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9155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4 、訪客IP:18.118.137.243
姓名 楊奇達(Chi-Ta Y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晚清韓善徵《陽痿論》的身體觀及其醫理用藥思想之研究
相關論文
★ 歷史人物桌上遊戲設計── 以楊德昌導演(1947-2007)及其電影為設計理念的實作★ 在臺美軍的臺灣印象之研究(1950s-1970s)
★ 國共兩黨視野下的一江山島戰役研究★ 被遺忘的情報機構:抗戰時期的軍令部(1938-1945)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陽痿論》是現今所發現第一部以男性性功能障礙為主題的中醫書籍,由清代韓善徵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完成此書。韓氏因科舉失利後,以「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念,時逢家鄉發生瘧疾,庸醫誤人死傷甚多,故自學吳門醫派,服膺葉天士、徐大椿。後為精進醫術,拜入孟河醫派,與費繩甫學醫。期間感悟民間濫補腎陽風氣依舊,傷人不淺,故著書《陽痿論》。
陽痿是知名度最高的隱疾,歷代的醫書對於陽痿疾病往往只有寥寥數行文字,論理不詳,甚至只有提供藥方而無藥性及藥理描述。過去醫者往往採用補陽方式做治療,韓善徵一反前人的論理,掃除對陽痿等同於陽虛的錯誤,他承繼朱震亨的思想,提出「真陽傷者固有,而真陰傷者實多」的見解。現今社會壯陽補腎之風依舊不減,實為世人對此病因有所誤解。本文藉由《陽痿論》手稿原文,參酌古代醫書及中醫典籍資料庫,研究書中的身體觀、醫理思想及用藥思路,該書傑出之處為後世中醫師帶來許多珍貴的參考價值。
摘要(英) Treatise on impotence, written by Han Shan Zheng in the 23rd year of Guang Xu (1897) in the Qing Dynasty, is the first Chinese medicine book with the erectile dysfunction as the theme discovered today. Mr. Han believed that “if cannot be a good minister, be a good doctor.” after his failur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When the malaria occurred in his hometown, the quack doctors mistakenly caused many deaths and injuries. Therefore, he self-studied the theories of Wumen medical school, and admired Yeh Tian Shi and Xu Da Zhuang. In order to improve his medical skills, he studied medicine with Menghe medical school and Fei Sheng Fu. During this period, he realized that the hobby of invigorating kidney and tonifying yang is still the same in the folk, and hurts a lot of people, so he wrote Treatise on impotence.
Impotence is the most well-known unmentionable disease. In the medical books of the past dynasties, there are often only a few lines of text to describe the disease of
impotence, and the rationale is unclear, and even only provides prescriptions without drug properties and pharmacological descriptions. In the past, tonifying yang methods were often used for treatment. Han Shan Zheng contradicted the previous reasoning, eliminated the mistake that impotence was caused by yang deficiency, and inherited the thoughts of Zhu Zhen Heng to put forward the opinion that “sapping one’s true yang is inherent, but sapping one’s true yin is really a lot.” In today’s society, the popularity of tonifying yang and invigorating kidney is still unabated, which is actually a misunderstanding about the disease cause. Based on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of Treatise on impotence and referring to the database of ancient medical books and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thoughts on body, the medical thoughts and the medication ideas in Treatise on impotence, and Mr. Han’ s outstanding features have brought many precious values to later gener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physicians.
