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3.146.255.140
姓名 許懷之(Xu, Huai-Zh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接受研究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Reception in Hairpin、Notes of White Rabbit、Praying to the Moon、The Tale of Killing a Dog)相關論文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2026-1-31以後開放) 摘要(中) 「荊、劉、拜、殺」是元代舞台上就已常演的四部南戲,其「原本」、「元本」皆已失傳,有關此四劇的名人題詠與評論,是至明代才開始的。此四劇在明代文人手中,無一不受到改編;無論在關目、文詞與曲律,「荊、劉、拜、殺」接受到了更改,卻也讓這四部南戲經歷過一個經典化的歷程;而梨園戲班中有著用口號來標榜常演劇碼的習慣,故而將「荊、劉、拜、殺」並稱。但文人論曲、選曲,並沒有將「四大南戲」當成「四大名著」的意識。
改編後的「荊、劉、拜、殺」到了晚明,竟有了「四大家」的美譽,此譽是因其「古質」,迎合了部分曲家「本色論」和「音律論」的取向,成為曲家論曲的工具。蔣孝《舊編南九宮譜》作為第一部南曲格律譜,其例曲雖有蒐羅自《琵琶》和「荊、劉、拜、殺」,卻也並未讓這幾部南戲更受到觀眾青睞。直到吳江派的領袖沈璟編定《增定南九宮曲譜》,才有系統地展現出曲家對「荊、劉、拜、殺」的期待視野。至順治年間的兩大南曲格律譜《南詞新譜》和《南曲九宮正始》,讓「荊、劉、拜、殺」的例曲能「遵古」亦可「備於今」,讓同一齣戲文有著更多的面向,在同一時代影響著不同的群體。
至於場上的搬演,清以後到民國「荊、劉、拜、殺」都不盛演,《殺狗記》更是幾乎消失在舞台。但在二十世紀,文人曲家論曲、戲劇學者論戲,對「荊、劉、拜、殺」的經典性產生了實質上的影響,進而在文學史、戲曲史上站住了最穩固的位置。至此「荊、劉、拜、殺」成為「四大南戲」、「戲文之首」,進而完成其「典範」的歷程。摘要(英) “Jing, Liu, Pay, King” were four common Chinese southern drama acts. Unfortunately, the original screenplays as well as the scripts from Yuan dynasty were long lost, and it was not until the Ming Dynasty when critics and analysts became interested in these four acts. Revisions were made to these four act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including the plot, wording, and music; these revisions marked as major developmental milestones and, along with rising popularity, these four Chinese southern drama acts were bundled together as one. However, the bundling did not mean the advancement of these four drama acts into the masterpiece category.
Towards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the revised “Jing, Liu, Pay, King” became known as the “four excellent work.” This honorary acknowledgment stemmed from the historical/ancient nature of the four drama acts that coincided with some musicians’ “natural color theory” and “music theory,” evolving the four drama acts into teaching materials, guidelines, and comparisons for music at the time. In fact, Jiang Xiao’s “Old NanJiugong Pu” was first known as the “Nanqu Quanpu;” although this piece did include “Notes of Lute” and “Jing, Liu, Pay, King,” it did not advance the popularity of these southern drama acts by much. It was not until the “Supplement NanJiugong Pu” compiled by Wujiang Group’s leader Sink Jing that 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in music of “Jing, Liu, Pay, King” started rising systematically. During the Shunzhi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two Nanqu Quanpu “New Nanqu Pu” and “Nanqu Jiugong” made it possible for “Jing, Liu, Pay, King” to follow the tradition, but also impacting pop culture at the time, giving these four drama acts more perspectives and thus influencing different groups as well as generations of individuals.
