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75603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3 、訪客IP:18.118.30.253
姓名 黃春媛(CHUN-YUAN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當族群文化遇到基督信仰:三位客家婦女的敘事分析
(When the Ethnic Groups Meet the Christian Belief: A Narrative Analysis of the Three Hakka Women)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透過三位客家婦女改宗基督教之生命歷程,從婦女們成長史、改宗的
原因與歷程,以及她們改宗後的生活這三個項度中,發現了客家婦女在生命中經
歷的重大事件,因著追求自主的宗教信仰,在這新的宗教領域中,她們的主體性
與自我意識及信心得以在此建立起來,又藉著傳統客家文化中的傳承,勤樸、踏
實、堅忍、良善的好德性,這兩種新舊文化的連結與融合,幫她們度過了生命的
關卡與危機,並找到生命的出口與對生命意義的詮釋。

主要的旨趣在探究當族群文化遇到基督信仰所產生的張力;研究目的在於一、
了解客家婦女改宗基督教的原因與歷程;二、分析客家婦女成為基督徒後的處境
與因應對策;三、基督信仰對其生命產生的影響。採用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蒐集
文本資料;並從女性自主意識、宗教信仰改宗的歷程,以及終極關懷三個層面建
構;再以敘事分析的方法,分析詮釋資料。研究發現﹕一、客家文化中的『祭祖』
對三位客家婦女改宗而言,實質上是產生影響的,但對於客家特質『節儉持家,
不捨捐獻』的刻板概念則不一致。然而,對於傳統習俗中的『禁忌』則不受影響。
二、客家婦女的自主信仰在家庭中受到以下的限制:(一)「唯我獨尊、唯命是從」
的『父權』;(二)不同的信仰;(三)繁瑣的家庭勞務與工作。三、客家婦女改宗基督
教的初衷為(一)解除生命危機;(二)人際的關懷,促使靈裡感動。四、客家婦女改
宗成為基督徒之後,遭遇的困境有﹕(一)家庭角色責任與宗教的衝突;(二)信仰價
值觀的衝突;(三)家人不理解信仰動機;(四)靈性掙扎。因應之道有(一)協商談判;
(二)退避忍讓;(三)「阿 Q 精神」。五、客家婦女成為基督徒後,對生命的詮釋與
改變有(一)願意饒恕、謙卑學習,認為苦難是神化妝的祝福;(二)放下憂慮、多做
主工,將生命盼望在主;(三)恐懼感降低,樂於背負生命的十字架。

研究所得結論如下:ㄧ、敬拜祖先源頭,禁忌『out』:她們從上帝那裡,得到
了安慰與保守,所以,生活當中沒有禁忌、沒有與神交換條件。二、女性自主意
識是賦權的基本養分;以『愛』灌溉,建立與家人美好關係。三、改宗基督教來
自婚姻的衝突大於原生家庭。四、追求自主宗教信仰與完整家庭的兩全:三位與談
人都表示,雖然她們的婚姻處境岌岌可危,但是她們一致認為,擁有「完整健全
的家庭」與「追求自主的宗教信仰」是她們汲汲營營努力的目標與盼望。五、生
命的力量、盼望與主權,都在於神:三位與談人都認為,唯有把自己全然交托主,
將生命的主權交在主手裡,才能在平靜安穩中得到力量與領受神所賜的豐盛。

本研究透過信仰者敘說其生命故事,言說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呈現基督教信
仰在信仰者生活經驗與應用之樣貌;希望能讓讀者對基督信仰有更深層的認識。

關鍵字:女性自主意識、宗教信仰、基督徒、敘事分析
摘要(英) Through the life process of three Hakka women’s conversion to Christianity,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se Hakka women in three dimentions: their
growth history, the causes and course of their conversion, and their lives after the
conversion. In the pursuit of independent religious beliefs, they established their
subjectivity, self-awareness and confidence in this new field of religion with virtues of
diligence, rationality, perseverance and kindness that were heritages of Hakka Culture.