關鍵字(中) ★ 韓善徵
★ 陽痿
★ 《陽痿論》
★ 身體觀
★ 醫理思想
關鍵字(英) ★ Han Shan Zheng
★ impotence
★ Treatise on impotence
★ thoughts on body
★ medical thoughts
論文目次 章節目錄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9
第三節 研究取徑與史料運用 15
第四節 章節介紹 20
第一章 韓善徵生平及學醫動機歷程 21
第一節 前言 21
第二節 生平探索 21
第三節 上海學醫及其背景 28
第四節 著作動機 – 性焦慮、懼虛及濫補的時代 40
第五節 本章小結 52
第二章 從《陽痿論》看身體觀的嬗變 53
第一節 前言 53
第二節 腎陰腎陽與天癸 54
第三節 命門與相火 69
第四節 臟腑系統 84
第五節 本章小結 102
第三章 陽痿辨證思路與韓氏之醫理思想 105
第一節 前言 105
第二節 歷代陽痿辨證思路 105
第三節 韓善徵與明清學者思想差異 116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51
第四章 韓善徵遣方用藥思想 155
第一節 前言 155
第二節 內因門方 155
第三節 外因門方 177
第四節 不內外因門方 180
第五節 本章小結 182
結論 185
參考文獻 192
韓善徵年表 214

參考文獻 一、 史料及醫典書籍
(一) 史料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清嘉慶阮刻十三經注疏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宋〕王應麟,〔清〕丁傑後定,〔清〕張惠言訂正,〔清〕臧庸輯,《周易鄭注》(清嘉慶二十四年蕭山陳氏刻湖海樓叢書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臺北 : 偉文,1976。
〔明〕吳珫,《三才廣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新北 : 三誠堂出版社,1999。
〔清〕佚名,《笑林廣記》。臺北:金楓出版社,1991。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 : 中華書局,1984。
〔清〕韓善徵著,黑龍、李保文點校,《蒙古紀事本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姜亞沙編輯,《清末官報匯集》。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國民政府印鑄局編,《政府公報》。北京:文海出版社重印,1977。
孫國鈞纂,胡為和修,《江蘇省丹陽縣續志(全)》。臺北:成文書局,1974。
郭彧譯註,《周易》。北京:中華書局,2012。
(二) 醫典書籍
〔晉〕皇甫謐,《鍼灸甲乙經》,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台灣商務書局,1981,第十一集。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臺北:商務書局,1937。
〔晉〕葛洪,《葛仙翁肘後備急方》,收錄於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第二十一冊。
〔隋〕巢元方,《諸病原候總論》,收錄於曹炳章原編,《中國醫學大成》。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第二冊。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收錄於曹炳章原編,《中國醫學大成》。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第四十一冊。
〔唐〕王冰,《補註釋文黃帝內經素問》,收錄於曹炳章編,《中國醫學大成續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第一冊。
〔唐〕王燾,《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新氏程氏經餘居刊本(國家圖書館掃描本),明崇禎十三年(1640),。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五・醫家類》(文淵閣本)。臺北 : 臺灣商務,1983。
〔唐〕楊上善奉敕撰注,《黄帝内經太素》,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錢乙,《錢氏小兒藥證直訣》。宋刊大字本配補清昭文張氏雙芙閣影鈔,〔清〕陳世傑仿宋刊本(國家圖書館掃描本)。
〔宋〕王懷隱、陳昭遇等,《太平聖惠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宋〕政和 曹孝忠等編纂,〔元〕大德 焦惠等重校,《聖濟總錄》。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8。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余志安勤有堂刊本(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圖書館藏本),元大德八年,。
〔宋〕許叔微撰,《普濟本事方》。舊抄本(「古籍影像檢索資料庫」,國家圖書館館藏)。
〔宋〕竇材撰,趙宇寧、 江南、郭智曉點校,《扁鶴心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宋〕嚴用和,《濟生方》,收錄於《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五・醫家類》。漢リポ掃描及文字化本。
〔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收錄於《文淵閣欽定四部全書・子部・醫家類》。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璆,《是齋百一選方》。國家圖書館館藏舊抄本(古籍影像檢索資料庫)。
〔金〕李杲著、張年順校注,《脾胃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金〕李杲,《醫學發明》,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金〕李杲,《內外傷辨惑論》,收錄於〔明〕王肯堂,《古今醫統正脈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金〕李杲,《蘭室秘藏》北京:中華書局,1985。
〔金〕張從正,《儒門事親》,收錄於曹炳章編,《中國醫學大成續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
