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15502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3.134.90.44
姓名 陳孟俐(MENG-LI,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新竹縣三山國王信仰之研究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2024-7-17以後開放)
摘要(中) 本研究以學者研究成果為基礎,先討論三山國王在原鄉的信仰樣態,以及東渡來臺後的發展情形。主要著墨於新竹縣的三山國王信仰,拓墾與信仰緊密相依,因此先回溯新竹縣的開發歷史,加入田調訪得之資料,建構三山國王與開墾過程及早期移民間的相互關係。在討論的過程中發現,本區三山國王廟的空間分佈主要坐落在頭前溪中上游一帶,原因來自祖籍信仰與現實困境及需求,顯示信仰型態具有族群判斷功能。
最後為更清楚了解廟宇創建至今的發展狀態是否有所改變,選擇同屬大隘地區有「防番」需求而創建的中盛國王宮與寶山新豐宮做時間與空間上的比較,透過討論發現,廟宇祭祀圈的發展與範圍與初始進墾組織之性質及人員組成有相當關聯性,中盛國王宮的拓墾組成以「佃人」為主,土地所有權掌握在小租戶的手上;寶山新豐宮的拓墾組成為金協成,是擁有資力的墾號,拓墾組織的經濟實力影響了兩座廟宇的祭祀圈範圍,這樣的差異也影響廟宇的日後發展。

關鍵字:三山國王、新竹縣、佃人、金協成、頭前溪中上游
摘要(英) Sanshan Kings temple′s resarch of Hsinchu County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prominent scholars, this study first discussed the religious patterns and ethnic distribution of the Sanshan Kings temples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n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igion after those ancestors emigrating from Mainland China to Taiwan.
The text mainly focuses on the belief of the Sanshan Kings temples in Hsinchu County. Because reclamation and faith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author first traced back the history of Hsinchu County’s development, and then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s to 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emples of Sanshan Kings, the process of reclamation, and those immigrants.
During the section of discuss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anshan Kings’ Temples in this area was mainly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Touquin River. In addition to the ancestral hometown and beliefs of early immigrants, there were also dilemmas of reality and needs, indicating that the belief did have the function of ethnic identification.
Finall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mples have changed since then, the author chose the Zhongsheng King temple and the Baoshan Xinfeng temple, both of which belong to the Daai district (defense organization), for comparison in time and space. Whether it is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the temples, the formation of the sacrificial circle, or eve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temples, it is the most relevant to "people".
關鍵字(中) ★ 新竹縣
★ 三山國王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致謝 iii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i
緒論 1
第一章 三山國王信仰之形成與分佈 19
第一節 三山國王信仰在中國的起源與分佈 19
第二節 三山國王信仰在臺灣的分佈 30
第二章 新竹縣的三山國王信仰 63
第一節 新竹縣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63
第二節 鳳山溪流域的三山國王廟 82
第三節 頭前溪流域的三山國王廟 96
第四節 大隘地區的三山國王廟 125
第三章 地方三山國王信仰之比較-以大隘地區為例 141
第一節 中盛國王宮基本條件之介紹 141
第二節 寶山新豐宮基本條件之介紹 158
第三節 中盛國王宮與新豐宮之異同比較 189
結論 212
參考書目 216
附錄 中盛國王宮與寶山新豐宮相關拓墾與土地契約 23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史料
不著撰者,《寺廟調查書》(新竹廳),(1914)。