In terms of the on stage performance,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20th century, “Jing, Liu, Pay, King” were not commonly performed. In fact, the “Tale of Killing a Dog” almost disappeared. However,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with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world, discuss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Jing, Liu, Pay, King” solidified these four drama acts’ actual value and historical roles. And now, “Jing, Liu, Pay, King” has become the “Four Nancy” and “No.1 of Drama,” a natural process in securing their classic roles with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world.關鍵字(中) ★ 荊釵記
★ 白兔記
★ 拜月亭
★ 殺狗記
★ 南戲
★ 接受關鍵字(英) ★ the Romance of a Hairpin
★ Notes of White Rabbit
★ Praying to the Moon
★ The Tale of Killing a Dog
★ Nanxi
★ Reception論文目次 目 錄
摘 要………………………………………………………………………………..….頁i
緒 論………………………………………………………………………………..….頁1
一、研究動機…………………………………………………………………………………………… 頁1
二、研究方法………………………………………………………………………………………..…. 頁3
(一)文獻之蒐羅與比較判讀…………………………………………………………………………頁3
(二) 接受美學理論之運用…………………………………………………………………..………頁7
1. 接受美學理論之建立與理論大要……………………………………………..……………頁7
2. 接受美學在中文學界之影響………………………………………………………..…………頁10
3. 接受美學在古典戲曲的研究影響……………………………………..……………………頁13
三、研究範圍………………………………………………………………………………………..……頁18
第一章 「荊、劉、拜、殺」的生成與明清文人接受…………..頁19
第一節 早期南戲接受的演變與常見形式……………………………………………….頁20
一、早期戲曲接受的發展軌跡………………………………………………………………….頁20
二、宋元南戲的接受現象………………………………………………………………………….頁24
第二節 《荊》、《劉》、《拜》、《殺》的劇作生成背景……………………………..頁28
一、《荊釵記》的生成與版本……………….…………………………………………頁28
(一)《荊釵記》的作者………………………………………………………………..頁29
(二)《荊釵記》的梗概與版本………………………………………………………頁31
二、《白兔記》的生成與版本……………………………………….……………..…頁34
(一)《白兔記》的作者………………………………………………………………..頁34
(二)《白兔記》的梗概與版本………………………………………………………頁36
三、 《拜月亭》的生成與版本………………………………………….…….…..頁37
(一)《拜月亭》的作者……………………………………………………..…………頁37
(二)《拜月亭》的梗概與版本………………………………………………..………頁40
四、《殺狗記》的生成與版本……………………………………………..……..……頁41
(一)《殺狗記》的作者………………………………………………………………..頁42
(二)《殺狗記》的梗概與版本………………………………………………………頁43
第三節 明清文人對「荊、劉、拜、殺」的接受情形……………………頁44
一、 明代文人眼中的荊、劉、拜、殺………………………………………………………...頁45
二、清代曲壇對「荊、劉、拜、殺」的接受…………………………………頁49
小 結……………………………………………………………………………………..……..頁51
第二章 明清格律譜中的「荊、劉、拜、殺」-以《舊編南九宮譜》、《增定南九宮曲譜》、《南詞新譜》和《南曲九宮正始》為討論對象……………………………………………………………………..……………………..頁53
第一節 荊、劉、拜、殺在明代曲譜的接受-以《舊編南九宮譜》、《增定南九宮曲譜》為討論對象……………………………………………………………….…..頁53
一、《舊編南九宮譜》的出現與「荊、劉、拜、殺」例曲收錄情形…………頁54
二、《增定南九宮曲譜》與《舊編南九宮譜》及「荊、劉、敗、殺」的接受關係………………………………………………………………………………………………………..……….頁58
(一)《增定南九宮譜》中的《荊釵記》例曲………………………………頁60
(二)《增定南九宮譜》中的《白兔記》例曲………………………………頁61
(三)《增定南九宮譜》中的《拜月記》例曲………………………………頁62
(四)《增定南九宮譜》中的《殺狗記》例曲………………………………頁64
第二節 荊、劉、拜、殺在清代曲譜的接受-以《南詞新譜》、《南曲九宮正始》為討論對象………………………………………………………………………………頁66
一、《南詞新譜》和「荊、劉、拜、殺」的曲律接受………………………頁67
(一)《南詞新譜》中的《荊釵記》例曲……………………………………頁70
(二)《南詞新譜》中的《白兔記》例曲……………………………………頁71
(三)《南詞新譜》中的《拜月亭》例曲……………………………………頁71
(四)《南詞新譜》中的《殺狗記》例曲……………………………………頁72
二、《南曲九宮正始》與「荊、劉、拜、殺」的古本接受…………………頁73
(一)《南曲九宮正始》中的《荊釵記》例曲……………………………………………頁75
(二)《南曲九宮正始》中的《白兔記》例曲……………………………………………頁76
(三)《南曲九宮正始》中的《拜月亭》例曲……………………………………………頁78
(四)《南曲九宮正始》中的《殺狗記》例曲……………………………………………頁78
小 結……………………………………………………………………………………………頁80
第三章 明清戲曲演出與「荊、劉、拜、殺」的接受現象
…………………………………………………………………………………………………..頁81
第一節 明清戲曲選本對「荊、劉、拜、殺」的接受…………………………頁81
一、明代戲曲選本對「荊、劉、拜、殺」的接受………………………………………頁81
二、清代戲曲選本對「荊、劉、拜、殺」的接受………………………………………頁88
第二節 清代「荊、劉、拜、殺」的上演情形概說………………………..……頁89
一、文人筆記載擅演「荊、劉、拜、殺」的藝人………………………………………頁89
二、「荊、劉、拜、殺」的的宮廷演出…………………………………………………………頁93
小 結………………………………………………………………………………………………頁98