〔金〕張從正,《珍珠囊藥性賦》。清乾隆間(1736-1795)鈔本(國家圖書館掃描本)。
〔金〕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金〕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收錄於曹炳章編,《中國醫學大成續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第十七冊。
〔元〕朱震亨,《格致餘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
〔元〕朱震亨,《丹溪醫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元〕朱震亨,《丹溪先生心法》,收錄於王肯堂輯,《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清光緒刊本影印本)。
〔元〕許國楨,《癸巳新刊御藥院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元〕滑壽、〔明〕徐大椿、〔清〕葉霖注,王玉興主編,《類經三家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
〔元〕羅天益,《衛生寶鑑》。太醫院判韓夷刊本(國家圖書館掃描本),明永樂十五年(1417),。
〔元〕曾世榮,《活幼心書》。河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明〕馬蒔,《黃帝內經素問註證發微》(明萬曆十四年王元敬刻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虞摶編,《醫學正傳》(明嘉靖刻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明〕吳崑,《醫方考》,收錄於郭君權主編,《吳崑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吳崑,《素問吳注》,收錄於郭君權主編,《吳崑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李梴,《醫學入門》。江西: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明〕王九思,《難經集注》。上海:中華書局,1991。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收錄於陸拯主編,《王肯堂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王肯堂,《胤產全書》,收錄於陸拯主編,《王肯堂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王綸撰,(明)薛己評注,《明醫雜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明〕萬密齋,《保命歌括》,收錄於傅沛藩、姚昌綬、王曉萍主編,《萬密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萬密齋,《廣嗣紀要》,收錄於傅沛藩、姚昌綬、王曉萍主編,《萬密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沈子祿原編,〔明〕徐師曾刪訂,李生紹等三人點校,《經絡全書》。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2。
〔明〕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收錄於〔明〕李時珍著、夏魁周校注,《李時珍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新北 :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81。
〔明〕孫一奎,《醫旨緒餘》,收錄於韓學杰、張印生主編,《孫一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孫一奎,《孫文垣醫案》,收錄於曹炳章原編,《中國醫學大成》第三十六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
〔明〕薛己,《內科摘要》,收錄於盛維忠主編,《薛立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薛己,《本草約言》,收錄於盛維忠主編,《薛立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俞橋,《廣嗣要語》,收錄於裘吉生主編,《珍本醫書集成》。上海:世界書局,1936,第十四冊。
〔明〕郝敬,《禮記通解》,卷十,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禮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收錄於任春榮主編,《繆希雍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周子幹,《慎齋遺書》,收錄於曹炳章原編,《中國醫學大成》第二十一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
〔明〕周文采,《醫方選要》,收錄於曹炳章原編,《中國醫學大成續集》第十五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
〔明〕張受孔,《醫便》,收錄於裘吉生主編,《珍本醫書集成》第十四冊。上海:世界書局,1936。
〔明〕張介賓,《類經》,收錄於李志庸主編,《張景岳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張介賓,《類經附翼》,收錄於李志庸主編,《張景岳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收入李志庸主編,《張景岳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張介賓,《質疑錄》,收錄於李志庸主編,《張景岳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趙獻可,《醫貫》。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4。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收錄於包來發主編,《李中梓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李中梓,《內經知要》,收錄於包來發主編,《李中梓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李中梓,《里中醫案》,收錄於包來發主編,《李中梓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李中梓,《本草通玄》,收錄於包來發主編,《李中梓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李中梓,《雷公炮製藥性解》,收錄於包來發主編,《李中梓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蕭京,《軒岐救正論》。臺北:啟業出版社,1985。
