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756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4 、訪客IP:18.191.241.51
姓名 胡鳳珍(HU-FE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龍潭地區茶產業變遷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hange of the Tea Industry in Longtan)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龍潭地區茶產業變遷之研究
摘要
清領時期,臺灣陸上交通不發達,內河航運應運而生,龍潭三坑仔居大嵙崁溪上游
位置,臺灣北部內山物產如經往北部輸出,最快速便利的方式即是運用大嵙崁溪河運,
龍潭三坑仔因位居河陸的轉運地位,形成人貨匯集的街市,帶動了北新竹、南桃園物產
的流通,特別是茶葉的輸運。
臺灣的茶產業從19 世紀下半葉開始發展,隨著「福爾摩沙茶」之名,逐步打開外
銷市場,成為臺灣的重要物產,曾與蔗糖、樟腦並列為「臺灣三寶」,深深影響北臺灣
社會經濟的發展。
茶產業向為早期臺灣賺取外匯的主力,更有「北茶南糖」之名,臺灣早期的茶葉產
區主要分佈在臺灣北部區域,以臺北、桃園、新竹、苗栗等丘陵地為主。龍潭的茶園主
要分佈於銅鑼圈一帶,以當時的產量而言,龍潭是主要茶葉產區,年產約25000 公噸左
右,幾達全國十分之一。
早期新竹縣北埔與峨眉的茶農,以人力挑擔方式將毛茶經芎林、關西挑至龍潭、大
溪,再經水路運至大稻埕販售。龍潭位於這條茶葉生產帶與茶路樞紐地帶,以及土壤、
氣候適合茶樹生長,有其發展的優勢與歷史。
對於曾位居北臺灣茶葉產量第二大產區的龍潭,何以不再具影響力?而在重新轉化
的過程中,應以何種方式與特色,重塑地方特色?在全球經濟轉型過程中,能夠延續茶
產業的發展,再建立另一新的趨向與永續。
摘要(英) A Study on the Change of the Tea Industry in Longtan
Abstract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land traffic in Taiwan was underdeveloped, so the inland river
navigation arose. The upper stream of Dakekan River, San Keng Zi, Longtan was where the
commodities were transported from the deep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aiwan. Dakekan
River was the fastest and most convenient way. San Keng Zi, Longtan, was situated at the
transferring location between the river and the land, so there were streets and markets full of
people and commodities.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porting the commodities of north
Hsinchu and south Taoyuan, especially the transportation of tea.
The tea industry of Taiwan started to develop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The tea industry was the main way to earn foreign money in the early days in Taiwan.
“North Tea and South Sugar” was well-known. The tea-producing regions in the early days of
Taiwan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wan, especially the hills of Taipei,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The tea plantations of Longtan were around Tong Luo Quan.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production, Longtan was the main tea-producing region with the
annual yield of about 25,000 tons, up to one-tenth of that of the whole country.
century. The
“Formosa Tea” gradually became famous in the foreign market. It became the important
commodities in Taiwan and was called “the Treasure of Taiwan” together with cane sugar and
camphor. It had a deep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 Taiwan.
In the early days, the tea farmers at Beipu and Emei carried the raw tea by themselves
through Chiunglin and Guanxi to Longtan and Daxi. Then the tea was transported through the
waterway to Da-Dau-Cheng, where it was sold. Longtan was located at the hub of the tea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and the climate there was also ideal for the tea trees. Therefore,
Longtan had an edge and a history in the tea industry.
Why does Longtan, which used to be the second largest tea-producing region in north
Taiwan, no longer have influenc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what method and style
should it focus on to reshap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global economic transition,
whether it can exte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and establish and maintain a new
trend will be an important issue.
