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12501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1 、訪客IP:3.147.59.217
姓名 林建翰(Chien-Han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中蘇東北交涉之研究
相關論文
★ 俞正燮婦女思想之研究★ 石達開與太平天國之研究(1831-1863)
★ 《民報》歷史觀之研究★ 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研究
★ 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 明末樞輔孫承宗之研究
★ 《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 葉公超與中華民國外交(1949-1961)
★ 國共內戰之書寫—以《巨流河》等五本文藝作品為例★ 石門水庫教會之研究
★ 兩岸基督教詩歌創作之探討—以天韻合唱團及呂小敏為例★ 雍正能臣李衛之研究
★ 清世祖理漢政策(1651-1661)★ 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
★ 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 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二戰結束前,國民政府與蘇聯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是寄望中蘇友好,並得到蘇聯政府對國民政府在道義上、物資上與軍需品的援助。然而事態的發展卻大相逕庭。蘇聯政府非但未詳告國民政府關於蘇軍撤出東北的時程,還暗助中共,致使共軍進佔東北重要城市,致使中蘇關係在簽約後短短約八個月的時間,便實際決裂。

  本論文即在討論戰後初期中蘇東北的交涉。首先概述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的背景、國民政府的策略及構想,以及簽約後中蘇兩國互不信任的狀況。其次論述中蘇兩國試圖諒解,雙方再次的折衝樽俎。最後探究兩國關係因談判停滯而惡化,蘇聯讓共軍進佔長春,蔣中正亦拒絕訪蘇,兩國關係實際結束。
摘要(英) Right before the end of the World War II,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signed the Sino-Soviet Treaty of Friendship and Alliance with the Soviet government, with the hope that it might receive moral and material support, as well as military supplies from the Soviet government.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hope. The Soviet government not only withdrew the Soviet army from Manchuria without first informing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but also secretly gave its assistance to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any strategic cities in Manchuria therefore fell into the hand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he Sino-Soviet relationship was actually broken just eight months after the signing of the treaty.

This thesis is a study of the Sino-Russian relations in the early stagy of post-WWII period. The first part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Sino-Soviet Friendship Alliance Treaty,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s strategies and ideas in Manchuria, and the state of mutual distrust between the two governments. The following part examines the efforts and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for a peaceful cooperation. The third part explores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Sino-Russian relationship due to the stagnation of negotiations. The failure of their negotiation resulted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occupation of Changchun under the acquiescence of the Soviet government, Chiang Kai-shek’s refusal to the invitation of the Soviet government for a visit, and the ter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關鍵字(中) ★ 中國
★ 俄國
★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 中蘇交涉
★ 東北
關鍵字(英) ★ China
★ Russia
★ Sino-Soviet Friendship and Alliance Treaty
★ Sino-Soviet negotiations
★ Manchuria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時間斷限與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回顧 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分析 10
第一章 惡化期(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至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 13
第一節 簽約背景 13
第二節 共軍入遼 16
第三節 接收困難 20
第四節 小結 34
第二章 重談期(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至民國三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 36
第一節 撤出行營 36
第二節 重啟談判 41
第三節 談判停滯 61
第四節 小結 66
第三章 決裂期(民國三十五年二月二十二日至民國三十五年五月八日) 67
第一節 關係惡化 67