During the process, with the integration and link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culture,
they went through crises in their lives, and found their way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life.
The main purpose was to explore the tension created by ethnicity′s encounter with
Christianity;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I. understanding the reasons and
courses of these Hakka Women ′s Reformation to Christianity. II. Analysis of Hakka
women’s situation as Christians and response measures. III. The impact of Christianity
on their lives. By adopt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means
of narrative research from three aspects: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religious faith
reformation, and ultimate car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I. The "ancestor
worship" in Hakka culture was influenced essentially for these Hakka women’s
conversion to Christianity, but the stereotype of Hakka characteristics of "thrift
housekeeping, reluctant donations" is inconsistent. However, the taboo in tradition was
not affected. II. Hakka women′s belief autonomy was restricted in the family by the
follows: 1. Egoistic and submissive patriarchy. 2. Different beliefs. 3. Tedious chores
and job. III. Hakka women’s motives to convert to Christianity were as follows: 1. To
lift crises in life. 2. Interpersonal care prompted sensation in spirit. VI. The difficulties
that Hakka women encountered after their conversion to Christianity were as follows: 1.
The conflict between family responsibility and religion. 2. The conflict of values in
belief. 3. Families did not understand their motives of faith. 4. Spiritual struggle. Their
coping strategies were: 1. Negotiation and conciliation; 2. Withdraw and endurance; 3.
The spirit of Don Quixote. V. Hakka wome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changes after conversion to Christianity were: 1. They were willing to forgive, learned
humbly, and believed that the suffering of life is the blessing of God. 2. Put down
worries and had faith in God. 3. Fear was reduced and was willing to bear the cross of
life.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I. Worshiping ancestors, and the taboo is "out":
From God, they have been comforted and protected. There is no taboo in their lives.
There is no exchange of conditions with God. II. Female autonomy is the basic nutrient
for empowerment; 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members
with "love" III. There were more conflicts from their marriages than from their families
toward their conversion to Christianity IV. The pursuit of independent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family co-existed. The three Hakka women express that although
their marital status is in jeopardy, having a "complete and healthy family" and "pursuing