第四章 進入二十世紀的「四大南戲」……………………………………頁101
第一節 二十世紀以降的「荊、劉、拜、殺」演出…………………………………頁101
第二節 現代學者眼中的「荊、劉、拜、殺」…………………………………..頁108
一、二十世紀初期文人對「荊、劉、拜、殺」的接受……………………………..頁109
二、「荊、劉、拜、殺」在戲曲史的接受………………………………………………..頁111
三、「荊、劉、拜、殺」在文學史的接受………………………………………………..頁113
小 結…………………………………………………………………………………………………………頁115
結 論:「荊、劉、拜、殺」的典範過程………………………………頁117
一、明清文人眼中的南戲典範……………………………………………………………………頁117
二、曲家眼中的格律典範……………………………………………………………………………頁117
三、典範的成就:近世戲曲學的盛行…………………………………………………………頁118
參考文獻……………………………………………………………………………………頁119
一、 專書………………………………………………………………………………………頁119
(一)戲曲類專著………………………………………………………………………..……………頁119
1. 古籍與評註……………………………………………………………………………….……………頁119
2. 戲曲論著…………………………………………………………………………………..……………頁121
3. 戲曲工具書…………………………………………………………………………….………………頁123
(二)接受美學理論論著……………………………………………………………..…………………頁123
二、學位論文……………………………………………………………………………..………………頁124
三、單篇論文……………………………………………………………………………………………..頁125
附錄一:台灣關於接受研究之論文…………………………………………………頁127
附錄二:《舊編南九宮譜》所收「荊、劉、拜、殺」曲牌一覽
…………………………………………………………………….……………………………頁137
附錄三:《增定南九宮譜》接受《舊譜》之「荊、劉、拜、殺」曲牌及相關說明一覽
…………………………………………………………………….……………………………頁158
附錄四:《南詞新譜》接受「詞隱」之「荊、劉、拜、殺」曲牌及相關說明一覽
…………………………………………………………………….……………………………頁173
表目錄
表1《舊編南九宮譜》所收宋元南戲引用曲牌數一覽
……………..………………………………………………………………………………….…頁56
表2《增訂南九宮曲譜》所收宋元南戲引用曲牌數一覽………………………………………………………………………………………….………頁58
表3「荊、劉、拜、殺」入選於清代戲曲選本一覽表…………………………………………………………………………………………..…..…頁88
表4《菊部群英》載擅演「荊、劉、拜、殺」折子藝人一覽表
……………………………………………………………………………………………………頁91
表5「荊、劉、拜、殺」清代宮廷演出一覽表
……………………………………………………………………………………………………頁93
表6「國風蘇崑劇團」1952―1957於杭州、上海演出的「荊、劉、拜、殺」……………………………………………………………………………………頁103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一)戲曲類專著
1. 古籍與評註
〔元〕高明:《元本蔡伯喈琵琶記》,《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影印〔清〕陸貽
典抄校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
〔元〕高明:《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記》,《續修四庫全書》據〔清〕康熙十
三(1674)年陸貽典抄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元〕高明:《繡刻琵琶記定本》,〔明〕毛晉《六十種曲》台北:台灣開明
書店,1970年
〔元〕柯丹丘撰:《影鈔新刻元本王狀元荊釵記》,《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
明嘉靖姑蘇葉氏刻本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
〔元〕柯丹丘撰:《李卓吾先生批評古本荊釵記》,《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
文獻叢刊》第一輯:13 (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元〕柯丹丘撰:《繡刻荊釵記定本》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台北:台
灣開明書店,1970年)
〔元〕佚名撰:《新編劉知遠還鄉白兔記》 楊家駱主編《明成化本說唱詞話叢
刊》(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元〕佚名撰:《白兔記》,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台北:台灣開明書局,
1970年)
〔元〕佚名撰:《新刻出像音註增補劉智遠還鄉白兔記》,《古本戲曲叢刊》
初集據明富春堂本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
〔元〕施惠撰:《新刊重訂出相附釋標注拜月亭記》二卷,《古本戲曲叢刊》
初集據明萬曆己丑刊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
〔元〕施惠撰:《繡刻幽閨記定本》,〔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影印汲古閣
本(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70年)
〔元〕佚名撰:《繡刻殺狗記定本》,〔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影印汲古閣
本(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70年)
〔明〕蔣孝編:《舊編南九宮譜》,《善本戲曲叢刊》 第三輯:26據明嘉靖己
酉(1549)三徑草堂刻本影印(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明]徐渭:《南詞敘錄》,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7 月第1 版,1982年11月第4 次印
刷)
[明]王世貞:《曲藻》,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北
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7 月第1 版,1982年11月第4 次印刷)
[明]王驥德:《曲律》,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北
