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729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18.222.32.154
姓名 許雲菁(Yun-Jing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戰後軍事機構對客家及外省族群關係影響之研究:以桃園市龍潭區為例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After the post-war in military institution to Hakka and Mainlander groups. An example of Longtan District,Taoyuan City)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龍潭區的族群調查比例中發現,1956年至2011年間,客家族群在龍潭的比例從原先的80%降至59%,除了因為經濟起飛、交通建設完善後,人口遷移變得方便,其中一特殊原因是龍潭在戰後,當時干城五村的設立帶來三百多戶的雲南滇緬軍眷來此定居,亦逐漸有許多軍事機構搬遷至此或是營區在此駐軍,後期又有中山科學研究院及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在此成立,隨著這些機構而來的,是外省籍軍官的進入,因而稀釋龍潭客籍之比例。
而這些軍事機構在龍潭,當初為何搬遷至此?或為何在此建設?是戰略因素?還是其他考量?關於這些時間與空間之變化,為本研究欲處理之人地關係;這些外省族群進入客家農村後,對於在地之社會文化、飲食、宗教、產業、經濟與政治皆各自有所影響。
本研究利用文獻分析法,並輔以深度訪談法,藉由龍潭在地居民、文史工作者、軍事機構專職人員、民意代表及神職人員之生命經驗,對上述各面向深加探討,並在研究結果中發現,雖有多數研究指出,客家人性格保守較多被同化的案例,但在龍潭因為人口比例之關係,客籍遠高於外省籍,在地之外省族群受客家化的影響較為明顯一些,不論是語言、飲食及宗教上;而軍事機構進入之後,原為農村社會的龍潭也因此多了不少因應機構所需開設的行業、交通建設,且在政治行為上,因在龍潭為少數的外省族群,更加團結,在選舉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摘要(英) In the propor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Longtan District,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Hakka ethnic group fell from 80% to 59% between 1956 to 2011. However, the period was not included the economic take-off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raffic construction allowed people to move conveniently. The reason was that after the post-war in Longta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ve villages brought more than 300 households from Yunnan, Myanmar and Burma to settle down in Gancheng. After that, more and more military organizations moved to this place, moreover, the military camps came to station in this area too. Furthermore, both of Zhongshan Science The Institute of Nuclear Energy of the Institute and the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were established in here. The reason of causing the proportion declined in Hakka ethnic group in Longtan was that Mainlander officers and institutions moved in.
What was the reasons for these military institutions move to this place, and why build in here? Was it a strategy or other considerations? In this study, it is going to find out the changes in these time and space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of people and the people to deal with it. After these Mainlander ethnic groups entered into Hakka ethnic group, they had been influenced on Hakka’s culture, diet, religion, industry, economy and politics.
This research is going to deeply explore the variety of aspects and studies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in-depth interviews to find out the life experiences in the local resident,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workers, military personnel, public opinion representatives and clergy, Although,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studies pointed out the Hakka people are more conservative in the case of assimilation. Due to the proportion of population in Longtan, Hakka ethnic group is much higher than Mainlander. In addition, it is more obvious that the influence of localization on ethnic groups outside the province. Whether it is language, diet and religion; Longtan, rural society increased several industries and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s after the military institutions settled in. Moreover, because the minority in Longtan Hakka ethnic group have become more united and have a place in political election.
關鍵字(中) ★ 龍潭區
★ 軍事機構
★ 客家
★ 外省
★ 族群
關鍵字(英) ★ Longtan District
★ military institution
★ Hakka
★ Mainlander
★ ethnic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第一節 土地政策對區域發展之影響 21
第二節 族群研究與理論 25
第三節 相關文獻檢閱 29
第三章 龍潭區之析探 35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產業發展之概述 35
第二節 族群結構之概述 39
第三節 軍事機構設置之探討 46
第四章 軍事機構對龍潭地區族群關係之衝擊 59
第一節 產業與經濟 60
第二節 龍潭地方社會之族群接觸 75
第三節 政治影響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115
參考文獻 119
參考文獻 Andersen, M. L. and H. F. Taylor, 2006. Sociology, pp.269-283. Thomson Wadsworth.
Allport W. Gordon.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Cambridge, MA: Addison-Wesley Pub. Co. Inc.
Allport W. Gordon. (1979).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Unabridged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 Co. Inc.
Bainbridge, W. S,(1989). Survey Research: A Computer-Assistant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Barth, Fredrik, 1969, “Introduction”, in F. Barth (ed.), Pp. 9-38. in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edited by Fredrik Barth. Norway: Bergen-Osio and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Beck, Paul Allen. 1974. “Environment and Party: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and Demographic County Characteristics on Party Behavio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8(3):1232.