an autonomous religious faith" are the goals and aspirations of their efforts. V. The
power of life, hope and sovereignty lied in God. The three Hakka women think that only
when they entrust themselves to God, hand the sovereignty of life to God can they get
the power and richness from God in peace and stability.
Through the life stories of the believers, this study expounded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present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Christian faith in the believer′s life
experience and application, and hoped to give reader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ristian faith.

Keywords: feminine consciousness, religious belief, Christian, narrative study
關鍵字(中) ★ 女性自主意識
★ 宗教信仰
★ 基督徒
★ 敘事分析
關鍵字(英) ★ feminine consciousness
★ religious belief
★ Christian
★ narrative study
論文目次 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謝 誌 ................................. v
目 錄 ................................. vi
圖目錄 ................................. ix
表目錄 .................................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1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1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第一節 社會生活與宗教信仰............... 23
第二節 客家婦女角色與自主信仰 .......... 32
第三節 基督教徒信仰歷程與境遇 .......... 37
第四節 宗教信仰相關研究.................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 .................. 50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5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的描述................... 62
第四節 研究歷程 ........................ 68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70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79
第七節 研究資料的效度與嚴謹度 .......... 79
第四章 改宗歷程生命故事之分析與詮釋..... 82
第一節 生命力旺盛的「A」................ 82
第二節 永不放棄的「B」 ................. 112
第三節 淡定自如的「C」 ................. 140
第四節 三個故事的對話與梳理 ............ 158
第五章 結論............................. 17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7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78
第三節 研究省思與未來研究建議 .......... 180
附錄一 ................................. 183
附錄二 禱告文........................... 185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86
附錄四 訪談同意書 ...................... 188
附錄五 研究效度檢核回覆表一............. 189
附錄六 研究效度檢核回覆表二............. 190
參考文獻 ............................... 19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英文文獻:
John Ortberg, 2015, Who is the man? The Unpredictable Impact of the Inescapable
JESUS, 屈貝琴譯,校園書房。
Alfred Adler, 2015,The science of Living, 吳書榆譯,經濟新潮社。
Irving Seidman, 2009,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ide Rea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李政賢譯,五南圖書。
Bernicce Lott, 1996, Women’s Lives: Themes and Variaions in Gender Learning,危芷芬
/陳瑞雲譯,五南圖書。
John Martinetti,S.J,2007, Reasons to Believe Toay, 高凌霞譯,光啟文化。
Rochefort, Harriet Welty.2014, Joie de Vivre:Secrets of Wining, Dining, and Romancing