吳密察主編,《淡新檔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05)。
姚廣孝、解縉等撰,《永樂大典》,卷5345,十三蕭,潮州府三,(北京:中華書局,1986)。
徐松,《宋會要輯稿》,(禮20˙諸祠廟),段7036,(台北市 : 新文豐,1976)。
張炎憲、王世慶、李季樺主編,《臺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上)》,(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3)。
張炎憲編著,《竹塹古文書》,(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199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大通書局印行,《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臺北:臺灣大通書局印行,198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大通書局印行,《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九輯),(臺北:臺灣大通書局印行,1987年)。
二、專書
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
仇德哉,《臺灣廟神傳》(雲林,信通書局:1979)。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二)》(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三)》(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王秋桂、李豐懋,《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臺北市:臺灣學生,1989)。
王德毅、李榮村、潘柏澄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市:新文豐,1987)。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21)。
竹東郡役所編,《竹東郡勢要覽》,(臺北市:成文出版,1985臺一版)。
李明賢,《鹹菜甕鄉街的空間演變》(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1999)。
李維修,《從素封家到社會菁英:日治時期新竹地區士紳的社會角色變(1895-1937)》,(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2015)。
吳學明,《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新竹縣:新竹縣文化中心,1996)。
吳學明,《金廣福隘墾研究(上)》(新竹縣:新竹縣文化中心,2000)。
吳學明,《金廣福隘墾研究(下)》(新竹縣:新竹縣文化中心,2000)。
吳育臻,《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0)。
吳憶雯,《從隘庒到茶鄉-新竹峨眉地區的拓墾與社會發展(1834-1911)》,(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13)。
冷立、范力,《中國神仙大全》(遼寧,遼寧人民:1995)。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新竹縣市篇》(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8)。
何池,《《龍湖集》評注與陳元光研究》(福建:鷺江出版社,2016)。
何明星,《清代新埔陳朝綱家族之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7)。
貝聞喜、楊方笙主編《三山國王叢談》(北京:國際文化,1999)。
貝聞喜,《潮汕三山國王崇拜》(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台灣,東京富山房:1909)。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翻譯,《臺灣文化志(下卷)》,(臺北:臺灣書房,2011)。
林衡道,《臺灣寺廟大全》(臺北:青文出版,1974)。
林美容,《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97.3增訂版)。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市:博陽,2008)。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
林明德,《桃園大溪鎮蓮座山觀音寺、齋明寺匾聯文化調查研究》(桃園:桃園縣文化局,1999)。
林玉茹,《淸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市:聯經,2000)。
林榮洲總編,《竹塹文獻》(五十一期)(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2012)。
邱瑞杰,《清末關西的區散村的安全與防禦》(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5)。
邱彥貴,《彰化縣客家族群研究調查》,(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2005)。
邱彥貴、廖英杰計畫主持,《發現客家:宜蘭地區客家移民之研究》,(臺北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6)。
房學嘉,《客家源流探奧》,(臺北:武陵,1996)。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范明煥,《歷史、地理與群族,竹東地區舊地名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委會,
2003)。
范明煥,《新竹地區客家人媽祖信仰之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5)。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1)。