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7 月第1 版,1982年11月第4 次印刷)
[明]徐復祚:《曲論》,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北
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7 月第1 版,1982年11月第4 次印刷)
〔明〕沈璟編:《增訂南九宮曲譜》,《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27-28據明
末永新龍驤刻本影印(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明〕沈璟編:《廣輯詞隱先生增訂南九宮詞譜》,《善本戲曲叢刊》第三
輯:29-30據清順治乙未(1655)刊本影印(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明]李日華:《紫桃軒雜綴》,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
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108》(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年6月初版)
〔明〕沈自晉編:《南詞新譜》(北京市:中國書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1985年)
〔明〕徐于室、鈕少雅合編:《彙纂元譜南曲九宮正始》,《善本戲曲叢刊》
第三輯:31-34 據清順至辛卯(1651)精鈔本影印(台北:學生書局,
1984年)
[清]焦循:《劇說‧卷二》《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 (北京:中國戲劇出
版社1959年7 月第1 版,1982年11月第4 次印刷)
〔清〕無名氏:《傳奇匯考標目》,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
成》(八)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7 月第1 版,1982年11月
第4 次印刷)
〔清〕勞大與:《甌江逸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
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249》(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年8月初版)
〔清〕葉堂編:《納書楹曲譜》,《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82-86 據清乾隆
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1792-1794)納書楹原刻本影印(台北:學生書
局,1987年)
〔清〕周祥鈺、鄒金生編:《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善本戲曲叢刊》第六
輯:87-104據清乾隆內府本影印(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
據清嘉慶二十四年扶荔山房刻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清〕張彝宣輯:《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攝南曲譜》,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
會編《續修四庫全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抄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年)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全六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黃竹三、馮俊傑主編:《六十種曲評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2. 戲曲論著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台二版
第一刷)
王利器輯:《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良成:《南戲接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3月)
朱承樸、曾慶全:《明清傳奇概說》(臺北:元山書局,1987年)
朱家潽、丁汝芹:《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
洛地:《戲曲與浙江》(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第一次印刷)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6年)
張燕瑾:《中國戲劇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上海:上雜出版社,1953年)
孫崇濤:《南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孫 玫:《中國戲曲跨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趙景深:《元明南戲考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周維培:《曲譜研究》(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廖 奔:《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台北:貫雅出版社,1992年)
廖 奔:《中國古代戲場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金寧芬:《南戲研究變遷》(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
葉長海:《曲學與戲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吳 梅:《中國戲曲概論》(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79年)
吳 梅:《顧曲麈談》(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8年11月台四版)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94年)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
處,1998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台一
版)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台北市:莊嚴出版社,1991年1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市:華正書局,2002年8月版)