〔明〕袁班,《證治心傳》,收錄於朱邦賢、王若水主編,《歷代中醫珍本集成》。臺北:萬人出版社,1989。
〔清〕吳謙,《御纂醫宗金鑑・編輯婦科心法要訣》。上海:上海五彩書局石印本,清光緒十八年(1892)。
〔清〕兪正燮,《癸巳賸稿》(清道光十三年求日益齋刻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張璐,《張氏醫通》,收錄於張良慶、王興華、劉華東主編,《張璐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張璐,《本經逢原》,收錄於張民慶、王興華、劉華東主編,《張璐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周揚俊,《溫熱暑疫全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 醫家類》。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凌奐,《本草害利》。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82。
〔清〕喻嘉言,《醫門法律》,收錄於陳熠主編,《喻嘉言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收錄於黃英志主編,《葉天士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葉桂,《景岳全書發揮》,收錄於黃英志主編,《葉天士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葉桂,《未刻本葉天士醫案》,收錄於黃英志主編,《葉天士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葉桂,《種福堂公選醫案》,收錄於黃英志主編,《葉天士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薛雪,《掃葉莊醫案》,收錄於裘吉生主編,《珍本醫書集成》第十三冊。上海:世界書局,1936。
〔清〕薛雪,《醫經原旨》(清乾隆薛氏掃葉山房刻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吳塘,《溫病條辨》,收錄於李劉坤主編,《吳鞠通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吳塘,《吳鞠通醫案》,收錄於李劉坤主編,《吳鞠通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沈璠,《沈氏醫案》,收錄於裘吉生主編,《珍本醫書集成》第十三冊。上海:世界書局,1936。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收錄於劉洋主編,《徐靈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徐大椿,《慎疾芻言》,收錄於劉洋主編,《徐靈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徐大椿,《醫貫砭》,收入劉洋主編,《徐靈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徐大椿著,〔清〕王孟英編,《洄溪醫案》,收錄於劉洋主編,《徐靈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徐大椿,《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收錄於劉洋主編,《徐靈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蕭壎,《女科經綸》(清乾隆四十六年湖郡有鴻齋刻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黃元御,《素靈微蘊》,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黃元御,《素問懸解》,收錄於孫洽熙主校,《黃元御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黃元御,《靈樞懸解》,收錄於孫洽熙主校,《黃元御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黃元御,《四聖心源》,收錄於孫洽熙主校,《黃元御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汪昂,《醫方集解》,收錄於項長生主編,《汪昂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汪昂輯,《本草備要》,收錄於項長生主編,《汪昂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汪昂輯,《素問靈樞類纂約注》,收錄於項長生主編,《汪昂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喻昌,《醫門法律》,收錄於陳熠主編,《喻嘉言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王士雄,《王氏醫案》,收錄於盛增秀主編,《王孟英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王士雄撰,〔清〕張鴻輯,《王氏醫案續編》,收錄於盛增秀主編,《王孟英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王士雄,《歸硯錄》,收錄於盛增秀主編,《王孟英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收錄於盛增秀主編,《王孟英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王馥原,《醫方簡義》,收錄於裘吉生主編,《珍本醫書集成》第九冊。上海:世界書局,1936。
〔清〕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漢籍電子書庫掃描本。
