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75602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0 、訪客IP:18.218.114.244
姓名 吳秋蘭(Chiou-lan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政策對客家族群認同之研究-以桃園市大園區為例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由於大園區較晚列入客家重點發展區,因此這地區相關客家研究也相對於桃園市其他六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來的少,若以地理位置來說,以前有關桃園的客家研究著重在南桃園部分,希望能藉由此研究剖析大園區的客家資源。
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將大園區列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對於客家族群認同的研究,並以大園區客家族群、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政策執行分析及客家族群認同分析三個架構,進行相關問題的訪問,最後透過文獻分析、資料蒐集及深度訪談整理歸納結論如下:
一、大園區早期的客家族群種類及分佈狀況:第一階段為清領時期移入多為詔
安客及饒平客,分佈南港里、田心里、埔心里、橫峰里。第二階段為日治初期及戰後初期移入者大多為廣東籍客家人,分佈在橫峰里、溪海里、和平里、五權里。第三階段為1970年代前後:因為機場及工業區發展使周邊其他區之客家人口移入,散佈在大園區各里其中菓林里占多數。
二、大園區成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政策實施重點:第一階段客家生活環境資源調查計畫,第一期調查了大園區的客家族群分佈,第二期調查了大園區的
客家文化,二期調查結果讓大園區民更認同列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及未
來大園區推廣客家政策及活動的依據。第二階段客家相關政策活動辦理例如
桐花祭、全國客家日、客家文化節、客語教學辦理。
三、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政策活動對於客家族群認同影響,分為三階段宣導階
段、認知階段及認同階段,整體而言提升客家族群認同。
四、大園區列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仍需強調族群融合。
伍、航空城計畫會影響桃園市大園區客家族群發展,惟計畫前必須充分與徵收
戶溝通協調,以利在地建設發展。

摘要(英) It’s a little late for Dayuan district was included in the Hakka culture development zone and therefore the research within the area about Hakka was less than other 6 Hakka culture development zones in Taoyuan City. Geographically, previous Hakka studies were focus on south Taoyuan. Hopefully to analyze the Hakka resource in Dayuan district through the study.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Dayuan district was included in the Hakka culture development zone for Hakka ethnic identity. And to interview with 3 frameworks, Dayuan district Hakka ethnicity, Policy analysis of execution for Hakka culture development zone, Analysis of Hakka ethnic identity. The conclusion was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 in-depth interviews method, data collection method,
1.Early distribution of Hakka ethnicity in Dayuan district : The first stage is during Qing
dynasty and most of immigrants were Kasu and Ngiau-pin, Distributed in Nangang
Village, Tiansin Village, Puxin Village, Hengfeng Village. The second stage is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after the period of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most of immigrants were form Guangdong,
Distributed in Hengfeng Village, Sihai Village, Heping Village, Wucyuan Village. The
third stage is during 1970s. The development of airport andindustrial parks makes Hakka
ethnicity nearby immigrate into the area, and distributed in all villages in Dayuan distric, but
most of them was in Guolin Village.
2.The main executed point of Dayuan district as the Hakka culture development zone: Stage
1- Hakka living environment resource study project. In the first phase, 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stribution of Hakka ethnicity in Dayuan district. In the second phase, 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Hakka culture, and the findings not only make residents in Dayuan
district agree the policy of Dayuan district as the Hakka culture development zone more, but
also can be used to spread Hakka policies and activities. Stage 2- Hakka policy activities
such as Hakka Tung Blossom Festival, National Hakka Day, Hakka Cultural Festival,
Hakka Courses.
3.The influence of the activities of Hakka culture development zone polic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dvocacy stage, cognitive stage, culture identity stage, the overall effect is
to raise Hakka culture identity.
4.Dayuan district as the Hakka culture development zone still need to focus on racial
integration.
5.Taoyuan Aerotropolis Project will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ethnicity, so
adequate communication is necessary to benefit loc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關鍵字(中) ★ 大園區
★ 客家族群
★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
★ 族群認同
關鍵字(英) ★ Dayuan district
★ Hakka ethnicity
★ Hakka culture development zone
★ Ethnic identity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辭……………………………………………………………………iii
目錄…………………………………………………………………….. iv
圖目錄……………………………………………………………………vi
表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4
第三節 研究設計………………………………………………………….…….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客家族群與族群認同的論述……………………………………… 15