Chang, Mau-Kuei (1995).From the Discovery of the Other to the Examination of Selfhood, The Humanities Bulletin, 4:77-84,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Henderson, K. A., (1991). Dimensions of Choice :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Recreation, Parks, and Leisure Research. Stage Col1ege, PA: Venture.
KumarRanjit. (201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市: 學富文化。
Schumacher, E.F.(1990)。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李華夏譯),台北縣:立緒。(原作1973年出版)
Thompson, I. 1999, Women and Feminism in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01 Busi. ness and Technichal Communication 13(2): 154-179
Weber,M.(1949/1991),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黃振華、張與健(譯):《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公司。
于宗先、王金利,(2001),《台灣土地問題:社會問題的根源》,台北市:聯經。
中國國民黨。(2018年6月27日)。黃復興黨部。擷取自 中國國民黨: http://www1.kmt.org.tw/page.aspx?mid=26
中華民國國防部,2013,《102年國防報告白皮書「營地整體運用原則」》。 台北市: 國防部。
中華民國國防部,2013,《中華民國102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市: 國防部。
王甫昌,2003,《台灣當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灣: 學群。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 允晨文化。
王昱祺,2008,《原住民的台語經驗——以台東地區的四大族群為例》。台東: 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台語文教師碩士論文。
丘昌泰,2012,〈臺灣客家的過去與現在〉。 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57期, 頁 2~8。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 揚智。
江明修,1994),《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何來美,2008,〈解嚴後客家族群投票行為取向與流變〉。 於 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 《多元族群與客家:台灣客家運動20年》 (頁 246-269)。 新竹市: 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余欣芳,2006,《龍潭地區茶產業的行動者網絡分析》,台北市: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吳乃德、陳明通,1996,〈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錄於張炎憲、李筱?、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374~379頁)。台北:玉山社。
吳正信,1991,《整體後勤支援作業手冊》。 桃園縣: 中山科學研究院。
吳忻怡,1996,《「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 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吳傳鈞,1998,《人地關係與經濟布局-吳傳鈞文集》。北京:文苑出版社。
巫麗雪、蔡瑞明,(2006年6月),〈跨越族群的藩籬:從機會供給觀點分析台灣的族群通婚〉。 《人口學刊》, 頁 1-41。
李威宜,(1999),《新加坡華人游移變異的我群觀:語群、國家社群與族群》, 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李國鼎,(1979),《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台北市:正中書局。
汪承羲、甘邦傑,(2018年6月60日)。說國語禁方言的年代。擷取自 中文電視大典: http://zh.tv.wikia.com/wiki/%E8%AA%AA%E5%9C%8B%E8%AA%9E%E7%A6%81%E6%96%B9%E8%A8%80%E7%9A%84%E5%B9%B4%E4%BB%A3
官大偉編著,2017,《民族、地理與發展:人地關係研究的跨學科交會》。台北市,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尚道明,2010,〈眷村居民的國家認同〉。於 收錄於張茂桂編, 《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 (頁 22-23)。台北市:群學。
林正慧,(2015),《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林倖如,2011,〈淺談我國農業政策發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4:2。台北市,台灣經濟研究院。
林桶法,2009。《1949大撤退》。台北市:聯經。
邱榮舉、謝欣如,2008。〈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發展〉,載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頁95-132)。新竹市: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2017年09月14日), 擷取自 定義: http://web3.hakka.gov.tw/ct.asp?xItem=128651&ctNode=2894&mp=2893&ps=69。
施正鋒,1998,《少數族群與國家—概念架構的探索與建構》。台北:前衛。
施正鋒,2004,《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中:新新臺灣文化教育基金 會。
施正鋒,2007a,《台灣政治史》。 台北: 翰蘆。
施正鋒,2007b,〈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臺灣民主季刊》, 第四卷(第四期), 頁 177-189。
胡台麗,1993,〈芋仔與番薯:臺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頁279-325,收於張茂桂等,《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
孫鴻業,2002,《污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分與認同》,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正光,1994,〈臺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頁 381-399,發表 於《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苗栗:客家雜誌社,1994 年 3 月 12-14 日。