〔清〕俞震纂輯,達美君等校注,《古今醫案按》。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
〔清〕王三尊,《醫權初編》,收錄於裘吉生主編,《珍本醫書集成》第十四冊。上海:上海世界書局,1936。
〔清〕劉一仁等著,《醫學傳心錄》。臺北:文光圖書,2005。
〔清〕林佩琴,《類證治裁》,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張志聰集注,《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收錄於曹炳章原編,《中國醫學大成》第一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
〔清〕張志聰集注,《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收錄於曹炳章原編,《中國醫學大成》第二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
〔清〕黃凱鈞,《友漁齋醫話》,收錄於曹炳章原編,《中國醫學大成》第四十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
〔清〕謝星煥著,謝甘澍整理,《得心集醫案》,收錄於裘吉生主編,《珍本醫書集成》第十二冊。上海:世界書局,1936。
〔清〕魏之琇,《續名醫類案》,收錄於《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五・醫家類》。臺北 : 臺灣商務書局,1983。
〔清〕林佩琴,《類證治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清〕何炫,《何氏虛勞心傳》,收錄於曹炳章原編,《中國醫學大成》第十九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
〔清〕吳金壽纂輯,《三家醫案合刻》,收錄於曹炳章原編,《中國醫學大成》第二十一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
〔清〕齊秉慧,《齊氏醫案》。臺北:大展出版社,2017。
〔清〕陳士鐸,《本草新編》,收錄於柳長華主編,《陳士鐸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陳士鐸,《石室秘錄》,收錄於柳長華主編,《陳士鐸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陳士鐸,《辨證錄》,收錄於柳長華主編,《陳士鐸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陳士鐸,《辨證奇聞》,收錄於柳長華主編,《陳士鐸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陳念祖,《醫學從眾錄》,收錄於林慧光主編,《陳修園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陳念祖,《醫學實在易》,卷一,收錄於林慧光主編,《陳修園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石壽堂,《醫原》,收錄於曹炳章原編,《中國醫學大成》第二十一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
〔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烛》,收錄於田思勝主校,《沈金鰲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
〔清〕程林,《聖濟總錄纂要》,收錄於曹炳章原編,《中國醫學大成》第五十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
〔清〕程國彭,《醫學新悟》(清經綸堂本,清乾隆十五年)。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清〕高士宗,《黃帝素問直解》。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清〕孫采鄰,《竹亭醫案》,收錄於趙善祥點校、金芷君審訂,《中醫古籍珍稀抄本精選》第九冊(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清〕韓善徵,《陽痿論》,收錄於金保方主編,《陽痿論評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9。
〔清〕韓善徵,《瘧疾論》,收錄於曹炳章原編,《中國醫學大成》第十五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
〔清〕費伯雄,《醫醇謄義》,收錄於朱雄華等三人編纂,《孟河四家醫集》。江蘇: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清〕費伯雄,《醫方論》(掃葉山房藏版,清光緖十四年)。香港中文大學掃描本。
〔清〕曹存心,《曹仁伯醫案論》,收錄於朱邦賢、王若水總編審,《歷代中醫珍本集成》第35冊。臺北:萬人出版社,1989。
〔清〕潘楫,《醫燈續焰》(清順治九年陸地舟刊本)。日本国立公文書館掃描本。
〔清〕張魯峰,《馤塘醫話》,收錄於曹炳章原編,《中國醫學大成》第三十九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
〔清〕唐宗海,《血證論》,收錄於王咪咪、李林主編,《唐容川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唐宗海,《中西匯通醫經精義》,收錄於王咪咪、李林主編,《唐容川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程文囿,《程杏軒醫案》。安徽:安徽科學出版社,1986。
陸晉笙,《存粹醫話》,收錄於沈洪瑞、梁秀清,《中國歷代名醫醫話大觀》下冊。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曹東義,《溫疫論譯注》。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04。
〔日〕丹波元胤著,《中國醫籍考(上)》,收錄於陳存仁編校,《皇漢醫學叢書》第三冊。上海:世界書局,1936。
〔日〕丹波康賴撰,高文柱注,《醫心方》。北京 : 華夏出版社,2011。
〔日〕丹波元簡,《靈樞識》,收錄於曹炳章原編,《中國醫學大成》第三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
二、 中文專書
謝觀,《中國醫學源流論》。臺北:進學書局,1970。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