施添福,《臺灣地名詞書˙卷五》(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施添福,《臺灣地名詞書˙卷七》(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施添福,《臺灣地名詞書˙卷十一》(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施添福,《臺灣地名詞書˙卷十二》(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施添福,《臺灣地名詞書˙卷十四》(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施添福,《臺灣地名詞書˙卷二十一》(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姚誠,《洄瀾神境:花蓮縣的寺廟與神明》,(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9)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臺灣省通誌》(卷一˙土地志˙地理篇)(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臺灣省通誌》(卷二˙人民志˙宗教篇)(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張瑞和,《永靖鄉土資料研究集》,(彰化縣:永靖鄉公所,1995)。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列傳》(列傳・第一九五・佞倖) (臺北市:明文書局印行,1991)。
張炎憲總纂,《宜蘭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政府,2003)。
張智欽,《宜蘭地區三山國王信仰之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委會,2003)。
張婉如、王曉薇、黃志賢,《關西上南片羅姓村的形成與發展》(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5)。
徐裕健主持,《桃園縣第三級古蹟蓮座山觀音寺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暨施工紀錄》 (桃園:桃園縣政府,2002)。
沈元坤主編,《漳州民間信仰》,(福州:海風出版社,2005)。
陳運棟,《客家人》(臺北:東門出版社,1992)。
陳信璋,《蓮座山觀音寺研究與修護計劃》(桃園:桃園縣政府,1987)。
陳志豪,《機會之庄-十九、二十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10)。
陳瑛珣,《臺中三山國王廟的跫音》,(臺中:臺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7)。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新竹文獻會通訊(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1983)。
增田福太郎,《臺灣の宗教》(財團法人明治聖德紀念學會:1935)。
符宏仁,《鹿港三山國王廟:彰化縣第三級古蹟導覽叢書》,(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2008)。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眾文圖書,2014年)。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圖書出版,1989)。
梁宇元,《清末北埔客家聚落之構成》(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0)。
菅野秀雄著,《新竹州沿革史》,(臺北市:成文,1985)。
曾慶國,《彰化縣三山國王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曾慶國,《彰化縣三山國王廟-客家與福佬客的故事》,(臺北:臺灣書房2011)。
曾煥鵬總編,《新竹文獻》(第十四期)(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3)。
曾煥鵬總編,《新竹文獻》(第十五期)(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4)。
黃榮洛,《臺灣客家民俗文集》(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0)。
黃子堯,《台灣客家與三山國王信仰---族群、歷史與民俗文化變遷》(新莊:客家臺灣文化工作室,2005)。
黃運喜,《新竹縣寺廟傳說與現代對話專輯》(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5)。
黃衍明主持,《雲林客家走透透-雲林客家地圖普查》,(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 2008),頁1-113。
楊仁江,《臺南市第二級古蹟資料專輯》,(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93)。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臺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董芳苑,《台灣宗教大觀》(臺北市:前衛,2008)。
董芳苑,《台灣人的神明》(臺北市:前衛,2008)。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
臺灣新民報社編,《台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43年)。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第壹輯˙第一冊)(臺北:行政院文化部,2005)。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第壹輯˙第二冊)(臺北:行政院文化部,2005)。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第壹輯˙第五冊)(臺北:行政院文化部,2005)。
