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757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3 、訪客IP:3.21.104.109
姓名 傅碧景(Pi-Ching F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社區營造策略效益與影響之研究-以新竹縣寶山鄉新城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相關論文
★ 客家特色產業發展之回應性評估★ 休閒生態園區體驗行銷之研究—以新竹老頭擺客家美食休閒生態園區為例
★ 屏東六堆地區邱氏家族變遷之研究:政治菁英觀點★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
★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紫金礦業與上杭縣之發展
★ 新北市客家文創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 泰國客家女性與客家文化推動之研究: 以泰國客家之音啟芳論壇為例
★ 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 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
★ 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 桃園縣高齡者學習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
★ 南桃園國小客家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再製理論★ 兩蔣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兼論其對客家文化園區的啟示
★ 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學校支持系統觀點★ 寶島客家電台志工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客家社區營造涉及了客家族群認同、社區共同體意識、社區永續經營、在地文化保存四個面向,透過社區非營利組織的參與來相互連結。研究者有感於客家地方的特色、文化必須透過社區協助,特色、文化才能傳承下去。故擬以文獻探討的方式來了解非營利組織與社區營造的相關理論,並藉由個案新竹縣寶山鄉新城社區發展協會相關歷史文獻及深度訪談,並且親身體驗,實際了解社區組織推動社區營造之情形,並加以討論社區營造對於社區文化保存之成果貢獻。期望能夠藉由本研究,提供相關單位及人員參考,俾利提升社區營造策略之效益與影響。
社區總體營造是透過社區組織結合政府的公共資源,社區自助互助的方式進行硬體環境的改善,達到居民參與,是一種由下而上的運作過程。社區營造是社區居民自發地投入規畫願景,並推展學習與行動來經營公共事務,不斷地謀求更好生活環境和生活內容,使社區能永續經營,故社區培力是非常重要。故本研究欲從「以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模式(ABCD )下與社區培力理論,探究新城社區發展協會成員與社區居民能獲得相互學習與溝通,讓組織朝向自主自立發展。
研究結果發現,新城社區具有豐富的社區資源,包含社會資本、財務資本、政治資本、人力資本、環境資本、文化資本、有形資本。新城社區發展協會善用此社區資產推動社區營造,為製糖文化與歷史背景找尋或創造最富意義的社區意象。基本上,社區資產不僅實現社區成長的目標,透過居民的參與,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重新思考對社區資產的認知,活化社區的資產,達到獲利機制。永續經營的社區,是新城社區發展協會社造的終極目標,妥善連結運用社區與社會資源,推動在地化的關懷照顧。
摘要(英)
The Hakka community involves the Hakka identity, community awareness,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cultural preservation in four aspects which use the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o link each other. Researcher think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kka culture can pass on that must be through community. The study by literature review to understand the theor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case study of HsinChe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n Baoshan Village, Hsinchu Country reviews the related historical document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tion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s that the associations promote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o discuss contribution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which preservate the community culture.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to improve the benefits and influence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 through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s public resources, community self-help way to improve the hardware environment to achieve the participation of residents is a bottom-up operatio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 the residents spontaneously invest in the planning vision, and to promote learning and action to operate public affairs, continue to seek a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 so that the community can sustainable operate. Thus, community empowerment is very important. The study concludes the model of the "Asset 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BCD) and the theory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to explore the HsinChe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member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can get mutual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Let the Association towards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HsinCheng Community has rich community capitals, including the social resources, financial capitals, political capitals, human capitals, environmental capitals, cultural capitals and physical capitals. HsinChe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makes good use of the assets to promote community Development , creatingthe most meaningful community image for sugar culture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Basically, community assets not only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unity growth, but also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residents can have the different ways to view and rethink the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ty assets, to activate the community′s assets and to get profitable. The finally goal of HsinChe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s to become sustainable community, properly linked community’s assets and social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care in localization.
關鍵字(中) ★ 客家社區
★ 社區營造
★ 以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
★ 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關鍵字(英) ★ Hakka Community
★ Community Development
★ Asset 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 HsinChe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論文目次
目 次
摘要...................................................I
Summary...............................................II
謝 辭................................................ 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6
第四節 相關文獻檢閱....................................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9
第一節 社區營造的意涵、特色與理論........................19
第二節 客家社區營造之策略...............................23
第三節 以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26
第四節 政府政策與協力..................................31

第三章 個案探討.........................................49
第一節 寶山鄉自然環境與歷史概述.........................49
第二節 新城社區發展歷程與現況...........................51
第三節 社區資產盤點、行動及願景.........................55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77
第一節 社區資產盤點分析................................77
第二節 政府政策與協力過程分析...........................92
第三節 效益與影響 ....................................10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7