趙金鐸、張鏡人、張震,《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荷〕高羅佩,《中國古代房內考》。臺北:桂冠書局,1991。
宋書功,《中國古代房室養生集要》。臺北:百川書局,1992。
彭懷仁主編,《中醫方劑大辭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陳和亮,《中國古今性醫學大觀》。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
李經緯、鄧鐵濤等主編,《中醫大辭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魯兆麟主校、黃作陣點校,《馬王堆醫書》。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陳元明,《兩宋的「尚醫人士」與「儒醫」¬– 兼論其在金元之流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
裘沛然主編,《中醫歷代名方集成》。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臺北:究竟出版社,2001。
李德新、劉燕池,《中醫基礎理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華潤齡,《吳門醫派》。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
龔篤清,《明代科舉圖鑑》。湖南:岳麓書社,2007。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徐福松主編,《徐福松實用中醫男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
于虹,《臨床中藥學技能實訓》。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
鄧中甲,《方劑學講稿》。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王琦著、吳宏東整理,《王琦男科》。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劉鵬,《中醫學身體觀解讀-腎與命門理論的建構與演變》。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
樊友平、朱佳卿,《中醫男科學史》。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3。
林昭庚等四人編輯,《中醫學史》。臺北: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2014。
蔣竹山,《人參帝國 – 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及醫療》。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
〔徳〕蔣熙德(Volker Scheid) 原著,丁一諤等翻譯,《孟河醫學源流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金保方主編,《陽痿論評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9。
皮國立,《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臺北:臺北商務礎版社,2019。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書局,2020,
陳仁壽、王琦,《孟河醫派》。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陳必誠,《現代中醫導論要略》。臺中:華格納出版有限公司,2020。
任應秋主編,裘沛然、丁光迪副主編,《中醫各家學說》。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劉桂榮、劉毅主編,《中醫各家學說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1。
皮國立,《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22。
三、 中文期刊論文
皮國立,〈民國時期上海中醫的開業與營生技術〉,《科技、醫療與社會》,期30 (2020年),頁120。
皮國立,〈從「補腎」到「荷爾蒙」療法:民國時期新式抗病技術與日常生活〉,《醫療社會史研究》,卷2期1 (2017年),頁42-50。
皮國立,〈濕之為患:明清江南的醫療、環境與日常生活史〉,《學術月刊》,卷49 (2017年),頁131。
蔣竹山,〈非參不治,服必萬全 – 清代的人參藥用與補藥文化初探〉,《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卷8(2007年),頁116。
蔡玉卿等五人,〈男性性功能障礙、性生活態度及就醫行為相關之探討〉,《南臺灣醫學雜誌》,卷4期3 (2008年),頁130。
趙劍鋒等九人,〈陽痿辨證分型古今演變探討〉,《中國現代醫生雜誌》,卷58期29 (2020年),頁189。
賀宏波等四人,〈陽痿中醫診治述評〉,《中國性科學》,卷25期11 (2016年),頁85。
杜正勝,〈另類醫療史研究20年 - 史家與醫家對話的臺灣經驗〉,《中醫藥雜誌》,卷24期S1(2013年),頁4。
徐福松,〈韓善徵《陽痿論》(未刻本)〉,《江蘇中醫雜誌》,期1 (1987年),頁40-41。
陳韻如,〈陰陽與精血 漢唐之間醫書中的房事疾病與性別〉,《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 》期27 (2010年),頁24。
吳靜芳,〈明代男性求子的醫療文化史考察:以種子方為例〉,《成大歷史學報》,第49號 (2015年),頁51-52。
陳昭明,〈中醫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陽痿初探〉,收錄於200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疾病的歷史」研討會論文。
韓忠、賓東華、何清湖,〈試析張景岳男科學術思想〉,《中醫藥導報》,卷23期15 (2017年),頁15-17。
鄭軍狀、崔云,〈葉天士醫案男科雜病證治特色述要〉,《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卷22期11 (2016年),頁1462-1464。
王磊、張治國、李志更,〈陳士鐸男科學術思想淺析〉,《光明中醫》,卷31期21 (2016年),頁3097-3099。
唐燮軍,〈辨志文會與清末寧波的地方教育〉,《社會科學戰線》,期8 (2017年),頁110。
熊月之,〈章太炎早年參加書院課藝活動鉤沉〉,《史林》,期4 (2017年),頁97。