劉寧顏總纂,洪敏麟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地名沿革篇)(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劉還月,《台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臺北縣:常民文化,1999)。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市:聯經出版,1979)。
戴寶村、溫振華,《大臺北都會圈客家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
謝重光,《海峽兩岸的客家人》,(臺北:雄獅,1999)。
簡炯仁,《屏東平原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中心,1997)。
簡炯仁,《屏東平原先人的開發》(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2006)。
鷹取田一郎執筆,《臺灣列紳傳》(桃園市,華夏書坊:2009)。
三、期刊文章
于文正、徐義權,(寧城宮的社區述說:臺東唯一的三山國王廟)《休閒研究》7:1,(2017),頁22-38。
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歷史〉,《臺灣文獻》23:3,(1972),頁1-38。
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以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做的研究),《臺北文獻》直字74號(1985,12月),頁1-27。
方百壽,〈從寺廟籤詩看民間求籤者心理〉,《臺灣源流》5期(1997),頁102-108。
李星謙,〈三山國王廟宇與客家人崇拜緣由之探討〉,《國教輔導》35:6(1996),頁47-53。
李國銘,〈三山國王與甌駱人〉,《屏東文獻》第1期(2000年),頁3-8。
李豐楙,(五營信仰中的中壇元帥:其原始及衍變),《第一屆哪吒學術論文研討集》(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2003)。
李豐楙,〈「中央-四方」空間模型:五營信仰的營衛與境域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期(2010),頁 33-70。
呂仁偉/洪櫻芬〈從社會與文化面看民間信仰-以內埔地區三山國王廟為例〉《屏東文獻》6期(2002),頁2-15。
呂展曄/韋煙灶,〈從原鄉地緣關係來看新竹地區三山國王之空間分佈特性〉,《新竹文獻》53期(2013年),頁93–124。
吳幼萍,〈苗栗縣義民廟與三山國王廟籤詩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頁1-23。
杜立偉,〈臺灣三山國王信仰研究述評〉,《臺灣文獻》, 59:3(2008),頁129-174。
林衡道,〈臺灣民間信仰的神明〉,《臺灣文獻》26:4、27:1,(1976年12月),頁96–103。
林美容,〈族群關係與文化分立〉《民族學研究期刊》69期(1990)。
林美容,〈臺灣民間信仰的分類〉《漢學研究通訊》10:1(1991年3
月),頁13–18,後收入氏編《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增訂版(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頁Ⅶ–XⅦ。
林桂玲,(大溪蓮座山觀音寺之神明嘗----新觀音祀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2009 年 11 月 30 日)。
林桂玲,(清代北台灣客家嘗會:以竹塹六張犁林家「先坤公嘗」為例)《全球客家研究》2 期(2014),頁 219-258。
周建新,〈粵東地區三山國王信仰的起源特徵及其族群意象〉《廣西民族研究》,1期(2006),頁76-82。
邱彥貴,〈粵東三山國王信仰的分布與信仰族群-從三山國王是臺灣客屬的特有信仰論起>,《東方宗教研究》新三期(1993年10月),頁109–146。
邱彥貴,〈粵東三山國王信仰的分佈與信仰的族羣〉,《東方宗教研究》,新三期(1993),頁109-146。
邱彥貴,〈嘉義廣寧宮二百年史(1752–1952)勾勒—一座三山國王廟的社會史面貌初探〉,《臺灣史料研究》第6號(1995年8月),頁69–89。
邱彥貴,〈試掘舊嘉義縣(1723-1887)下平原客蹤〉,《客家文化研究通訊》(1998),創刊號,頁91-97。
邱彥貴,〈宜蘭溪北地區的三山國王信仰-自傳說看歷史性的族群關係論述〉,《宜蘭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266-293。
邱彥貴,〈臺灣三山國王信仰異見〉,《客家文化季刊》第3期(2003年4月),頁4-9。
邱彥貴,〈新街三山國王與五十三庄:管窺北港溪流域中游的一個福佬客信仰組織〉,《臺灣宗教研究》,3:2(2005),頁1-56。
邱彥貴,〈三山國王信仰:一個臺灣研究者當下體認〉,《客家研究輯刊》33期,2008年10月),頁33-55。
邱榮裕,〈論述客家三山國王民間信仰之變遷-以臺灣宜蘭地區為例〉《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08),頁9-13。
金清海,(台灣五營信仰文化探源),《正修教育通識學報》,第十期(2013),頁43-60。
洪麗完,〈清代臺中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之興衰為例〉,收入陳溪珍編《臺灣史研究論文集》(1988),頁133-186。
洪惟仁,〈漳州詔安縣的語言分佈〉,《臺灣語文研究》,6:1(2011),頁1-14。
洪惟仁,〈宜蘭地區的語言分佈與語言地盤的變遷〉,《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3(2010),頁1-42。
洪惟仁、許世融,〈新竹地區的語言分佈與民族遷徙〉,《新竹文獻》63期(2015),頁7-38。