桃園文獻委員會編,1962,《桃園縣志》,卷1,〈土地志〉,桃園縣:桃園文獻委員會。
桃園縣政府,2010,《新修桃園縣志—開闢篇》,桃園縣: 桃園縣政府。
高怡萍,2000,〈客家族群意識與歷史的文化建構——客家社區在原鄉與移民地之比較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三期,頁 54。
高格孚,2004,《日和風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台北:允晨出版社。
國防部,1983,《國軍營繕工程教則》。台北市:國防部。
張欣儀,2004,《天主教會與地方社群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 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張茂桂,2003a,《族群關係》。於 瞿海源、王振寰主編,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張茂桂,2003b,〈台灣「外省人」生命歷程之多重記憶─私人與公共的接縫,族群樂章:共譜臺灣文化交響曲〉 (頁 68-77),台北市: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擷取自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4291。
張茂桂,2010,《臺灣「多元文化」政治與運動。 於 收錄於若林正丈編, ???民主化期?台?政治—陳水扁政??8年 (頁 123-167)。東京:???經濟研究所。
張維安,2015,〈臺灣客家人口統計及其重要議題〉,《思索臺灣客家研究》,頁 89-103,中壢: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探訪後花園的驚喜,(2017年12月14日), 探訪後花園的驚喜, 擷取自 微笑台灣319+: http://www.319.com.tw/village/villageDoc/32。
梁又文,2003,《台灣戰後政經環境變遷與國土發展之研究—台灣經驗分析1949-2000》,台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英章,1994,《家族與婚姻:台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莊淑姿,2002。《休閒農業發展對鄉村社會影響之研究》。台北:農委會。
許維德,2015,〈國家政策與「人群分類範疇」的形成:從「客」、「義民」、「粵人」、「廣東族」、「廣東祖籍」到「客家」〉。頁23-68,收錄於張維安等,《客家族群與國家政策:清領至民國九O年代》。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新北市:客家委員會 。
許維德,2015《國家政策與「人群分類範疇」的形成:從「客」、「義民」、「粵人」、「廣東族」、「廣東祖籍」到「客家」》。 於 收錄於張維安等, 客家族群與國家政策:清領至民國九O年代 (頁 23-68)。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新北市:客家委員會。
連梓鈞,2011,《從語言接觸之觀點探討客家聚落的族群互動關係─以新屋鄉笨港村為例》。 桃園市: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碩士論文。
郭大玄,1991,《工業化下台灣農村的變遷》,台北市: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文政,(2011年09月30日),〈台灣在國防軍事的發展與民主進步黨的十年政綱〉。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5期, 頁 11-13。
陳育偉. 2012 。〈台灣山林政策之政經分析1945-2012〉。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其澎,2011,《龍潭鄉客家文化生活總體營造委託專業服務案》,桃園縣:龍潭鄉公所。
陳東升、陳端容,(2002年12月)。〈跨族群政治討論網絡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台灣社會學》(第四期),頁 119-157。
陳板編,1993,《新?龍潭人:第二屆台灣區客家人民俗文化大展特刊》。桃園: 龍潭鄉公所。
陳芳惠,1978,《桃園台地生活空間的辨認》,台北市: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
陳雪玉,2013,《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 1950-1996》,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寶玉、黃莉芸,2007,水利與地方社會:大嵙崁溪左岸的水圳.信仰與社群關係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彭瑞金總編輯,2014a,《龍潭鄉志上卷》,桃園縣:龍潭鄉公所。
彭瑞金總編輯,2014b,《龍潭鄉志下卷》,桃園縣:龍潭鄉公所。
程俊源,2017,〈臺灣客家的族群人口的消長分析〉,《第 16 次語言.地理.歷史跨領域研究工作坊》論文集,台中市,未出版。
黃大龍,2004,《國軍部隊與駐地社區公共關係之探討-以聯勤土城彈藥分庫(營級部隊)為例》。 彰化縣: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
黃克先,2007,《原鄉、居地與天家: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經驗與改宗歷程》,新北市:稻鄉出版社。
黃厚源編著,1994,《桃園文獻第二期:我家鄉桃園縣》。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新一版)》。 台北:文鶴。
黃宣衛,2010,《從認知角度探討族群:評介五位學者的相關研究》。臺灣人類學刊, 8(2),頁 113-136。
黃煌雄,2017,《台灣國防變革:1982-2016》。台北市:時報文化。
楊長鎮、莊豐嘉主編,2006,《認識台灣眷村》。台北市: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
當代客家文學史料系統,2017年12月14日,作家詳目式查詢結果,擷取自 當代客家文學史料系統: http://lit.ncl.edu.tw/hakka/hypage.cgi?HYPAGE=search/search_res.hpg&dtd_id=1&sysid=120503-A-001。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 商鼎文化。
葉高華,2018,〈外省人的人數、來源與分布〉。《臺灣學通訊》103:15-17。
劉仲冬,2008,〈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局出路〉,收錄於:胡幼華主編《質性研究》,台北市:巨流。
劉湘櫻,2005,《落地生拓──桃園龍潭鍾家的定根與生拓》,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學碩士論文。
潘英,1992,《台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台北市,南天書局。
蕭全政,2006,《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市: 桂冠圖書。
謝世忠,2004,《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羅志平,2010,《金門行業文化史》。臺北市:威秀資訊科技。
指導教授 周錦宏(Chin-Hung Chou) 審核日期 2018-8-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