第二節 蘇聯撤軍 74
第三節 蔣中正婉拒訪蘇 86
第四節 小結 94
結論 95
參考書目 101
一、史料、檔案 101
二、日記 102
三、專書 102
四、學位論文 104
五、期刊論文 105
六、專書論文 110
七、網路資料 111
參考文獻 一、史料、檔案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五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六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王正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62冊。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3年。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4卷。北京市 : 人民出版社,年1993-1999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冊。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1年。
沈志華主編,《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係》,第一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5年,,1945年1月到1949年2月。
美國國務院編,《美國與中國之關係:(中譯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一),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第5卷,下冊。臺北市:出版者不詳,1978年。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第6卷,上冊。臺北市:出版者不詳,1978年。
彭真,《彭真文選 : (一九四一-一九九○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彭真傳編寫組編,《彭真年譜:一九〇二-一九九七》,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葉健青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64冊。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3年。
葉健青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65冊。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3年。
蔡盛琦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63冊。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3年。
二、日記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手稿本》,第五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王子壯著,《王子壯日記 : 手稿本》,第十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姚崧齡編著,《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上冊。臺北市:傳記文學,1982年。
唐縱原作,《唐縱失落在大陸的日記》。臺北市:傳記文學,1998年。
傅秉常著,傅錡華、張力校註,《傅秉常日記 : 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
傅秉常著,傅錡華、張力校註,《傅秉常日記 : 民國三十五年(1946)》。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6年。
熊式輝著;洪朝輝編校,《海桑集 : 熊式輝回憶錄1907-1949》。美國紐約:明鏡,2008年。
蔣中正,《蔣中正日記》。臺北:抗戰歷史文獻研究會,2015年。
三、專書
中央日報社編印,《我們的敵國:蘇俄現況的介紹》。臺北:中央日報社,1952年。
中央日報社編印,《我們的敵國》,下集,俄帝侵華史實。臺北:中央日報社,1952年。
日本產經新聞編,《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第1冊。臺北市 : 中央日報社,1974-1978年。
日本產經新聞編,《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第13冊。臺北市 : 中央日報社,1974-1978年。
日本產經新聞編,《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第14冊。臺北市 : 中央日報社,1974-1978年。
沈志華,《無奈的選擇:冷戰與中蘇同盟的命運(1945-195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汪朝光,《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海外修訂本》。香港:香港中和,2011年。
汪朝光,《和與戰的決擇:戰後國民黨的東北決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邵玉銘,《從門戶開放到中美斷交》。臺北市:淡江大學出版部,1983年。
邵玉銘,《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13年。
吳相湘,《俄帝侵略中國史》。臺北:正中出版社,1954年。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1945-1949年)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胡秋原,《俄帝侵華史綱》。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北京市:中國大百科全書,2009年。
梁敬錞,《中美關係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陳立文,《宋子文與戰時外交》。臺北:國史館,1991年。
陳孝威,《為什麼失去大陸》,上冊。臺北縣永和鎮:文海出版社,1982年。
陳孝威,《為什麼失去大陸》,下冊。臺北縣永和鎮:文海出版社,1982年。
張憲文,《中華民國史綱》。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國際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董彥平著,《蘇俄據東北 : (民國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臺北縣永和鎮:文海出版社,1982年。
鄧野,《聯合政府與一黨訓政: 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1年。
蔣中正,《蘇俄在中國 : 中國與俄共三十年經歷紀要》。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7年。
蔣經國,《風雨中的寧靜》。臺北市:國防部,1967年。
蔣經國,《我的父親》。臺北市:中央日報,1986年。
