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 |
This paper takes A.D. 1915 to A.D. 1925 as the background of space-time. As a result of the rise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A.D. 1919, which brought about changes and influences in Chinese society.including politics, science, new education, and free love. And so on became a hot topic in the press. The author takes 「free love」 as the core of the discussion, and hopes that by observing and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ve at that time,hopes to find the transformation trajectory of its dialogue with the old and new cultur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free love into China, this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new youth” in 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romance novel way, along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social gains freedom, break the old traditional new thinking, then focus on women′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discussion of love, and east of the western free love, the founder of Ellen Karolina Sofia Key, Kuriyagawa Hakuson village as the center of gravity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Moreover, In the discussion the voices of opposition and doubt that are hidden in the tide of free love. People against for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related the theme of love has been reinterpreted, imprinted on the imprint of the times, and reflects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time. for example, Henrik Johan Ibsen “A Doll′s House”, Hu Shih“A Great Event in One′s Life”, and Lu Xun“Regret for the Past”. Finally, To discuss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objections, women′s voices are also easily to ignore. Because the editors of women′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re mostly men, which leads to widespread misogyny. And women in the women′s press gradually coalesged into a new force, take it a step further and began to try to criticize and have their own voice.
This paper hopes to return to the scene and the cultural context by the press, to present a different from May Fourth Movement to reduce the prevailing view of free lov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ose ignored female voices, re-examine the opposition and questioning of public opinion, and attempt to reconstruct the plural memory and history.
Keywords:free,in love, Shanghai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omen′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May Fourth Movement, misogyny |
參考文獻 |
(一) 近現代報刊
《女子世界》,上海:中華圖書館,1914-1915。
《中華婦女界》,上海:中華書局,1915-1916。
《申報》,上海:申報館,1872-1949。
《家庭雜誌》,上海:世界書局,1922。
《婦女時報》,上海:有正書局,1911-1917。
《婦女評論》,上海:婦女問題討論會,1920。
《婦女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1931。
《新婦女》,上海:新婦女雜誌社,1920-1921。
《解放畫報》,上海:新民圖書館,1920-1921。
《瀛寰瑣記》,上海:申報館,1872-1877
(二)近人編輯、論著
小仲馬著,林紓譯:《茶花女遺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
呂文翠:《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一八四九-一九0八》,台北:麥田出版,2009年。
呂文翠:《易代文心:晚清民初的海上文化賡續與新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呂芳上:《民國史論上》,臺北:台北商務出版社,2013年。
周海嬰:《魯迅與我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
周敘琪:《1910-1920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出版,1996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易竹賢:《胡適傳》,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姚霏:〈五四時期的《新婦女》雜誌研究〉,收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0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12年,頁44-46。
夏曉虹:《晚清女子國民常識的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期刊源流特點探究》,台北:華藝學術出版,2012年。
郝慶軍《民國初年的文學思潮與文學運動》,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年。
許慧琦:〈1920年代的戀愛與新性道德論述-從章錫琛參與的三次論戰談起〉,收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十六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08年,頁29-92。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出版,2003年。
