年第1期。
穆藥:〈楊慎卒年新證〉,《昆明師院學報》,1983年第3期。
錢存訓:〈印刷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功能〉,《漢學研究》第8卷第2期(1990年12月)。
錢存訓:〈論明代銅活字板問題〉,喬衍琯,張錦郎編:《圖書印刷發展史論集》(臺北市:文史哲,1977年),頁327
錢茂偉:〈論明中葉史學的轉型〉,《復旦學報》,2001年第5期。
駱小所:〈修辭:神、聖、工、巧--楊慎辭修理論再探討〉,《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26卷4期(1994年8月)。
謝灼華:〈明代文學書籍的出版〉,《圖書情報知識》,1980年第2期。
鍾曉華:〈尋找失落的世界—從《醋葫蘆》看妒婦人格生成及明清「療妒」類型敘述的文化心態〉,《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
聶索:〈楊慎和他的《升庵詩話》〉,《昆明師院學報》,1979年3期。
豐家驊:〈楊慎卒年卒地新證〉,《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2期(2006年3月)。
豐家驊:〈楊慎與雲南沐氏〉,《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豐家驊:〈簡紹芳:楊慎研究第一人—楊慎交游考述之ㄧ〉,《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2009年9月)。
豐家驊:〈簡紹芳──楊慎研究第一人〉,《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嚴志雄:〈流放、帝國與他者──方拱乾、方孝標父子詩中的高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0卷第2期(2010年6月)。
嚴志雄:〈陶家形影神—錢謙益的自畫像、反傳記行動和自我聲音〉,收於《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一)》(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嚴志雄:〈自我技藝與性情、學問、世運—從傅。柯到錢謙益〉啟發,該文收於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
四、學位論文(按姓氏筆畫編次)
尤淑君:《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嘉靖政治文化》,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6年。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江俊亮:《楊慎及其詞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吳波:《楊慎俗文學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林惠美:《楊慎及其詞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孫芳:《楊慎貶謫後的生存狀態及複雜心態》,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高美華:《楊升庵夫婦散曲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高美華:《明代時事新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張燦堂:《《聊齋誌異》諸家評點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戚紅斌:《楊慎謫滇及其對雲南文化的貢獻》,昆明:雲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許如蘋:《楊慎詩歌與詩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郭章裕:《明代〈文心雕龍〉學研究──以明人序跋與楊慎、曹學佺評注為範圍》,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鴻麒:《晚明尺牘與尺牘小品》: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與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曾守仁:《金聖嘆評點活動研究──擬結構主義的重構與解構》,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曾允盈:《以身博考,四處非家──楊慎滇地書寫探論》,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
程莉莉:《楊慎與西南地區地理學》,重慶:西南大學歷史地理學碩士論文,2009年。
馮玉華:《楊慎詩詞與雲南旅遊文化》,昆明:雲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黃勁傑:《楊慎《升庵詩話》之詩學理論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
雷磊:《楊慎詩學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2006年,已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劉桂彰:《升庵詩話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樂萬里:《明代四川作家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07年。
鄭伊庭:《明代考據學家之博學風氣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盧淑美:《楊升菴古音學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陳清茂:《楊慎的詞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4年。
閻崇東:《楊慎與《丹鉛餘錄》》,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謝旻琪:《明代評點詞集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
指導教授 |
康來新
|
審核日期 |
2014-7-14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