Like the French, 陳芳誼譯,大是文化。
二、中文文獻:
(一)參考書籍
StottJohn,2007,《傳福音的動機》。台北:校園出版社。
李智仁,1995,《台灣的基督教會與祖先崇拜》。台北:人光出版社。
陳瀅巧著,2006,《圖解文化研究》。台北:易博士文化出版。
董芳苑著,2013,《台灣宗教大觀》。台北:前衛出版社。
鄭志明著,1999,《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台北:紅螞蟻圖書。
曾喜城著,1999,《台灣客家文化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呂理政著,1992,《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新北市板橋區:稻鄉。
吳惠巧著,2011,《人與宗教》。台北:大元書局出版。
董芳苑著,1995,《信仰與習俗》。臺南市:人光出版。
廖昆田著,2006,《民俗與信仰》。台北:傳神愛網資訊。
周金水著,2010,《送行禮俗》。桃園縣:新楊平社區大學客家文化叢書。
莊祖鯤,1998,《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更新之路》。台北:雅歌出版。
王鼎鈞,1998,《心靈與宗教信仰》。台北:爾雅出版社。
朱汯源,1999,《撰寫博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吳惠巧,2011,《人與宗教》。台北:大元書局。
李亦園,1978,《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李智仁,1995,《台灣的基督教會與祖先崇拜》。臺南市:人光出版社。
張典婉,2004,《台灣客家女性》台北:玉山社出版。
張雅惠、陳莉榛,2013,《宗教心理學概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
連瑞枝、莊英章,2010,《客家:女性與邊陲》。台北:南天出版社。
蘇芊玲,1996,《不再模範的母親》。台北:女書店。
董方苑,2013,《台灣宗教大觀》。台北:前衛出版社。
廖昆田,2006,《民俗與信仰》。台北:傳神愛網資訊。
劉還月,2000,《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
謝重光,2008,《客家文化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陳玉玲,2008,《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
傅佩榮,1997,《中西十大哲學家》。台北:台灣書店。
《聖經》:和合本(直排紅字神版),2006,台北縣:聖經資源中心。
鄭仰恩主編,康來昌,1998,??<信仰尋求了解:罪與原罪>。《人與基督徒生活》。 台南:人光出版社。
陳南州,1998,??<信仰尋求了解:基督教的人觀>。《人與基督徒生活》。台南:人光出版社。
哈瑞森、杭亭頓編著‧李振昌、林慈淑譯,2010,《為什麼文化很重要》。台北:聯經出版社。
周金水,2007,《客家民俗生命教育送行禮俗》。桃園縣:桃園縣客家禮俗教育 協會。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 書公司。
黃慧貞,2012,《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雙重的父權宰制、自主的婦女發聲。香港:三聯出版社。
謝錦桂毓,2010,《生命的窗口:謝錦的課堂,從文學鑑賞認識自己》。台北:麥田出版社。
齊力、林本炫編輯,2005,王仕圖、吳慧敏, <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質性研究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游淙祺、黃冠閔主編,2010,《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多元對話篇》台北:中研院文哲史。
(二)參考期刊:
劉曉春,2006,〈基督教信仰“信與行”解析〉。《宗教學研究》。
王慧琦,2012,〈妻子面對丈夫外遇的因應策略〉。《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王曉雲,2009,〈透徹與精微,突破與超越-謝重光先生新著《客家文化論述》評介》〉。《龍岩學院學報》。
成令方,2000,〈質性研究工作訪系列?訪談法2〉。《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
江百鍊,2008,〈辛亥革命時期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及其原因〉。《湖南工業大學學報》。
余秀敏,2001,〈文化深層的極致-宗教 Winston L. King的宗教定義〉。《玄奘學報-人文專刊》。
吳昇晃,2009,〈流動、自主與包容-顏愛琳詩中的女性意識〉。《台灣詩學學刊》。
吳宣慈,2014,〈從姑涼妙信仰與傳說探討台灣女性角色變遷〉。《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
呂理政,1991,〈宗教信仰與社會生活-談台灣民間信仰的幾個面相〉。《民俗曲藝》。
呂嵩雁,2004,〈台灣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花蓮師院學報》。
李景增,1999,〈婦女角色變遷座談會紀實〉。《六堆雜誌》。
李 震,1999,〈如果再活一次,我還是要做基督徒〉。《哲學與文化》。
林本炫,1999,〈社會網絡在個人宗教信仰變遷中的作用〉。《思語言》。
林杏霞,1993,〈現代婚姻中的危機與處理〉。《新使者》。
林念慈,2014,〈台灣現代女性散文中「父親」意涵的改變〉。《問學集》。
林紀東,1967,〈論信仰宗教自由〉《法令月刊》。
林偉莉,2006,〈堅毅簡樸的大地之母〉。《客家文化研究》。
邱美華,2007,〈客家婦女在社會變遷中價值觀傳遞、壓力調試之研究〉。《通觀洞識學報》。
?秀田,1994,〈客家婦女與客家文化〉。《六堆雜誌》。
坎貝爾,譯者:姚若潔,2006,〈破除自尊的迷失〉。《科學人》。
吳啟超,2010,〈「我們贊成謙卑嗎?」:儒家面對基督宗教時的應有反思〉。《哲學與文化》。