施添福,〈從臺灣歷史地理的研究經驗看客家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號,(1998),頁12–16。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0:4,(1990),頁1-68。
韋煙灶、林雅婷,〈桃園及新竹沿海地區閩、客移民分佈的地理意涵—以新屋及新豐的調查為例〉,《臺灣的語言方言分佈族群遷徙工作坊(97 年度臺北場)會議論文集》,頁91-117。
韋煙灶,〈新竹鳳山溪流域族群祖籍與語言分佈的空間結構之關連性探討〉,《廈門大學人文學報》(2011),頁1-14。
連景初,〈三山國王廟〉,《臺灣風物》23:1(1973年3月),頁38–40。
連景初,〈臺南三山國王廟裡的韓文公祠〉,《臺南文化》第2期(1976年12月),頁64–67。
范明煥,〈臺灣客家三山國王信仰現象初探〉,2010年發表於「三山國王信仰學術研討會」,頁1-13。
國分生,〈三山國王廟〉,《臺灣風物》23:1,(1973年3月),頁41–42。
張佑周,〈試論客家民間信仰的傳承與發展〉,《龍岩學院學報》,26:5(2008年10月,頁89-頁92。
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臺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叢刊》,80期(1993),頁61-113。
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清代粵人遷台--以地緣認同的研究為中心〉,《臺灣史研究論集》,(華藝出版社:1994)。
陳春聲,〈地方神明正統性的創造與認知--三山國王來歷故事分析〉,《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4),頁145-160。
陳春聲,陳文惠,〈社神崇拜與社區地域關係──樟林三山國王的研究〉,《中山大學史學集刊》,2(1994)頁90-105。
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清代粵人遷台--以鄉村與國家的關係為中心〉,《地域 社會與傳統中國》,(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陳春聲,〈正統性、地方化與文化的創制──潮州民間神信仰的象征與歷史意義〉《史學月刊》, 01期(2001),頁123-133。
陳春聲,〈民間信仰與宋元以來韓江中下游地方社會的變遷〉,《東吳歷史學報》14期(2005年12月),頁37–75。
陳麗華,〈「消失」的族群?南臺灣屏東地區廣東福佬人的身分與認同〉,《臺灣 史研究》,20: 1,(2013),頁170-195。
陳志豪,〈清代臺灣的番屯制度與墾莊建構:以竹塹地區的九芎林莊為例〉,《臺灣史研究》, 20:2(2013),頁1-30。
陳志豪,〈隘糧與大租〉,《全球客家研究》4期(2015),頁1-30。
陳佳穗,〈廣澤尊王傳說研究〉,《桃園創新學報》34期(2014),頁237-258。
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73),頁165-190。
許雪姬,〈話說板橋林家─林本源家的歷史〉,2011 年 11 月 23 日國史館「百年風華─臺灣五大家族特展」系列演講(一)演講稿,載於國史研究通訊第二期。
許淑娟,〈由村廟看同莊意識-以台南市安南區為例〉,《環境與世界》,5(2001),頁71-93。
許世融,〈清末到日治初期恆春地方的族群分布(1870-1900)〉,收錄在臺灣師大地理系主辦,「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2臺師大場)」,頁1~52。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 (下) 〉《臺灣文獻》,31:1、32:1(1980、1981),頁154-176、頁136-157。
黃輝陽,〈臺灣三山國王信仰之研究—以屏東縣九如鄉三山國王廟為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5期(2004年1月),頁295–320。
黃運喜,〈新竹縣的三山國王信仰〉,《宗教哲學》(2007,6月)。
黃啟仁,〈恆春客家地區:保力聚落三山國王信仰的研究〉《屏東文獻》,13期(2009,12月),頁3-44。
楊國鑫,〈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初探〉《三臺雜誌》18期(1988年8月),後收入氏著《臺灣客家》(臺北:唐山,1993)。
楊際平,〈也談《龍湖集》真偽—兼評《陳元光〈龍湖集〉校注與研究〉,《福建學刊》,(1992年1月)。
潘朝陽,〈粵東原鄉三山國王崇拜現象-一個文化歷史脈絡的析論〉《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9期(1990),頁68-98。
潘朝陽,〈粵東原鄉三山國王神祇的性質〉《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0期(1993),頁31-56。
劉枝萬,〈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臺灣文獻》11:2(1960年6月),頁37–236。
劉枝萬,〈清代台灣之寺廟〉《臺北文獻》,4期,(1963年),頁101-120。
劉枝萬,〈臺灣の民間信仰〉《創大アジア研究》8期(1987年3月),頁3–32。
劉枝萬作、余萬居譯,〈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 1(1989年3月),頁79–107。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風物》44:1(1994年3月),頁15–29。
賴玉玲,(新埔潘金和家族與地方社會發展),《國史研究通訊》,第二期,頁50-56。
戴文鋒,〈臺南三山國王廟創建年代考論〉,《思與言》,43:2,(2005),頁179-224。
簡炯仁,〈由屏東縣里港「雙慈宮」珍藏的兩塊石碑論里港的開發〉《臺灣風物》,46:1(1996年3月),頁15-38,後收入氏著《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1997),頁128-145。
簡炯仁,〈由九如三山國王廟兩塊失而復得的石碑論屏東縣九如鄉九如聚落的開 發〉《臺灣史料研究》11期(1998年5月),頁113–127。