張新民:《期刊類型與中國現代文學生產(1917-193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黃錦珠:《清末民初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14年。
楊雅琄:《擁擠的灰色愛情世界:「五四女作家」小說之愛情書寫研究(1918-1936)》,臺北:要有光出版社,2014年。
葉韋君:〈個人經驗與公共領域:《婦女雜誌》通信欄研究(1915-1931)〉,收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9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17年,頁52-103。
魯迅:《徬徨》,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薛綏之、張俊才:《林紓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
嚴復著,王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第2冊,1986 年。
(三)翻譯著作
[日]工藤貴正:《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臺北:秀威經典出版社,2016年。
[美]大衛·吉爾莫爾(David D Gilmore)著:何雯琪譯:《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臺北:書林,2005年。
[美]李海燕(Haiyan Lee),修佳明譯:《心靈革命:現代中國愛情的譜系(1900-1950)》(Revolution of the Heart: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1900-195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美]凱特・曼恩(Kate Manne);巫靜文譯:《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臺北:麥田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9年。
[瑞典]愛倫凱著,林苑文譯:《婦女運動》,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美]韓南(Patrick Hanan),徐俠譯:《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Novel),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四)期刊論文
印永清:〈清末民初上海婦女報刊〉,《圖書館雜志》,第5期,2000年,頁50-53。
胡莎:〈論五四至新時期初期小說的愛情婚姻啟蒙階段性表徵及嬗變過程〉,《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11年。頁35-37
耿煥玲:〈中國近代婦女報刊發展與婦女解放思想研究〉,《法制與社會》,第5期,2017年,頁239-240。
郝嵐:〈被道德僭越的愛情——林譯言情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和《迦茵小傳》的接受〉,《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3年,頁64-69。
常彬:〈五四及1920年代女性文學綜論〉,《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8年,頁12-22。
張鵬燕〈愛倫凱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河北學刊》,2012年,第32卷第5期。頁101-104。
張鵬燕〈愛倫凱與中國1920年代女性解放思潮〉,《河北學刊》,第33卷第6期,2013年。頁100-103。
許慧琦:〈二十世紀之交的「娜拉」:一個跨文化的歷史觀察〉,《政大史粹》,期3,2001年,頁1-52。
華新偉:〈中國經驗與西方經驗的相遇 -林譯《巴黎茶花女遺事》研究〉,《外國文學研究》,第3期,2004年,頁161-165。
梅嘉樂( Mittler, Barbara)“In spite of Gentility:Women and Men in Linglong (Elegance), a 1930s Women’s Magazine.” In Daria Berg and Chloë Starr eds., The Quest for Gentility in China: Negotiations beyond Gender and Clas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馮妮:〈五四現代愛情觀念的確立與啟蒙思想的限度〉,《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2014年。頁186-191
黃德志、沈玲:〈魯迅與廚川白村〉《魯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10期,頁61-65。
黃錦珠:〈「婦言」的跨界與移動-以清末民初婦女報刊為觀察重心〉,《漢學研究》,第36卷,第4期,2018年,頁175-204。
黃錦珠:〈從兒女之私到男女戀愛:五四時期婦女報刊上的戀愛問題〉,《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2期,2017年,頁287-320。
(五)學位論文
尹深:《中國近代婦女報刊與婦女解放思想》,內蒙古:內蒙古新聞學碩士論文,2013年。
李謝莉:《中國近現代婦女報刊研究(1898-1949)》,四川:四川大學新聞學碩士論文,2003年。
劉建鳳:〈五四婦女解放浪潮下的婚戀觀變革研究〉,山東:魯東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06年。
藍承菊:《五四思潮衝擊下的婚姻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3年。
龍瑩瑩:《阿英與中國近現代文學研究》,濟南: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六)其他資料
1.上海年華圖書資料庫
http://memory.library.sh.cn/node/70460
下載時間:2019年10月15號11點5分。
2.中國早期雜誌期刊智慧型線上資料庫」(ECPO)
https://kjc-sv034.kjc.uni-heidelberg.de/ecpo/ecpo-database.php
下載時間::2020年5月15號13點10分。
3.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
http://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index.php
下載時間::2020年6月5號9點50分。
4.近代婦女期刊資料庫
http://mhdb.mh.sinica.edu.tw/magazine/
下載時間::2019年11月20號9點40分。
5.晚清期刊全文資料庫
https://www-cnbksy-com.ezproxy.lib.ncu.edu.tw/
下載時間::2020年3月15號13點35分。
6.婦女報刊作者研究平台
http://mhdb.mh.sinica.edu.tw/ACWP/
下載時間::2020年4月5號10點25分。
7.海德堡大學晚清和民國時期中國女性雜誌資料庫https://kjc-sv034.kjc.uni-heidelberg.de/frauenzeitschriften/public/browse/people.php
下載時間::2020年6月15號14點40分。
8.葉韋君:〈新女性需要舊道德:民國《婦女雜誌》的厭女論述〉,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new-woman-need-old-moral/
下載時間::2020年2月25號14點5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