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121009 詳細資訊

本論文永久網址: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3 、訪客IP:3.144.237.37
姓名 孫允中(Yun-Chung Su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徐念慈的文化啟蒙事業研究
(Cultural Enlightenment Undertakings by Nianci Xu)
相關論文
★ 第二代洋場才子的文化創新:蔡爾康與《字林滬報》研究1882-1888)★ 宋代女性詩歌中的禁錮與追尋
★ 洋場形象的奠基者:袁祖志研究★ 海上「新」選家:蔡爾康編譯事業研究
★ 臺灣˙東亞˙世界:王韜的《循環日報》視界研究★ 鄒弢(1850-1931)研究——才子、通人與酒丐
★ 民初上海婦女報刊的「自由戀愛」觀念研究(1915-1925)★ 十九世紀「江南/海上」美人圖/詠研究 ——才子、女性及文化市場脈絡
★ 追憶與重建—— 論《申報》館第一份文藝期刊 《瀛寰瑣紀》的文化復興★ 新「聞」時代:海上報刊形塑與文人知識領域之重構(1853-1889)
★ 泰西見識與文化傳繹:王韜歐游研究(1849—1889)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篇論文以徐念慈作切入點,觀察常熟地方新學知識分子交往互動過程,並以此檢視轉型文人,如何從地方縣城走向商業貿易繁盛的上海,透過新式教育團體、出版機構,開展其啟蒙大眾文化事業的經過。藉由徐念慈的個人翻譯、科幻小說創作與百科全書事業的具體文本剖析,牽引出其對科學、理性、啟蒙議題的思考脈動,建構自身知識架構的同時,進而將個人教育理念普及於世的啟蒙圖像。
緒論交代研究動機與研究思路及章節安排的考量,並回顧前人研究的得失,尋得後續研究的途徑與視野;第二章觀察以徐念慈為主的常熟文人群體,在地方興辦新學社團與出版事業的時空背景與過程,並聚焦描繪文人群體推動啟蒙事業遭受的波折與困難。第三章對常熟文人群體轉進上海,其創辦的小說林社如何在商業與理想之間保持平衡,宣揚自身啟蒙理念,並闡析文人群體因新學事業聚合,而突破傳統地緣交友網絡的現象。並以《博物大辭典》的文化工程,檢視文人群體吸收新學,經思考反芻後之成果,勾勒出常熟文人群體啟蒙救國的理想與實踐行動,及深閎的現代化視野。第四章藉由徐念慈翻譯的作品:《海外天》、《新舞臺》探討其對啟蒙思想、科技技術、愛國精神議題思索的演變。第五章試圖以《黑行星》的翻譯與《新法螺先生譚》的創作,描繪出徐念慈個人啟蒙理念與科學幻想的交鋒,探討其對科技盡頭與末世、科學與道德、精神與理性理念等問題的價值調整歷程。最後總結全文,於結論中省思與展望徐念慈文化啟蒙事業的貢獻與影響,完善本論文的研究圖景。
摘要(英) This paper focuses on Nianci Xu, presents interaction processes among new-school intellectuals in Changshu, and examines how transformed literati moved from a provincial town to the commercially prosperous Shanghai and initiated the enlightenment of mass culture through new educational groups and publishers. By performing a text analysis on Xu’s translation works, science fiction works, and encyclopedic undertakings, this study elucidated Xu’s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rationality, and enlightenment, which prompted Xu to embark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knowledge structure upon which his personal educational philosophy was applied in pursuit of global enlightenment.
In this paper,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present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chapter arrangement, review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related studies, and identifies methods and direction for subsequent studies. Chapter 2 focuses on the environmental and historical backdrop and the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Changshu’s literati headed by Xu developed a new-school society and publishing businesses. Furthermore, Chapter 2 describes frustrations and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literati who promoted the cause of enlightenment. Chapter 3 depicts how literati in Changshu moved to Shanghai and how their Xiao Shuo Lin company struck a balance between business and ideals to advocate their enlightenment ideas. Furthermore, Chapter 3 analyzes how the literati broke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geographical friend-making network and collaborated for western learning undertakings. Also in Chapter 3, the cultural engineering of the Terminological Dictionary of Natural is used to examine how the western learning literati of Changshu applied their ideals and what they had learned to enlighten people, in an effort to save the country and promote a profound modern vision. In Chapter 4, Xu’s translation works “Hai Wai Tian” and “Xin Wu Tai” are analyzed to understand his thoughts regarding enlighte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atriotism. In Chapter 5, Xu’s translation work “Hei Xing Xing” and his science fiction work “ Xin Fa Luo Xian Sheng Tan”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Xu’s personal enlightenment ideas and scientific fantasies, and to explore how Xu adjusted his thoughts regarding the en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nd of the worl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morality. Finally, in the conclusion section, the contributions and influences of Xu’s cultural enlightenment undertakings are discussed to complete this research.
關鍵字(中) ★ 徐念慈
★ 啟蒙
★ 翻譯
★ 科幻小說
★ 小說林
關鍵字(英) ★ Nianci Xu
★ enlightenment
★ translation
★ science fiction
★ Xiao Shuo Lin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文獻探討 8
第三節、研究思路與章節安排 16
第二章、虞山新學的跡變與發酵 20
第一節、新學的自學與研討-中西學社 21
第二節、啟蒙教育與常熟同人出版事業 32
第三章、小說林社與海上文藝圈 53
第一節、滬上海虞人:小說林社之變遷始末 53
第二節、「理想」與「商業」之間:小說林社刊物的編纂 62
第三節、 徐念慈與商務印書館群體 88
第四節、百科全書:新國民的文化工程 95
第四章、 啟蒙種子的萌芽與追尋:軍事小說與尚武精神的譯介 116
第一節、啟蒙起點:冒險小說《海外天》之初譯 116
第二節、《新舞臺》武俠精神的宣揚及其書寫策略 123
第三節、徐念慈轉譯《新舞臺》的敘事理念及其對武俠精神的接受 131
第四節、《新舞臺》續集的承繼與轉向 138
第五章、從省思到覺世:科幻小說與啟蒙理念的交鋒 151
第一節、科學理性的反省與末世心理:《黑行星》 151
一、烏托邦之後:科學的侷限性與末世處境 155
二、知與不知:危機下的科學的道德問題與社會責任 161
第二節、笑談與科幻小說:《新法螺先生譚》的滑稽啟蒙 165
一、舊傳統新諧趣/海外奇事:吹牛男爵的形象旅行 166
二、《新法螺先生譚》中新學知識分子內在價值漸變與現代性想像 182
第六章、結論 205
徵引與參考文獻 211
參考文獻 徵引與參考文獻