參考文獻..............................................127

附錄一 訪談同意函與大綱..............................137

附錄二 組織章程.....................................141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仕圖(2007)。社區型非營利組織資源動員與整合-以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5-2,103-137。
方瓊瑤(2006)。社區總體營造的政治經濟分析1965-2005。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第一版)。台北:天下遠見。
台灣新聞社(編)(1919)。台灣糖業年鑑。台中市:台灣新聞社。
甘炳光(2011)。新建城區社區發展的實踐與創新。社區發展季刊,135,399-409。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雙月刊,51,41-52。
江亮演 (2006) 。老人福利。 台北:中 華民國高齡學學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6)。休閒農業輔導辦法,1-1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1)。推動農村再生手冊。南投市:水保局。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5)。數位臺灣客家庄文化數位典藏。2015年5月16日。http://archives.hakka.gov.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6)。農村再生培根計畫。2016年12月15日。http:// http://empower.swcb.gov.tw/Home/Introduction。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6)。農社企挺在地。2016年12月28日。http://www.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6767。
何聖賓(2004)。優質土壤環境之經營管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花蓮區土壤特性及合理化施肥研討會,1-18。
吳淑瓊、莊坤洋(2001)。在地老化:台灣二十一世 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台灣衛誌。
李瑋婷(2013)。社區教育與社區營造如何共構?以台南社區大學台江 分校為例。2013 年南台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
李易駿(2012)。當代社區工作(三版)。台北:雙葉。
李俊緯(2007)。地方發展觀光休閒政策之可行性研究-以新竹縣寶山鄉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7,113-127。
林義盛(2013)。凝聚與培力:談保社社區關懷據點發展 之經驗。社區發展季刊,141,413-426。
林清文 (2006)。認識社區營造。台北市:內政部。
林澤州(2010)。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培力社會企業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台北:聯經。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239-262。
官武德(2013)。客家地區農村年輕力量之研究- 以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為例。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維勵、李易儒、莊縈焄(2011)。 苗栗市龍節慶參與及居民文化與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2),70-85。
施淑惠(2007)。以發展社會經濟觀點論多元經濟型計畫之轉型。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周玉堡(2011)。非營利組織推動客家社區營造之研究 —以東勢庄文化協會為例。國立中央大 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周錦宏(2010)。客家文化產業與第三部門。台北:智勝。
徐郁雯(2014)。客家社區產業之社會經濟分析—以桃園縣 高原樂活有機村為例。國立中央大 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徐震(1998 )。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徐素雲(2006)。地方政府間發展策略性夥伴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縣大隘三鄉觀光產業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范瑞嬋(2014)。客庄農村生態社區協力網絡之建構-以新竹縣鹿寮坑為例。國立中央大 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高永興(2015)。從社會投資觀點探析社區產業發展。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2),97-136
陳定銘(2010)。客家社區治理。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定銘(2011)。南桃園客家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型態與網絡互動之研究。客家公共事務學報刊,4,39-65。
陳定銘、曾韻潔(2011)。培根計畫對農村有機產業諮詢網絡影響之研究―桃園縣高原社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2011 年農村再生與地景環境規劃學術研討會,1-21。
陳韋良等6人(2010)。以資產為本的社區發展策略-社區醫學訓練與社區資源整合應用新思維。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醫學教育專題報導,14,66-72。
陳可慧(2005)。社區培力成效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區域型培力中心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政治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輯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畫, 「文化.產業」 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 文化建設委員會, 5-7。
陳其南(1996)。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與使命。建築與環境,42,14-16。
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05-07。
陳其南、申學庸 (2000)。文化建設與國家發展。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
陳其南(1998)。文化產業與原住民部落振興。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3-12。臺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陳板(2007)。社區營造篇。輯於徐正光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503-533。
陳板(2002)。落地生根新故鄉—台灣客家社區運動。全球客家文化會議,行政院客委會。
陳郁秀(2001)。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年會網站。2014年7月23日。http://www.cesroc.org.tw/2001/year/word。
陳聖傑(2012)。地下水水位之主成分分析-以濁水溪沖積扇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曉萍(2014)。台中市東勢區慶東里與慶福里社區營造之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莫藜藜(譯)(2008)。團體工作實務(R. W. Toseland, & R. F. Rivas 著:An introduction to group work practice, 5th ed.)。臺北:雙葉。
曾漢珍(2002)。客家社區營造課題與策略之研究。輯於張維安編,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7-1~7-24。
曾煥鵬(2009)。竹風˙築夢:社區總體營造紀錄(初版)。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新北市:遠足文化公司。
彭瑞麟(2009)。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參與客家地區 社區營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張火燦、劉淑寧(2002)。從社會網絡理論探討員工知識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101-113。
張秀玉(2012)。任務性團體在社會工作實務之運用。社區發展季刊,140,31-40。
張春炎(2013)。地方文化傳播與社區營造: 苗栗「灣寶社區」動員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116,173-206。
張維安、謝世忠(2002)。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臺三縣客家鄉鎮文化產業。台北: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張慧安(2010)。寶山鄉新城村糖業歷史。台灣綜合研究院源雜誌,81,72-81。
張懿涵〈2014〉。客家社區營造之研究-以新竹縣大窩口促進會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政治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出版社。
新竹縣文獻會(1954)。寶山鄉文獻採訪錄。新竹縣文獻會通訊,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新城社區發展協會(2013)。新竹縣寶山鄉新城社區農村再生計畫。新竹縣: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新城社區發展協會(2015)。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畫-寶山鄉特色作物甘蔗多元加工發展計畫-烏糖Brown Sugar。新竹縣: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新城社區發展協會(2016)。教育部新竹縣寶山鄉樂齡學習中心課程規劃。新竹縣: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新竹縣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委員會(2015)。新竹縣社區營造。2015年5月16日。http://community.hchcc.gov.tw。
新竹縣寶山鄉公所(2016)。寶山鄉公所網站。2016年11月4日。http://www.hcpst.gov.tw/cht/index.php?code=list&ids=3。
新竹縣寶山鄉公所(2017)。寶山鄉打中午。2017年1月2日。http://test.dboem.com/hcpst_new/cht/index.php?code=list&ids=6。
新竹縣寶山鄉戶政所(2017)。寶山鄉戶政所人口統計。2017年1月13日。http://w3.hsinchu.gov.tw/house/baoshan/news/detail.aspx?id=13563。
劉璁翰(2002)。企業導入ERP系統階段性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中秋(2012)。客家政策效益之實證研究 -以桃園縣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廖美玲(2010)。用故事打造節慶品牌的客家桐花祭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EMBA 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
廖俊松(2014)。農村社區治理與社會資本-澀水社區的案例觀察。環境與藝術學刊,15,40-59。
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處去: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107,78-88。
黃源協(2009)。社區資源與網絡建構-兼論社區工作者在網絡建構中的角色。社區發展季刊,126,136-150。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 從「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台灣社區工作的檢視與省思。臺大社工學刊,19,87-132。
黃源協、劉素珍(2009)。,社會資本對台灣社區發展之政策意涵。行政暨政策學報,48,155-192。
楊深耕(2004)。形塑社區學習文化作為社區發展的基礎。社區發展季刊,107,297-310。