第二節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及相關政策……………………………………20

第三節 相關文獻檢閱…………………………………………………………30



第三章 大園區客家源流與發展.………………………………………………49
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人口分佈…………………………………………………49

第二節 大園的移墾歷程與客家源流…………………………………………53

第三節 大園區客家族群現況與說明…………………………………………63

第四節 航空城計畫對客家族群的影響………………………………………………………..67

第四章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政策對族群認同之析探……….………………75

第一節 大園區政策執行前對客家族群認同分析……………………………75

第二節大園區政策執行中對客家族群認同分析.................................................85

第三節 大園區政策執行後對客家族群認同分析……………………………96

第四節 小結.........………………………………………………………………………………………..10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09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7
參考文獻…………………………………………………………..…….120
附錄………………………………………………………………………12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于煥庭(2005)。我國客家政策與客家文化關係研究-非政府組織的角色。南華大
學分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 東(1996)。客家學導論。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臺北:允晨出版社。
王保健(2012)。客家文化種點發展區的發展途徑。載於城市學學刊,3(2),33-71。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社。王瀛浩(2006)。從地名的演變看中部地區開發族群的互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雯君 (2005)。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尹章義(1995)。台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丘昌泰(2006)。探索臺灣都市客家的圖像。載於客家城市治理,3-4。
丘昌泰(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再檢視。載於國家與社會,1-35。
丘昌泰(2009)。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臺北是:智勝文化。
邱彥貴(2010)。臺灣客家族群史專題研究3,臺北:行政院客委會。
田金昌(2005)。北臺灣客家人的三官大帝信仰初探。新竹文獻,18,92-106。
李春慧 (2004)。花蓮縣萬榮鄉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階段性發展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傳芳(1984)。隴西李氏族譜。出版社不詳。
李嫦薇(2006)。從多元文化看台灣詔安客的族群認同-以雲林縣崙背鄉詔安客為例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總集(2002)。桃園大圳農田灌溉渠道系統之改善模式研究。桃園:桃園農田水利會。
周錦宏(2012)。大園郷客家生活環境資源調查第一期計畫。大園:未出版。
周錦宏(2011)。桃園客家海脣人:新屋漁村展風貌-悅讀客庄3。臺北:行政院客委會。
林美容(1997)。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進源(1988)。中國神明百科寶典。臺北:進源書局。
林福岳(2002)。族群認同下的社區傳播-以美濃反水庫運動論述為研究脈絡。國立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
林賢奇(2013)。從2008、2012年政黨投票看客家族群政黨傾向─以客家文化區為
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林寶珠(2011)。以機構治理觀點檢視農業推廣經費之運用-以桃園縣大園鄉、觀音鄉
農會為例。私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德隆、謝瑞隆(2009)。中壢市發展史。桃園:中壢市公所。
林仁川、黃福才(2001)。台灣社會經濟史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邱彥貴(2010)。臺灣客家族群史專題研究3。臺北、南投: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吳秋霞(2007)。以特徵價格法探討航空噪音對於大園鄉房地產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范明煥(2002)。新竹地區客家人媽祖信仰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中市:財團法人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施崇武(2009)。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桃園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洪鎌德(2007)。哲學與文化。載於全球化下的認同問題(頁689-695)。
徐正光(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載於臺灣客家族群史族群關係篇(頁389)。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臺北:臺原出版社。
陳正茂(2003)。台灣經濟發展史。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在正(2003)。台灣海疆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定銘(2013)。大園郷客家生活環境資源調查第二期計畫。大園:未出版。
陳 板(2000)。族群與地域:台灣客家在地化的文化觀察,載於聚落、宗族與族群關
係。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運棟(1989)。台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
陳運棟(1998)。五十年來的台灣客家研究,載於臺灣文獻,49(2),171- 189。
桃園縣梁姓宗親會編印(2000)。梁姓族譜。出版社不詳。
許木柱 (1990)。少數民族的社會心理適應—以加州華人為例的人類學探討。載於海外華人研究第1 期(89-105 頁)。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
許呈中總編(1978)。大園鄉志。桃園:桃園縣大園鄉公所。
黃仁亮(1981)。黃氏大族譜。桃園:桃園市長壽街100號。
黃玉嬌(2013)。都市客家隱形化之族群認同經驗。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彭鳳貞(2012)。台彎客家族群政策建構研究-國際視野下之發展策略,私立文化大學中