邱獻輝,2014,〈基督教的靈性體驗:婚報婦女兼任生命歷程的敘說研究〉。《犯罪學期刊》。
施添福,2014,〈從客家到客家(三)上篇〉。《全球客家研究》。
唐 懿,2013,〈老人再婚謹記六個要點〉。《家庭醫藥》。
徐義強,2010,〈簡論客家地區民信仰體系〉。《台灣源流》。
馬紅英,2009,〈當代西方主義神學面面觀〉。《湖南城市學院學報》。
高金田,2003,〈「饒恕我們對你的虧負,正如我們饒恕了虧負我們的人」〉。《台灣神學論堪》。
尉遲淦,2014,〈基督宗教的靈性關懷〉。《輔英通識教育學刊》。
張仁和,2007,〈向未信者「傳福音」?〉。《新使者》。
張冰嫈,2013,〈婚姻暴力受害者諮商之倫理議題探討〉。《諮商與輔導》。
張維安,1994,〈生活世界與兩性關係〉。《婦女與兩性學刊》。
張芬芬,2014,〈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 〉。《初等教育學刊》。
張晉芬、李奕慧,2007,〈「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洪瑞斌、莊騏嘉、陳筱婷,2015,〈深思敘說研究之研究倫理議題:回到倫理學基礎探討〉。《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
王立人、孫長祥,2005,〈祭祖儀式意涵之探索〉。《佛學與科學》。
崔凱、董思思,2009,〈關於基督教的幾個問題〉。《語文學刊》。
莊嘉慶,1995,〈現代人的宗教需求〉。《新使者》。
許玉芳,2015,〈婚姻衝突經驗重新架構-一位受報婦女的故事初探〉。《輔導季刊》。
許皓宜,2013,〈從婆媳關係探討代間互動對更年期婦女身心症之影響。《諮商與輔導》。
連廷嘉,2002,〈婚姻溝通與衝突諮商〉。《諮傷與輔導》。
陳杏枝,2007,〈宗教追尋者和非宗教追尋者改宗行為模式的比較:一個新興宗教團體信眾資料的分析〉。《台灣宗教研究》。
陳秉華,2013,〈基督徒的靈性掙扎與靈性因應〉。《教育心理學報》。
陳南州,1994,〈基督徒與祭祖-倫理神學的觀點〉。《新使者》。
陳秋如,2013,〈賞識你的孩子-快樂做父母〉。《諮商與輔導》。
陳 麗,2008,〈基督教之文化觀淺談〉。《社會科學論壇》。
許如婷、羅原廷,2005,〈客家女人、生命故事與族群認同的自敘與書寫〉。《藝 術學報》。
陳小強,朱小憧,2009,〈從幾首客家童謠淺析客家文化特質〉。《贛南師範學院學報》。
陳玉華、伊慶春、呂玉瑕,2000,〈婦女家庭地位之研究:以家庭決策模式為例〉。《台灣社會學刊》。
陳胤安,2010,〈台灣客家改宗基督教的掙扎:談台灣客家教會發展與漢人宗教的矛盾張力〉。《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第五屆國際年青學者研討會論文集》。
陳豔顏,2012,〈曾貴海詩中客家婦女形象之研究〉。《東水學報》
彭德貴,1997,〈何謂聖靈充滿〉。《新使者》。
曾克平,2009,〈中外人士眼中的客家婦女〉。《六堆雜誌》。
湯?璇,2008,〈台灣客家人》隱而不顯《及其文化危機中的族群反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賀 超,2007,〈客家文化與現代文明〉。《江西社會科學》。
賀樟瑢,2001,〈關於女性宗教信仰建立的幾點思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黃柏和,2006,〈什麼是聖靈降臨〉。《新使者》。
黃貴雄,2015,〈走過憂傷,心存盼望:個人心靈陪伴憂苦的人親見希望的經驗與看法〉。《哲學與文化》。
曾純純,2010,〈台灣南部傳統客家祖牌之形式與做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陳 燕,2008,〈尋找失去的女性自我?用精神分析女權主義理論解讀《覺醒》〉。 《長江師苑學院學報》。
黃萍瑛,2014,〈當代普裡鸞生?宗教生活-以育化堂女鸞為考查中心〉。《民俗曲藝》。
張添雄,2010,〈屏東性別研究-以客家女性為例〉。《屏東文獻》。
黃裕生,2006,〈基督教信仰的內在原則〉。《浙江學刊》。
黃蘭翔,2011,〈關於臺灣客家建築的根源及其形態的特徵〉。《臺大文史哲學報》。
楊秀宜,2008,〈一位少年殺人犯的生命經驗之敘事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
葉寶貴,2012,〈與路加福音中的女性談心〉。《新使者》。
廖開順,2010,〈客家文化的世俗性與超越性〉。《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劉仲宇,2010,〈當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與精神追求〉。《宗教哲學》。
劉見成,2012,〈從生命的終極關懷談宗教大同〉。《宗教哲學季刊》。
劉清虔,2006,〈試論華人思想中的民間信仰〉。《神學論集》。
劉惠琴,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
劉煥雲,2007,〈21世紀台灣多元化政策與客家文化之發展〉。《中山大學學報》。
劉曉春,2006,〈基督教信仰“信與行”解析〉。《宗教學研究》。
潘春旭,2012,〈從拿香到信教-臺彎天主教徒的宗教身份建構〉。《輔仁宗教研究》。
蔡維民,2010,〈台灣基督教創新喪葬儀式之研究-以客家教會「創新喪禮」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
蔡鴻銘,2003,〈外遇的源起〉。《新使者》。
鄭志明,2006,〈民間信仰的宗教本質〉。《文明探索》。
鄭惠美,2013,〈新生兒禮俗語對歲童裝之於客家女性地位探討〉。《實踐設計學報》。
蕭清和,2007,〈略論宗教中的意義:以宗教社會學為視角〉。《宗教哲學》。
賴珆縝,2005,〈淺談客家文化〉。《體育學系刊》。
謝大立,2008,〈試論口述歷史作為揭開宗教女性生命史研究的進路:以台灣女 性基督徒為例〉。《台灣神學論刊》。
謝重光,2005,〈客家研究的新收獲〉。《龍岩學院學報》。
鍾鳳嬌、古仁香、趙善如、鍾鳳招,2011,〈客家婦女在傳統文化產業之敘說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顧美俐,2014,〈新移民女性與宗教信仰〉。《輔仁社會研究》。
盧妍伶、呂朝賢,2014,〈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