簡炯仁,〈屏東縣林邊鄉「忠福宮」新建明貺廟記的碑文—兼談清據初期南臺灣移墾社會的族群關係〉《臺灣史料研究》第4號(1994年10月),頁86–97。
藍清水,(三山國王信仰對當代臺灣客家族群的意義─以竹塹地區為例),2010年發表於「三山國王信仰學術研討會」,頁1-19。
羅烈師,〈分項計畫群 A:客家文化研究資料的發掘、應用與典藏、子計畫三:竹苗地區古文書資料整理中程計畫〉,(客家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計畫成果報告書:2013)。
四、地方志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卷六〈祠宇志〉,(臺北市: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三種, 1962年)。
仇德哉,《雲林縣志稿》(卷二),(雲林:雲林縣文獻委員會,1978)。
江寧增總編輯,《峨眉鄉簡史》(新竹縣:新竹縣峨眉鄉公所,2001)。
李廷壁主修,周璽總纂,《臺北市:彰化縣志》,(臺北市: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1962年)。
李丁讚等著,《金山面社區史》(新竹市:新竹市文化中心,1997)。
余文儀主修,王瑛曾總纂,《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1962年)。
余文儀主修,黃佾等編輯,《臺北市: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種,1962年)。
沈茂蔭纂輯,《苗栗縣志》(臺北市: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1962年)。
吳振漢總纂,《大溪鎮誌》(桃園:大溪鎮公所,2004)。
巫仁和,《員林鎮志》,(彰化縣:員林鎮公所,2010)。
倪贊元纂輯,《雲林縣采訪冊》(臺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1962年)。
林于煒、王良行,《竹東鎮志》(地理篇)(新竹縣:竹東鎮公所,2011)。
林百川、林露結纂輯,《樹杞林志》(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清代臺灣方志匯刊,第四十一冊),(2011年10月)。
林柏燕主纂,《新埔鎮誌》(新埔:新埔鎮公所,1997)。
波野重之著,宋建和譯,《新竹廳志》(新竹縣: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15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 : 大通書局,1987)。
柯湖里村史調查寫作班編著,《柯壢傳奇-新竹縣竹東鎮柯湖里的村史》,(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2)。
洪連成,《基隆市志》(卷二),(基隆:基隆市政府,2001)。
施添福總纂,《臺東縣史》漢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2001)。
財團法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編著,《北埔光景》(新竹縣:財團法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1997)。
張勝彥總編纂,《臺中縣志》卷二,(臺中:臺中縣府:2010)。
島袋完義著,宋建和譯,《北埔鄉土誌》(宋建和發行、出版:2007)。
陳文緯主修、屠繼善總纂,《恆春縣志》(臺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1962年)。
陳培桂主修,楊浚纂輯,《淡水廳志》(臺北市: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1962年)。
陳文緯主修、屠繼善總纂,《恆春縣志》(臺北市: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1962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市:大通書局,1987)。
陳運棟總編纂,《重修苗栗縣志》(卷八),(苗栗:苗栗縣政府,2007)。
陳朝龍、鄭鵬雲纂輯,《新竹縣采訪冊》(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清代臺灣方志匯刊,第三十五冊),(2011年10月)。
莊惠興總編,《芎林鄉志》(新竹縣:芎林鄉公所。2004)。
許雪姬,《鹿港鎮志》(宗教篇),(鹿港:鹿港鎮公所,2000)。
許桂霖,《重修高雄市志》卷二:民政志(下),(高雄:高市文獻會,1990)。
新莊市編輯委員會,《新莊市志》,(臺北縣:新莊市公所,1998)。
詔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詔安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游醒民纂修,《臺南:臺南市志》(卷二),(臺南:臺南市政府,1979)。
黃耀能、陳哲三,《南投縣志》卷二,(南投:南投縣文化局,2010)。
黃耀能,《續修高雄市志》,卷八:社會宗教(高雄:高市文獻會,1993)。
黃榮洛,《竹東鎮志》(文化篇)(新竹縣:竹東鎮公所,2011)。
黃運喜,《寶山鄉志》(歷史篇),(新竹縣:新竹縣寶山鄉公所,2006)。
楊鏡汀等撰稿編輯,《新竹縣志續修》(卷三˙住民志˙宗教篇),(新竹縣,新竹縣政府,2008)。
蔡錦堂、陳茂泰,《續修臺北縣志》(卷三),(臺北縣:臺北縣政府:2005)。
駱香林主修,《花蓮縣志稿》卷三(上),(花蓮:花蓮文獻會,1959)。
謝國興總纂,《臺南:續修臺南市志》(卷二),(臺南:臺南市政府,1996)。
戴文鋒,《重修屏東縣志》(民間信仰)(屏東:屏東縣政府,2014)。
顏尚文,《嘉義市志》(卷十),(嘉義:嘉義市政府,2002)。
顏尚文,《嘉義縣志》宗教志,(嘉義:嘉義縣政府,2009)。
鄭鵬雲、曾逢辰纂輯,《新竹縣志初稿》(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清代臺灣方志匯刊,第四十一冊),(2011年10月)。
鄭鵬雲、曾逢辰纂輯,《新竹縣志初稿》(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清代臺灣方志匯刊,第四十一冊),(2011年10月)。