臺靜農著;何寄澎、柯慶明編:《中國文學史》(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2004年12月)
桑毓喜:《幽蘭雅韻賴傳承-崑劇傳字輩評傳》(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上海古即出版社出版發行,2010年8月)
劉念茲:《南戲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劉湘如、吳捷秋等:《南戲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黃仕忠:《琵琶記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韓國〕金淑英:《琵琶記版本流變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錢南揚:《元本琵琶記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錢南揚:《戲文概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曾永義:《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台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盧元駿:《關漢卿考述》(台北市:正中書局,1977年初版)
3. 戲曲工具書
莊一拂編著:《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李修生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洪惟助主編:《崑曲硏究資料索引》(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侯百朋:《《琵琶記》資料匯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1997年)
(二)接受美學理論論著
[聯邦德國]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
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年)
[聯邦德國]W.伊澤爾著,霍桂桓、李寶彥譯:《審美過程研究——閱讀活動:審美響應理論》(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北京:中
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德]沃•伊瑟爾著,金惠敏、張雲鵬、張穎、易曉明譯:《閱讀行為》(長
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
[德]沃爾夫岡‧伊瑟爾著,陳定家、汪正龍等譯:《虛構與想像:文學人類
學疆界》(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德]漢斯‧羅伯特‧耀斯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
學解釋學》(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 (上海:上海
譯文出版社,2006年)
[英]羅勃C‧赫魯伯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
1994 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The
Anxiety of Influence)(臺北:九大文化,1990 年12 月)
張廷琛編:《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
張思齊:《中國接受美學導論》(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劉曉楓選編:《接受美學譯文集》(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章國鋒:《文學批評的新範式:接受美學》(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
馬以鑫:《接受美學新論》(上海:學林出版,1995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二、學位論文
黃思超:《集曲研究─以萬曆至康熙年間曲譜的集曲為論述範疇》(桃園市:國
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1月)
鄺采芸:《晚明戲曲理論之發展與轉型——以《牡丹亭》的流傳討論為線
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 年
黃月銀:《馬致遠神仙道化劇及其接受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
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柯香君:《明代戲曲發展之群體現象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
系博士論文,2007 年
高嘉文:《《臨川四夢》戲曲接受史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
論文,2008年
三、單篇論文
汪天成:〈白兔記的演變〉,嘉義大學中文系所編《傳播與交融--第二屆中
國小說與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4月
張永鑫:〈關漢卿與南戲〉;《文學遺產》季刊第二期(北京:中華書局,
1981年6月)
車錫倫:〈南戲《拜月亭》的作者和版本〉(《內蒙古大學學報》,1978年2
期)
尚達翔:〈略論關漢卿劇作傳奇改編本〉 ,《河南師大學報》,1982年2期
葉開源:〈《白兔記》的版本問題〉 《蘭州大學學報》,1983年,第1、2期
孫崇濤:〈成化本《白兔記》與「元傳奇」《劉智遠》--關於成化本《白兔
記》戲文的淵源與性質問題〉 《文史》第20輯,1983年
孫崇濤:〈成化本《白兔記》的排場結構--成化本《白兔記》藝術型態探索
之二〉《地方戲藝術》,1986年,第2期
孫 玫:〈關於南戲和傳奇歷史斷限的再認識〉《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孫 玫:〈「『四大傳奇』或『四大南戲』說」質疑〉,《第六屆國際南戲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上冊)(溫州:溫州大學;溫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2014年10月)
黃仕忠:〈《殺狗記》版本考略〉,《文獻》,1991年,第2期
鄺采芸:〈讀者導向下「傳奇」觀念的建構-以明文人對《琵琶記》的接受現象談起〉,《國文學誌》(第九期,2004年12月)指導教授 孫玫(Sun, Mei) 審核日期 2019-1-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