基本文獻
一、 報刊
《女子世界》,《中國近現代女性期刊匯編》,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小說林》1-12期,上海:上海書店,1980年影印本。
《申報》,上海:上海書店,1982-1987年。
《江蘇》1-7期,《晚清珍稀期刊匯編36-37》,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年
《知新報》,北京,上海社會科學院,1996年影印本。
《時報》,香港:蝠池書院,2006年。
《理學雜誌》,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浙江省圖書館攝製,1980年。
《蘇報》,臺北:學生書局,1965年。

二、小說、史料與其他編譯著作
〔日〕押川春浪,《武??日本 : 英雄小?》,東京:博文館,1902年
〔日〕押川春浪,《博文館文庫(90):新造軍艦》,東京:博文館,1939年。
〔日〕押川春浪,《博文館文庫第2部(8):新造軍艦》,東京:博文館,1941年。
〔日〕押川春浪著、徐念慈譯,《新舞臺》一二,上海:小說林社,1905年。
〔日〕巖谷小波編,《世界?伽?:第1集》,東京:博文館,1917年第8版。
〔日〕巖谷小波編,《世界?伽?:第2集》,東京:博文館,1908年。
〔美〕????????(Simon Newcomb)著, ?岩?香譯,《暗黑星:英和??科?小?》,日本:朝報社,1904年。
〔美〕西蒙紐加武(Simon Newcomb)著,徐念慈譯,《黑行星》,上海:小說林社,1906年。
〔英〕馬斯他孟力特(Frederick Marryat)著,徐念慈譯,《海外天》,上海:小說林社,1907年。
丁祖蔭、季亮時編,《中西學社藏書目》,常熟圖書館館藏。
丁祖蔭、徐念慈編,《博物大辭典》,上海:宏文館,1907年。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臺北:文海,1974年。
徐兆瑋,《徐兆瑋日記》,合肥:黃山書社,2013年。
徐念慈,《新法螺先生譚》,上海:小說林社,1906年。
徐念慈編,《中國歷史講義》,上海:宏文館,1907年。
徐念慈編,《近世算術》,上海:商務印書館,1906年。
徐念慈譯,《植物學》,上海:宏文館,1906年。
常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標校,《重修常昭合志》,上海:上海社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黃人編,《普通百科新大辭典》,上海:國學扶輪社,1913年。
蔣維喬,《蔣維喬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研究論著
〔日〕,武田雅哉、林久之著,李重民譯,《中國科學幻想文學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
〔日〕,武田雅哉著,任鈞華譯,《飛翔吧!大清帝國:近代中國的幻想科學》,臺北:遠流,2008年。
〔日〕武田雅哉,〈從東海覺我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譚》說起〉,《明清小說研究》第四輯,1986年。
〔法〕昂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 徐繼曾譯,《笑 : 論滑稽的意義》,臺北:商鼎文化,1999年。
〔美〕John B. Fenn著,李乃信譯,《熱力學練功寶典:熱的簡史》,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9年。
〔美〕本傑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著,《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科學在中國,1550-190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美〕本傑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著,王紅霞 等譯,《中國近代科學的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2009年。
〔美〕韓南著,徐俠譯,《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英〕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著,尚志英譯,《哲學研究》,臺北:桂冠,1995年。
〔德〕Fritz Ringer著,簡惠美譯,《韋伯學思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臺北:群學,2013年。
〔德〕米列娜(Milena Dole?elova-Velingerova),〈一部近代中國的百科全書:未完成的中西文化之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2期,2007年。
〔德〕米列娜(Milena Dole?elova-Velingerova)、瓦格納(Rudolf G. Wagner),〈思維方式的轉型與新知識的普及——清末民初中國百科全書的發展歷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5年。
〔德〕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林榮遠譯《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德〕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錢永祥等譯,《韋伯作品集:學術與政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德〕霍克海姆(Max Horkheimer),阿道爾諾(T. W. Adorno)著;渠敬東,曹衛東譯,《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于潤琦主編,《清末民初小說書系.科學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
王汎森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出版,2007年。
王敏,《上海報人社會生活(1872-1949)》,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2011 年。
呂文翠,《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賡續與新變》,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
呂文翠,《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1849-1908》,臺北:麥田出版,2009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臺北:稻鄉出版社,2012年。
李世眾,《晚清士?與地方政治—以溫州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孝悌,《清末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李家駒,《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87年。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臺北:麥田,2015年。