黑龍,〈《蒙古紀事本末》及其價值述評〉,《古籍整理研究學刊》,期6 (2016年),頁7。
彭法、張楠,〈論清代官僚制度中體現的孝觀念〉,《中州學刊》,期5 (2012年),頁151。
楊東,〈北洋政府時期的縣知事群體管窺〉,《華夏文化》,期2(2004年),頁22-23。
祝平一,〈宋、明之際的醫史與「儒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3分 (2006年),頁441。
張學謙,〈從朱震亨到丹溪學派 – 元明儒醫和醫學學派的社會史考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卷86期4 (2015年),頁779。
馮玉榮,〈醫籍、醫名與醫理:明末李中梓的儒醫形象及知識傳承〉,《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卷53期4 (2014年),頁121。
張存悌,〈天下名醫儒佔多〉,《遼寧中醫葯大學學報》,卷8期6 (2006年),頁49。
王敏,〈清代醫生的收入與儒醫義利觀 – 以青浦何氏世醫為例〉,《史林》,2012年,頁79。
徐左北,〈淺述丁甘仁學術傳承〉,《中醫研究》,2008年,頁61。
丁晶、袁靜,〈徐靈胎「主病主方主藥」醫學思想探究〉,《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卷33期5 (2014年),頁7。
陳志偉、李春梅,〈明清艷情小說的價值及研究中應注意的問題〉,《許昌學院學報》,卷35期1 (2016年),頁70。
張艷婉,〈中醫身體觀的理論建構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卷29期4 (2016年),頁724。
劉鵬,〈醫學儒學化與明代醫家身體觀轉型〉,《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卷43期9 (2020年),頁715。
劉勝利,〈中醫身體觀現代闡釋的困境與出路〉,《深圳大學學報》,卷31期5 (2014年),頁17。
章增加,〈腎陰腎陽源流考略〉,《廣西中醫藥雜誌》,卷14期5 (1991年),頁220。
于清茜,〈腎陰與腎陽探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卷4期12(1998年),頁36。
閏志安,〈腎精、腎氣、腎陰、腎陽析〉,《中國醫藥學報》,卷15期3 (2000年),頁15。
郭立崎、趙國仁,〈《難經》命門釋疑〉,《浙江中醫雜誌》,期48卷10 (2013年),頁706。
鄒如政、鄒薇,〈論天癸與中醫生殖〉,《中華中醫藥雜誌》,卷32期11 (2017年),頁4877。
劉俊昌、陳榮洲,〈李中梓學術思想之研究〉,《中醫藥雜誌》,卷16期1 (2005年),頁16。
宋昀 、張恆鴻,〈明代溫補學派醫家對命門理論的闡述與發揮〉,《中醫藥雜誌》,卷32期1 (2021年),頁98。
張磊、劉迎迎、郭偉星,〈腎氣與元氣、原氣、生氣、腎間動氣、真氣關係辨析〉,《遼寧中醫雜誌》,卷42期10 (2015年),頁1879。
張嘉鳳,〈生化之源與立命之門 -- 金元明醫學中的「命門」試探〉,《新史學雜誌》,卷9期3 (1998年),頁6。
李思康,〈淺述傳統中醫學中的內求法〉,《遼寧中醫雜誌》,卷23期10 (1996年),頁446。
張其成,〈李時珍對人體生命的認識〉,《中華醫史雜誌》,卷34期1 (2004年),頁29。
高春妹、蘇穎,〈張景岳之「君相二火」探析〉,《吉林中醫藥雜誌》,卷38期1 (2018年),頁5。
陳芳、江道斌,〈李東垣與朱丹溪相火論之比較〉,《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卷22期3 (2016年),頁306。
朱占盈、張秀華,〈金元四大家與相火學說〉,《河南中醫雜誌》,期2 (1987年),頁17。
江花、王鴻度,〈相火學說爭議考辨〉,《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卷16期6 (2010年),頁460。
徐靜、段學忠、孫英霞,〈「心腎相交」的理論淵源〉,《中醫研究》,卷23期11 (2010年),頁5。
王霜、楊威,〈《黃帝內經》”六氣”內涵考釋〉,《中國醫藥導報》,卷19期4(2022年),頁145。
宋紅莉,〈「亢害承制」理論在胸痺治療中應用〉,《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卷22期3 (2020年),頁13。
陳曦,〈論劉完素對氣化理論的認識與發揮〉,《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卷18期4 (2012年),頁351。
徐靜、張燕、華愫,〈心腎不交證的理論淵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卷29期1 (2010年),頁1。
徐靜、孫英霞、張俊龍,〈心腎交通的理論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期1 (2008年),頁27。
程錦,〈從升降 、表裡 、陰陽探討心腎關係〉,《陝西中醫學院學報》,卷3期6 (2008年),頁17。
譚新華、胡海林、何清湖,〈譚新華教授從肝腎論治勃起功能障礙經驗淺析〉,《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卷41期1 (2021年),頁92。
趙艷慧、張明雪,〈從肝腎論治胸痺述要〉,《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卷18期2(2016年),頁77。
李小茜、何建成,〈肝腎同源理論之溯源〉,《西部中醫藥》,卷32期9(2019年),頁46。
韓行、張林,〈從“陽明系統”論五體痿的病位及病機〉,《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卷41期8 (2021年),頁1236。
粟龍,韋周娜,〈從肺論治陽痿的機理探討〉,《中醫藥導報》,卷24期12 (2018年),頁48。
李柳驥、嚴季瀾,〈陽痿病名源流與定義探討〉,《北京中醫藥》,期8(2011年),頁592。
王明輝、王風雷,〈中國古代性養生性防治的特色和借鑒〉,《中醫藥學刊》,期3 (2006年),頁414。
陳雲芝、朱玉忠,〈陽痿辨治與啟陽娛心法〉,《新中醫雜誌》,卷50期1 (2018年),頁162。
孫孝忠,〈漢代房中術中的精氣學說〉,《光明中醫雜誌》,卷28期8 (2013年),頁1539。
王風雷、王明輝,〈中醫性養生的要領在於調氣〉,《中國性科學雜誌》,卷11期3 (2002年),頁5。
薛建國、樊千、盧宗林,〈從陽痿命名及其病機的歷史沿革探討陽痿腎虛觀的形成〉,《時珍國醫國藥雜誌》,期2 (2011年),頁458。
孫立君,〈從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房中補益》談中醫的養性延命觀〉,《甘肅中醫學院學報》,期15 (1998年),頁16。