蔣永敬、劉維開,《蔣介石與國共和戰(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蔣永敬,《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
蔣永敬,《國民黨興衰史:增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薛銜天,《中蘇關係史(1945-1949)》。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關中,《中國命運關鍵十年: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1937-1947》。臺北:天下遠見,2010年。
四、學位論文
高純淑,〈戰後中國政府接收東北之經緯〉。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黃家廉,〈1945年中蘇東北問題交涉-國家安全與尊嚴的對抗〉。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鄭炯兒,〈「友好同盟」的悲劇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之中蘇關係(1941~195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五、期刊論文
王平,〈蘇聯出兵東北與國共兩黨爭奪東北的鬥爭〉,《世紀橋》,1999年04期,頁13-15。
王成勉,〈美國在戰後調停國共問題所扮演的角色〉,《近代中國》。臺北:近代中國雜誌社,2000年8月,第138期,頁36-43。
王欽雙,〈戰後初期蘇聯對華政策與中共奪取東北的戰略〉,《黨史研究與教學》,2003年02期,頁37-41。
王榮林,〈戰後初期蘇聯對國共爭奪東北地區的影響〉,《晉東南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01期,頁43-44。
王潮江,〈試論《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對中國政局的影響〉,《世紀橋》,2007年02期,頁88-89。
王恩收,〈斯大林因何轉變了對中共接收東北的態度〉,《黨史縱橫》,2016年04期,頁33-35。
王國君,〈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對東北的「接收」〉,《龍江社會科學》,1994年05期,頁56-59。
王惠宇,〈中蘇東北經濟合作談判中的美國因素〉,《蘭臺世界》,2010年17期,頁50-51。
牛軍,〈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的美蘇國共關係〉,《歷史研究》,2002年第2期,頁84-103。
牛軍,〈論中蘇同盟的起源〉,《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頁179-196。
田保國,〈略論抗戰勝利後蘇聯對東北的戰略意圖〉,《今日東歐中亞》,2000年02期,頁38-45。
安慶仲,〈1945年國共兩黨對東北的爭奪〉,《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S1期,頁97-101。
辛延峰,〈淺析蘇聯出兵東北前後與國共兩黨的關系〉,《西伯利亞研究》,第38卷第2期(2011年4月),頁59-63。
李雲漢,〈蔣經國先生與戰後中俄東北研究〉,《近代中國》,第63期,頁112-127。
李群,〈淺析1945—1946年間《大公報》的反蘇言論〉,《西伯利亞研究》,第36卷第3期(2009年6月),頁71-73。
李躍新、羅平漢,〈論蘇聯出兵東北對東北根據地建立的歷史影響〉,《史學月刊》,1999年03期,頁77-83。
李正軍,〈蘇聯出兵東北與中共對東北的爭奪〉,《黨史縱橫》,2016年09期,頁26-28。
汪振友,〈戰後中蘇關係中的東北問題〉,《西伯利亞研究》,第34卷第4期(2007年8月),頁69-71。
汪朝光,〈關於戰後對蘇外交及東北問題的激烈爭執—中國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再研究之二〉,《民國檔案》,2006年第3期,頁118-125。
汪朝光,〈進退之間的博弈:戰後東北蘇軍撤離研究〉,《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頁91-101。
汪朝光,〈戰後中蘇東北經濟合作交涉研究〉,《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6期,頁58-88。
汪朝光,〈戰後國民黨對共政策的重要轉折—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再研究〉,《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頁72-87。
沈志華,〈中國內戰與蘇聯對華政策的轉軌(1945-1949)〉,《歷史教學問題》,2017年第1期,頁3-23。
沈志華,〈斯大林的「聯合政府」政策及其結局(1944-1947)〉,《俄羅斯研究》,2007年第5期,頁71-85。
沈志華,〈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目標和結果〉,《歷史研究》,1994年第5期,頁88-103。
沈志華,〈史達林與中國內戰的起源(1945-1946)〉,《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10期,頁115-131。
宋曉芹,〈抗戰勝利後中共對蘇聯對華政策的反應〉,《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16卷第4期(2004年4月),頁103-105。
邵玉銘,〈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美國、蘇聯與國共四角關係之研究〉,《美國研究》,1980年,第十卷,頁3-53。
周錦濤,〈戰後政權接收視域下國民政府與蘇聯的關係〉,《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頁71-81。
周秀明,〈蘇聯對華政策與中共革命戰略的形成(1945—1946)〉,《福建黨史月刊》,2010年14期,頁50-52。
周重禮,〈蘇聯出兵東北前後〉,《黨史縱覽》,2005年01期,頁9-12。
青山,〈蘇聯出兵之后中共對東北的爭奪〉,《黨史博覽》,2006年08期,頁35-43。
易新濤,〈國家利益與抗戰勝利前后蘇聯的「扶蔣非共」政策〉,《黨史研究與教學》,2002年第4期,頁57-65。
范敏華,〈關於蘇聯出兵東北的幾個問題〉,《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1999年8月),頁38-43。
姜虹,〈戰後蘇聯對中國東北的政策及其對中國革命的影響〉,《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4年5月),頁44-46。
紀亞光,〈1945年中國共產黨「向北發展,向南防御」戰略方針確立的契機〉,《歷史教學》,2009年第24期,頁43-47。
高莉,〈試論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對東北的爭奪〉,《軍事歷史》,2013年第4期,頁73-74。
栗國成,〈戰後初期的國共關係(1945年8-12月)〉,《國家發展研究》,第一卷第一期,2001年12月,頁191-242。
栗國成,〈張嘉璈與戰後初期中蘇關於「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之談判(1945/10~1946/4)〉,《政治科學論叢》,第19期,2003年12月,頁139-180。
馬仲廉,〈蘇聯出兵東北的中方代價──宋子文、蔣經國赴蘇談判內幕〉,《炎黃春秋》,1998年12期,頁16-24。