周佳榮,《近代日本文化與思想》,香港:商務出版社,2015年。
原田敬一著,徐靜波譯,《日清、日俄戰爭》,香港:中和出版,2016年。
夏曉虹,《晚清女子國民常識的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徐茂明、胡勇軍,〈清末興學與常熟士紳的權力嬗遞——以《徐兆瑋日記》為中心〉,《史林》第6期,2015年。
時萌編著,《曾樸及虞山作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臺北:稻禾出版社,1991年。
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商務印書館編,《商務印書館九十年 : 我和商務印書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張仲民、章可編,《近代中國的知識生產與文化政治——以教科書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許紀霖,《知識分子論叢第6輯:公共空間中的知識份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郭延禮,《近代西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
郭浩帆,《中國近代四大小說雜誌研究》,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晚清辭書視野中的「文學」──以黃人的編纂活動為中心〉,《北京大學學報》第44卷第2期,2007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
陳平原、米列娜(Milena Dole?elova-Velingerova) 主編,《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宜生、劉書聲,《談談熵》,臺北:牛頓出版社,1996年。
陳瑞麟,《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臺北:群學,2010年。
陳瑞麟,《科學與世界之間:科學哲學論文集》,臺北:學富文化,2003年。
程麗紅,《清代報人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黃克武,〈民國初年上海的靈學研究:以「上海靈學會」為例〉,《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5期,2007年。
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
黃潔,〈徐念慈的小說美學思想〉,《渝州大學社會學報》第19卷第1期,2002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鄒振環,〈上海「小說林社」及其翻譯群體〉,《明清學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9年。
鄒振環,〈商務印書館與金港堂〉,《出版史料》第4期,1992年。
雷勤風著,許暉林譯,《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臺北:麥田,2018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劉森林,〈《啟蒙辯證法》與中國虛無主義〉,《現代哲學》第102期,2009年。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5年。
顏健富,《從「身體」到「世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魏紹昌編,《孽海花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羅皓星,〈《徐兆瑋日記》所見的教育會與20世紀初常熟地方政治〉,《國史館館刊》第47期,2016年。
欒偉平,《小說林社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14年。
David Blamires.Telling tales: The Impact of Germany on English Children′s 1780-1918(Cambridge: Open Book Publishers,2009).
Michael Eugene Porter.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New York: Free Press,1980).
Steven Pinker. 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 Reason, Science, Humanism, and Progress(New York:Viking,2018)
Teodoro Agoncillo.History of the Filipino People 8th(Quezon City: Garotech Publishing, 1990).

學位論文
任冬梅,《1902-1912:「科學小說」命名及其背後的意義》,北京: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朱芯儀,《冷眼觀:晚清《小說林》的敘事與觀看》,南投: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林健群,《賽先生來之前----晚清科學小說中的科學系譜》,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邱秀香,《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與實現:以新式小學堂興辦為中心的探討》,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0年。
楊凱,《中國近代報刊中的翻譯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網路資料
《奇言廣記》拍賣訊息,見布衣書局網頁:http://www.booyee.com.cn/bookdetail-used.jsp?bookid=364611 ,下載時間:2017年12/30 ,15:10。
〈100 Rules of Anime〉,見網頁
http://www.cs.utah.edu/~duongsaa/more_htm/jk_100animeRules.htm,下載時間2018/6/22 11:20。
對蹠點位置找尋,見網頁Google Earth: https://ez2o.co/0ZQgh,下載時間2018/01/31 15:10。

工具書
羅伯特‧奧迪(Robert Audi)英文版主編,王思迅主編《劍橋哲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
丁福保編纂,《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1978年。
指導教授 呂文翠 審核日期 2018-7-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