楊桂珍(2008)。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以湖口鄉信勢社區為個案研究。國立交通大 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7)。OTOP地方特色。2017年2月10日。https://www.otop.tw/otop/about_otop。
鄧淑燕(2011)。社區營造振興地方特色產業策略之研究-以新竹縣寶山糖業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玉玲(2009)。客家鄉鎮發展文化觀光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巿。
蔡承家(2003)。創新社區學習文化:臺灣社區教育教育典範發展與實踐。社區發展季刊,104,433-443。
蔡承家(2010)。樂齡學習(初版)。台北:師大書苑。
蔡世群(2008)。客家地區社區營造策略之比較研究—以內灣與九讚頭社區的發展現況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蔡明福(2014)。雲林縣虎尾鎮興南地區以生態廊道建構生態社區之探討。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蔡英文客家政策主張(2016)。點亮台灣。2016年12月21日。http://iing.tw/posts/55。
趙善如摘譯(2010)。社會工作團體的形成與評估。見曾華源等人主編: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D. H. Hepworth, R. H. Rooney, G. D. Rooney, K. Storm-Gottfried, J. A. Larsen 著: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 Theory and Skills, 8th ed.),pp. 263-307。臺北:洪葉。
蘇景輝(2000)。結合社區資源從事老人社區照顧服務。台北:允晨文化。
蘇麗瓊 、 黃雅鈴(2005)。老人福利政策 再出發-推動在地老化政策。社區發展季刊, 110,5-13。
羅蔚舟記者(2015)。大成報地方新聞—新竹縣寶山鄉樂齡中心將喬遷到新城社區發展協會。
Geoff Payne, and Judy Payne 原著,林育如譯(2012)。研究方法五十個關鍵概念。新北市:韋伯文化國 際出版有限公司。

二、 英文部分

Brookfield,S.(1985).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9(2), 232-239.
Burt, Ronald S. (2000). Network Structure.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3,345-423.
Burt, Ronald S. (2005). Brokerage and closure: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apital.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een, G.. P. and Haines, A. (2008). Asset Build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Kilduff, M., & W. Tsai. (2003). Social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Kretzmann, J. & McKnight, J. (1993). Building communities from the inside out: A path toward finding and mobilizing a community assets. Evanston, IL: Center for Urban Affairs and Policy Researc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Krieger N.(2001). A glossary for social epidemiology.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55, 693-700.
Putnam R.D.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Rappaport, J. (1987). Terms of empowerment/exemplars of prevention: Toward a theory for community psyc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5,, 121-143.
Summers,N., (2001),Fundamentals of case management .
Toseland, R. W. & Rivas, R. F. (2009). An Introduction to Group Work Practice(6th ed.). NeedhamHeights: Allyn and Bacon.
指導教授 陳定銘(Ting-Ming Chen) 審核日期 2017-6-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