廖經庭,2007,〈BBS站的客家族群認同建構:以PTT「Hakka Dream」版為例〉。 《資訊社會研究》。
關復勇、陳怜之,2013,〈風俗儀式下社會行銷觀念的探討-以高雄市「減少燒紙錢」政策宣導為例〉。《公共事務評論》。
(三)參考論文:
高浩倫,2013,《台灣民間信仰喪禮中的禁忌與沖煞─在基督教的模式下的轉 化》。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魯淵,2008,《客家祖先崇拜之研究——以粵東梅州張氏宗族為重點考察》,山 東大學論文。
謝秀琴,2008,《客家地區基督教信仰研究--以苗栗家庭教會為例》。國立交通 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許家綺,2012,《竹東地區客家婦女改宗之生命歷程研究—以改革宗長老教會 及中華基督教信義會厚賜堂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
陳美鈴,2010,《天主教會在客家村落的發展—以芎林聖心堂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怜幟,2004,《社會網絡對基督教改宗的影響》。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維民,1996,《對臺灣民間信仰之預測批判理論與臺灣民間信仰研究:從社會及文化觀點批判》。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政文,2008,《天路歷程:台灣第一代基督徒研究(1865-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君儀,2015,《台灣高屏地區基督教會當代客籍改宗者:以真耶穌教會為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 婕,2015,《改不改宗?客家人的文化觀與宗教信仰選擇:以客福協會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伍育英,2010,《基督宗教信念對女性桑偶者生命意義重構歷程之敘說研究》。臺北師範大學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儒婷,2009,《基督宗教的女性觀?以西方婦女在婚姻中地位為例》。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淑娟,2008,《一位女諮商師諮傷性侵害加害人經驗之敘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啟榮,1998,《田力克神學景觀-宗教與文化之合一》。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子駿,2014,《台灣離婚婦女改宗基督教之研究》。基督教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素芬,2007,《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張軒愷,2003,《宗教改宗的理性選擇分析:以基督教為例》。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創發,2009,《成為基督徒生命轉化歷程之研究?以宜蘭G教會為例》。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鈴,2010,《天主教會在客家村落的發展-以穹林聖心堂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論文。
黃稚淇,2007,《基督教徒信仰宗教之生命敘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鄭淑敏,2016,《華人改宗基督宗教歷程之探討?以生命危機者為例》。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謝秀琴,2008,《客家地區基督教信仰研究-以苗栗家庭教會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論文。
林本炫,1997,《當代台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佩詩,2006,《「家庭版」 嚴格籍女性角色轉變:以《中國時報》為例(1959?2004)》。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子涵,2013,《因信仰差異造成的婚姻衝突與處理方式》。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料:
http://christ.org.tw/faith/christian_faith.htm
http://www.cdn.org.tw/News.aspx?cate=01&key=5644
juliefrank.pixnet.net/blog/post/426253169
http://hakka.zzd.stu.edu.tw/content.php?id=8619
http://blog.xuite.net/h122716238/twblog/92587943-%E7%88%B6%E6%AF%8D%E5%81%8F%E5%BF%83
http://www.edupro.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717
http://vicchew.tripod.com/newpage166.htm(2001/2/4楊鍾祿)
http://www.hellotw.com/qqgl/201606/t20160624_1105145.htm
http://www.luke54.org/view/25/3876.html
http://photo.chinatimes.com/cn/20160611004023-260804
www.wwbible.org/acms/upload/wbs/nl/nl_46.pdf
www.wwbible.org/acms/upload/wbs/nl/nl_46.pdf
指導教授 陳欽春、周錦宏 審核日期 2017-1-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