鄭森松,《竹東鎮志》(歷史篇)(新竹縣:竹東鎮公所,2011)。
五、學位論文
王文亮,〈台灣地區舊廟籤詩文化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百年寺廟為主〉,臺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碩士論文,2000年。
王鈺涵,(功德與長生:新埔廟宇祿位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田金昌,〈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呂展曄,〈清領時期芎林橫山地區客家地域形塑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14年。
林政宏,〈蘭陽平原三山國王廟景觀之生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地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
簡瑛欣,〈宜蘭廟群KHIAM祭祀圈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永恩,〈苗栗三山國王信仰及其地方社會意涵〉,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邱坤玉,〈屏東縣萬巒鄉佳佐地區漢人開墾之研究:以陳超家族為例〉,高雄:高師大客家文化所碩論,2009年。
施縈潔,〈清代彰化永靖、埔心、員林地區閩客族群空間分佈及其特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第四十三屆碩士論文,2014年。
張如月,〈關帝及觀音籤詩比較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碩士研究論文,2002年。
張秀珠,〈呂祖籤詩研究—以木柵指南宮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許炳坤,〈台灣民間哪吒太子信仰研究--「以新竹市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研究論文,2004年。
許美玲,(終戰前北臺灣轉運河港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之三坑仔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陳俞君,〈臺灣的三山國王信仰與傳說探討〉,(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郭功臣,(新竹內山地區民間信仰的空間差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郭文玉,(新竹縣大隘三鄉民間傳統宗教信仰之研究-以北埔慈天宮為例),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楊秋賢,(水利開發與地區發展互動之研究:以頭前溪北岸九芎林為例(1775-1945)),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劉燕玉,〈臺灣三山國王廟匾聯研究—以新竹縣及宜蘭冬山鄉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康國,〈拓墾家族與社會領導階層(1761-1895):以新竹劉朝珍家族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劉錫弘,〈宜蘭彰化三山國王信仰之比較研究〉,臺南:國立台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羅淑仁,(宗教生活與社群結構-以寶山鄉下寶山三村的聚落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羅瑞枝,〈東勢地區三山國王信仰之淵源與流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六、廟方資料
不著撰人,《新竹縣芎林鄉秀湖村惠和宮廟誌》。
李豐楙、張美櫻編,《芎林廣福宮癸酉年慶成福醮專輯》(芎林廣福宮慶成福醮委員會恭印:1994)。
范振鑫總編,《竹東惠昌宮沿革誌》,(竹東惠昌宮第四屆董監事會恭印:2007)。
莊惠興、邱秀珠,《廣福宮簡介》(芎林香廣福宮管理委員會編印:2015)。
曾林坤,《新城新豐宮沿革誌》,(新城新豐宮沿革誌編輯委員會:1987)。
楊鏡汀,《福昌宮廟記》(福昌宮管理委員會:2012)。
七、數位資料:
「新竹廳竹北一堡九芎林庄」(1901年01月01日),〈新竹廳竹北一堡九芎林庄土地申告書〉,《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1524001
「新竹廳竹北一堡山豬湖庄」(1901年01月01日),〈新竹廳竹北一堡山豬湖庄土地申告書〉,《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1538001
「新竹廳竹北二堡咸菜硼街」(1901年01月01日),〈新竹廳竹北二堡咸菜硼街土地申告書〉,《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1820001。
「新竹廳竹北二堡咸菜硼街」(1901年01月01日),〈新竹廳竹北二堡咸菜硼街土地申告書〉,《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1821001。
地籍圖資網路便民服務系統
網址:https://easymap.land.moi.gov.tw/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網址:http://dict.mini.moe.edu.tw/cgi-bin/gdic/gsweb.cgi?o=ddirectory
臺灣省諮議會開會紀錄(1961年7月1日)。
行政院主計總處,民國85年、90年、95年、100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 第18卷:新竹縣)。
八、其他:
地政事務所調閱之日治時期地籍謄本及地籍異動索引
九、口述訪談
指導教授 吳學明 審核日期 2019-7-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