關鍵字(中) ★ 龍潭
★ 茶產業
★ 客家產業
關鍵字(英) ★ Longtan
★ Tea Industry
★ Hakka Industry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 .................................................................................................................................IV
圖目錄...............................................................................................................................VI
表目錄...............................................................................................................................V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文獻檢視.......................................................................................................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14
第二章 臺灣與龍潭地區茶產業之發展背景.....................................................15
第一節 臺灣地區茶產業概述..........................................................................................15
第二節 臺灣地區與龍潭地區茶產業發展的關係..........................................................25
第三節 龍潭地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35
第四節 龍潭地區茶產業與客家的關係..........................................................................41
第三章 龍潭地區茶產業之興盛............................................................................45
第一節 清領時期的興起(西元1895 年之前)..................................................................45
第二節 日據時期的發展(西元1895 年-1945 年)............................................................52
第三節 戰後龍潭茶產業的高峰(西元1945 年-1982 年)................................................57
第四章龍潭地區茶產業之衰退與轉型(西元1982 年-迄今)..............66
第一節 茶產業衰退的因素...............................................................................................67
第二節 製茶產業型態的改變-精緻多元的手作茶.......................................................81
第三節 新消費型態登場-異業結盟的生活茶飲...........................................................85
第五章研究發現與建議...........................................................................................94
第一節 研究發現....................................................................................................……...94
第二節 研究建議.....................................................................................................……..98
參考文獻…………………………………………………………………...104
附錄一:臺灣/桃園/龍潭歷年茶種植面積及生產量一覽表……………108
附錄二:戰後臺灣茶生產量及輸出量統計表…………………………...111
附錄三:臺灣茶葉百年來輸出數量統計表……………………………...114
附錄四:臺灣省製茶業管理規則…………………………………………119
附錄五:訪談大綱…………………………………………………………12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臺北:南天。
朱德蘭(2010)。新修桃園縣志,交通志。桃園:桃園縣政府。
余欣芳(2006)。 龍潭地區茶產業的行動者網絡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
余孟芬(2011)。 客庄地方行銷政策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
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宋慶財(2008)。屏東縣六堆客家地區觀光休閒產業競爭優勢與發展策略之研究 ─ 資
源基礎理論的觀點。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力庸(2010)。新修桃園縣志,經濟志。桃園:桃園縣政府。
吳學明(2007)。 移墾開發篇。載於徐正光 (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
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
林滿紅(1978)。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臺灣研究叢刊第115種。 臺北:臺灣
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滿紅(1994)。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臺北:自立晚報。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 臺北: 聯
經。
林盟凱(2006)。客家聚落三坑子水空間文化地景的地域性。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
都市設計客家政治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思華(2003)。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轉載於推動文化產業的契機與個案實踐國際
論壇論文集。 台北:臺北市文化局。
范增平(1992)。臺灣茶業發展史。臺北:臺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
范增平(2006)。中華茶人採訪錄,臺灣卷。臺北:萬卷樓圖書。
范良文、曾新蔘(1997)。菱潭陂之旅。桃園:龍潭國際青年商會。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徐榮俊(2006)。臺灣茶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天仁茗茶為例。私立 中原大學企業管
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徐英祥(2009)。臺灣之茶。臺北:臺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徐幸君(2011)。戰後臺灣北部客家茶產業經營性格。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連橫(2006)。臺灣通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陳培桂(1993)。淡水廳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 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正茂(2003)。臺灣經濟發展史。臺北:新文京開發。
陳慈玉(1982)。近代中國茶業的發展與世界市場。現代經濟探討叢書第六種。臺北: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陳慈玉(2004)。臺北縣茶業發展史。臺北:稻鄉。
陳運棟(2007)。源流篇,載於徐正光 (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
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
陳憲炎(2011)。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組織定位與治理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
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陳立文(2010)。新修桃園縣志,開闢志。桃園:桃園縣政府。
曾嬿芬(2001)。族群資源與社會資本:洛杉磯華人創業過成的研究。載於張維安(編),
臺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263-293頁)。臺北: 聯經。
黃振家(2010)。會展產業概論,會議展覽服務業叢書1。臺北:經濟部。
黃正敏(2010)。談由茶園茶葉產製到茶產業,載於茶訊2010年5月號。臺北:臺灣區至
茶工業同業公會。
楊美峰(2008)。新竹縣關西地區茶產業變遷與轉化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
濟與政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中壢。
許賢瑤(1993)。荷蘭時代臺灣的茶葉,臺灣茶葉史研究之一。臺北:臺北文獻直字104
期。
許美玲(2010)。終戰前北臺灣轉運河港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三坑仔為例。國 立
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許正清(2011)。2011年臺灣茶業新展望,載於茶訊2011年1月號。臺北:臺灣區製茶工
業同業公會。
張翰璧(2000)。桃、竹、苗茶產業與客家族群經濟生活間的關係載於客家族群史,產
經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清寬(2000)。茶樹育種與栽培之回顧與展望,載於臺灣茶葉產製科技研究與發展專
刊。桃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張維安(2007)。產業經濟篇,載於徐正光 (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
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
張維安(2007)。臺灣客家企業家的探索。獎助計畫結案報告。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
會。
劉欽泉、楊振榮(1983)。臺灣茶葉內外銷市場發展趨勢之研究。臺中:臺灣省政府研
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劉憶萱(2008)。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鄭政誠(2010)。新修桃園縣志,志首。桃園:桃園縣政府。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賴正南(2002)。茶作栽培技術,修訂版。桃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謝國雄(2003)。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
研究所。
薛立敏(1993)。臺灣產業結構之變遷與特色,載於。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部工
業局。
蕭淑文(2007)。臺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
(1945~200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羅肇錦(1993)。看不見的族群-客家,載於六堆族誌 革新。
羅香林(1993)。客家研究導論。臺灣一版。臺北:南天書局。

指導教授 周錦宏 審核日期 2014-7-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