薛建國,〈歷代溫腎起痿方研究及發展分析〉,《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卷29期6 (2005年),頁421。
應小雄,〈《御藥院方》成書年代考〉,《江蘇中醫藥雜誌》,期5 (1988年),頁39。
藍海,曾偉權,〈從「痰」論治陽痿的機理淺識〉,《中醫藥學刊》,卷21期5 (2003年),頁798。
秦國政,〈古代中醫辨治陽痿的文獻研究〉,《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期5 (1999年),頁313。
王立,〈中醫論治陽痿縱談〉,《江蘇中醫藥雜誌》,卷27期4 (1996年),頁12。
程華焱等人,〈明清醫家運用蟲類處方治療陽痿的用藥規律探討〉,《中國中醫藥科技》,卷25期5 (2018年),頁770。
劉耕豪等五人,〈脈之根柢探源—由中醫典籍及現代生理切入探討〉,《中醫藥雜誌》(2013年),頁56。
何裕民等,〈從體質調研結果探討因時因地制宜治則〉,《中醫雜誌》,期5 (1986年),頁48。
孫小添、呂愛平,〈清代名家從腎論治醫案疾病譜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卷20期11 (2014年),頁1464。
趙文等六人,〈陽痿中醫辨治溯源〉,《中醫藥臨床雜誌》,卷30期5 (2018年),頁876。
王祖龍,王詩琦,〈心虛生痿論及陽痿從心論治八法〉,《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卷26期2 (2020年),頁161。
韓紫陽、張星,〈陽痿脾胃論治觀〉,《中華男科學雜誌》,卷26期12 (2020年),頁1136。
馬艷妮、陳立亞、郝清智,〈以濕熱論治陽痿〉,《光明中醫》,卷18期109 (2003年),頁21。
席崇程、劉齊、張傑、王彤,〈淺談朱丹溪與張景岳痰飲思想之異同〉,《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卷40期11 (2017年),頁898。
馬定品,〈痰濕與陽痿〉,《湖北中醫雜誌》,卷18期125 (1996年),頁19。
李明、劉琳,〈試論 《醫方集解 》對方劑學的貢獻〉,《世界中醫藥》,卷3期3(2008年),頁171。
王浩、莊威、薛曉鷗,〈中藥複方二至丸考源、沿革及現代藥理研究進展〉,《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卷19期12 (2017年),頁93。
李萌梅、張寶文、苑迅,〈三才封髓丹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概述〉,《吉林中醫藥》,卷37期4 (2017年),頁423。
呂美君等四人,〈歸脾湯的文獻分析研究〉,《時珍國醫國藥》,卷29期1 (2018年),頁243。
楊奕望、吳鴻洲,〈明代江南何氏醫派在上海地區的流傳和影響〉,《中醫文獻雜志》(2012年),頁47。
洪寅,〈陽痿從脾胃論治心得〉,《中醫藥學報》,期4 (1998年),頁21-22。
溫長路,〈惟願男兒振雄風 ¬–《陽痿論評注》述評》,《中醫藥通報》,卷19期3 (2020年),頁29。
杜強等六人,〈東北地區勃起功能障礙患者中醫體質特徵初探〉,《中華中醫藥雜誌》,卷31期12 (2016年),頁5361。
陳文英等四人,〈勃起功能障礙患者體質類型及相關因素調查分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卷19期5 (2013年),頁578。
李海松、李曰慶,〈勃起功能障礙中醫病因病機探析〉,《中國性科學雜誌》,卷14期4 (2005年),頁13。
李然,焦強,王燕平,梁秋會,〈氣候因素對溫補學派學術思想的影響〉,《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卷24期9,頁1233。
特木勒,〈晚清丹陽學者韓善徴及其《蒙古紀事本末》〉,《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期4(2014年),頁169。
翟亞春,〈現代陽痿辨治思路創立與思辨〉,《醫學與哲學》,卷34期12B(2013年),頁82。
特木勒,〈晚清丹陽學者韓善徴及其《蒙古紀事本末》〉,《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期4(2014年),頁169。
徐福松,趙偉、章茂森,〈男科疾病臨證思辨〉,《江蘇中醫藥雜誌》,卷49期10(2017年),頁2。
徐福松、翟勁春、王亞松,〈中醫男科學進展-全國第二屆中醫男科學術大會述要〉,《遼寧中醫雜誌》,卷23期8(1996年),頁381。
張田生,〈觀念史視野下清代醫家的行為與身份認同〉,《中醫藥文化》,卷14期3(2019年),頁18-19。
朱華、范鵬鵬,〈護國戰爭中四川民眾的歷史考察〉,《近現代史與文物研究》,期3(2017年),頁120。
王雨等七人,〈基於《里中醫案》探究李中梓遣方用藥特點〉,《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卷44期6(2020年),頁594。
俞宜年,〈談李中梓的用藥特點〉,《黑龍江中醫藥》,期6(1989年),頁47。
楊春波,〈試論李中梓的學術思想及其主要成就〉,《福建中醫藥》,期4(1963年),頁24。
朱華、范鵬鵬,〈護國戰爭中四川民眾的歷史考察〉,《近現代史與文物研究》,期3(2017年),頁120,123。
李双璧,〈試論一九一七年的川、滇、黔軍閥混戰〉,《貴州文史叢刊》,期2(1984年),頁54。
四、 碩博士論文
蘇玉芬,〈明代春藥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0。
傅美華,〈朱丹溪「陽有餘陰不足」的溯源及傳承〉,臺中: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碩士論文,2014。
吳奇燊 ,〈基於脈象結構開發輔助中醫脈診之行動 APP〉,嘉義: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4。
五、 外文期刊論文
Henry A. Feldman, Irwin Goldstein, Dimitrios G. Hatzichristou, et al, “Impotence and Its medical an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results of the Massachusetts Male Aging Study,” Journal of Uro, Vol. 151(1994), pp. 54-61.
指導教授 皮國立(Kuo-Li Pi) 審核日期 2023-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