山與中國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喜城(1999)。臺灣客家文化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印行。
曾棠君(2009)。民進黨客家政策的政治果效。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彭慧芬(2010)。寺廟與地方聚落之發展─以桃園縣保障宮為例。桃園:元智大學。
游姓祠廟追遠堂管理委員會編印(1980)。游氏追遠堂族譜。南興文具印。
桃園縣梁姓宗親會編印(2000)。梁姓族譜。出版社不詳。
桃園縣許氏族親會第十五屆會員通訊錄(2013)。,未出版,中壢。
葉倫會(2007)。希望之光─台灣神明的故事。台北:蘭臺出版社。
葉尚正(2007)。社會網絡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大園鄉賞鳥節與觀音鄉蓮花節之比
較研究,私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黃仁亮(1981)。黃氏大族譜。桃園:桃園市長壽街100號。
黃淑潔(2007)。戰後大園鄉土地利用的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
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琇喬(2000)。台灣布農族群學生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
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志賢(2005)。社區公民參與過程鄰避效應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大園鄉與中正國際
機場為例,私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張茂桂(1999)。種族與族群關係。載於瞿海源、王振寰(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
張素惠(2011)。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楊惠津(2008)。六堆運動會與客家族群認同之探討。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在
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楊國鑫(1991)。台灣客家。唐山出版社。臺北。
溫美芳(2006)。客家族群認同感的經驗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北。
廖忠秋(2012)。客家政策效益之實證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
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中壢。
廖倫光、邱彥貴、吳中杰(2009)。客委會98年度福佬客田野調查,未出版,臺北。
劉佳玲(2006)。桃園縣大園鄉仁壽宮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
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還月(2000)。臺灣的客家人。臺北市:常民文化。
潘美琪 (2007)。原住民族群認同與收看原住民族電視台行為之關連性研究─以花蓮地區Truku(太魯閣族)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所)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明枝 (2010)。大園鄉志續編(二)。桃園:桃園縣大園鄉公所。
鄭明枝(1979)。大坵園鄉土誌。臺北:國語日報印刷廠。
閻亞寧(2006)。桃園縣歷史建築呂宅著存堂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未出版,桃園。
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國科技大學修復計畫成果報告。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鍾國允(2010)。客家基本法之分析。載於江明修(編)客家政治與經濟,49-78。臺北:智勝文化。
鍾國允(2011)。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分析。載於江明修(編)客家公共事務學報,6,23-48。臺北:智勝文化。
謝世忠 (1989)。中國族群政治現象研究策略詴析:以「傣泐」為例的探討。載於考古人類學刊 ,46,42-66。
謝重光(1999)。客家源流新探。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蕭仁釗(2000)。負向生活事件因應歷程中性格與族群因素之影響-以客家族群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蕭新煌(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南投:省文獻館
蕭新煌(2011)。臺灣全誌。載於臺灣客家族群史族群篇(頁494-495)。臺中: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羅香林,1933。客家研究導論。廣州:興寧希山書藏。
羅香林(1989)。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客家委員會http://www.hakka.gov.tw/2011gpr/7.htm 撿索日期2014年8月8日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網站http://www.tychakka.gov.tw檢索日期:2014年8月8日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檢索日期:2014年8月16日
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http://www.hakka.gov.tw/np.asp?ctNode=1869&mp=1869)檢索日期:2014年8月16日

英文部分
Barth, F.(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Boston:Little Brown.
Berry, J., Trimble, J., & Olmedo, E.(1986).Assessment of acculturation.In W.Lonner & J. Berry (Eds.), Field methods in cross- cultural research.(pp.291-324). Newbury Park, CA:Sage.
De Vos, G & Romanucci- Ross, L.(1982)Ethnicity: Vessel of meaning and emblem of contrast. In De Vos, G. & Romanucci- Ross, L.(eds.) Ethnic identity: Cultural ontinuities and change.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Phinney, J.S.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and research. Psychology Bulletin,108 (3), 499-514.
指導教授 周錦宏 審核日期 2015-1-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