孫堂厚,〈戰後國共東北之爭及其對兩黨關系的影響〉,《國民黨軍》,1996年01期,頁115-119。
孫其明,〈試評一九四五年的中蘇談判和中蘇條約〉,《安徽大學學報》,1988年03期,頁64-70。
孫少萍、李曄,〈試析抗戰勝利後中共能爭得東北先機的原因〉,《學術交流》,2000年03期,頁125-127。
徐焰,〈戰後美蘇對華政策和中國共產黨進軍東北方針的變化〉,《歷史教學》,1988年12期,頁21-24。
袁大偉,〈斯大林與蔣經國的兩次秘密會晤〉,《文史月刊》,2008年01期,頁38-40。
柴璐,〈抗戰勝利後蘇聯延緩撤兵問題國民政府方面的原因分析〉,《學理論》,2011年12期,頁156-157。
陳任遠,〈離合之間:戰後國共美蘇在東北的多邊關係〉,《求索》,2009年10期,頁199-201。
陳志杰,〈淺論解放戰爭時期蘇聯對華政策失誤的的原因〉,《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頁29-31。
梁敬錞,〈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之簽訂與其影響〉,《傳記文學》,第24卷第4期(1974年4月),頁4-13。
張亞斌,〈蘇聯在東北移交問題上的兩面政策及其影響〉,《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2A期(2001年),頁51-54。
張小強,〈論二戰結束后中國內戰爆發的美蘇因素〉,《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97-102。
張盛發,〈從消極冷漠到積極支持——論1945-1949年斯大林對中國革命的立場和態度〉,《世界歷史》,1999年06期,頁19-31。
張桂華,〈國民政府「外交接收」東北與戰後美蘇關系〉,《民國檔案》,1998年02期,頁102-107。
郭鈺,〈二戰後蘇聯對我國東北的雙重政策及其影響〉,《福建黨史月刊》,2011年12期,頁34-37。
喬憲金,〈蘇聯出兵東北及對東北解放戰爭的貢獻〉,《龍江黨史》,1995年Z1期,頁17-19。
焦婭敏、溫美平,〈蔣經國與斯大林秘密會談實錄〉,《文史春秋》,2000年第3期,頁70-73。
路文娟,〈1945年8月-1946年4月蘇聯對中國東北政策的研究〉,《遼寧科技大學學報》,第28卷第5期(2005年),頁381-387。
路文娟,〈蘇聯因素對中共奪取東北戰略方針演變的影響〉,《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期(2007年),頁103-107。
楊奎松,〈美蘇冷戰的起源及對中國革命的影響〉,《歷史研究》,1999年第5期,頁5-22。
楊昌,〈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內幕揭秘〉,《世紀橋》,2005年09期,頁64-67。
楊學峰,〈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背景及意義〉,《學習月刊》,2005年07期,頁52。
劉德喜,〈戰後初期蘇聯與國共兩黨的關係〉,《安徽省委黨校學報》,1991年第1期,頁81-87。
劉超,〈試論《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簽訂及影響〉,《宿州師專學報》,第16卷第2期(2001年6月),頁14-19。
趙成蓉,〈戰后蘇聯從中國東北延期撤軍的美國因素〉,《滄桑》,2013年03期,頁76-78。
趙紅、楊海羅,〈從「親蔣疏共」到「棄蔣聯共」——解放戰爭時期蘇聯對華政策的演變及其根源〉,《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2期(2008年6月),頁43-46。
蔡朝暉、張云健,〈蘇聯與中國內戰的爆發〉,《黨史研究與教學》,2006年03期,頁35-40。
鄭成,〈國共內戰時期東北地方層面上的中蘇關系——以旅大地區蘇軍《實話報》為例〉,《冷戰國際史研究》,2008年03期,頁150-181。
鄧野,〈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年間國共力量的「平衡」與政爭〉,《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03期,頁167-188。
閻玉田,〈再論《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駁卜道明「迫不得已,利大于弊」觀點之依據〉,《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9年08期,頁74-81。
薛銜天,〈戰後東北問題與中蘇關係走向〉,《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頁53-76。
顏聖舉,〈試論《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的過程及其影響〉,《西伯利亞研究》,第34卷第2期(2007年4月),頁78-80。
魏新生,〈評1945年「中蘇條約」〉,《史學月刊》,1989年02期,頁97-102。
饒品良〈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籌畫接收東北的部署〉,《廣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8期,頁99-103。
饒品良,〈1945年末蔣經國訪蘇折射的戰後中蘇關係〉,《新疆社科論壇》,2019年第2期,頁104-108。
饒品良,〈中蘇在對日「戰利品」問題上的交涉〉,《黨史研究與教學》,2013年第2期,頁81-87。
饒品良,〈戰後中蘇東北問題交涉與國統區的民眾反蘇運動〉,《俄羅斯研究》,2006年01期,頁65-69。
饒品良,〈蘇軍駐中國東北研究述略〉,《黨的文獻》,2005年第6期,頁54-56。
六、專書論文
王成勉,〈馬歇爾使華調處──第一階段之研究〉,《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一屆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2年,頁761-790。
邵玉銘,〈決定命運的一年:一九四六年中國內戰與國際政治〉,《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臺北: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編輯委員會,1981年,頁304-331。
高淑純,〈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東北的佈署〉,《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6年,頁639-661。
陳立文,〈再論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論文集─抗戰建國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3月,頁474-488。
許湘濤,〈戰後初期之中蘇關係(1945年8月至1946年8月)〉,載於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第十輯,頁367-428。
七、網路資料
中正文教基金會,
http://www.ccfd.org.tw/ccef001/web/
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
https://ahonline.drnh.gov.tw/index.php?act=Archive
指導教授 王成勉 審核日期 2020-8-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