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80990/80990 (100%)
造訪人次 : 42716104      線上人數 : 145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12479


    題名: 個人電腦工業垂直分工產業結構之形成:資源限制假說之驗證
    作者: 陳志成;Chih-Cheng Chen
    貢獻者: 產業經濟研究所
    關鍵詞: 電腦工業;垂直分工
    日期: 2005-06-06
    上傳時間: 2009-09-22 15:04:19 (UTC+8)
    出版者: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摘要: 本文的目的在於探討個人電腦工業垂直分工產業結構的形成。產業結構的形成,是產業經濟學研究的一項重大課題,Sherer and Ross(1990, pp. 97-151)便是針對美國不同產業的產業結構影響因素加以分析;其指出,規模經濟、歷史因素(如:運氣)、政府政策(如:專利、反拖拉斯)等,都是影響產業結構形成的重大因素,也造成不同的產業出現不同的結構。因此研究產業結構的形成,除了可以瞭解背後的影響因素外,也可提供政府在相關政策制訂時參考。 垂直分工產業結構的形成,在於產業中的廠商採行垂直分工的生產策略;而廠商之所以能夠採行垂直分工的策略,前提是垂直分工策略是可行的--在於「技術可行」--在技術上有其他廠商可以獨立生產的可能、之後廠商才考慮垂直分工與垂直整合兩種生產策略間的成本效益。 本文承續過去對於個人電腦工業的研究,而將個人電腦垂直分工產業結構視為給定的條件。根據理論,我們知道垂直分工的產業發展結果會有兩種,一種是產生產業規模經濟而進入正向回饋良好均衡,一個是產業規模無法實現而陷於無法發展成功的不良均衡,這是由於垂直分工產業體系具有馬歇爾外部性,會具有多點均衡;根據Arthur(1989, p.116)的說法,必須透過動態的方式,才能夠知道外部性體系下的多點均衡中,哪一個才是最後的均衡,這是因為動態的分析方式由於考慮其所經歷的路徑(path),以及路徑相依(path-dependence)的發展特性,故能夠清楚指出何者為真正的均衡;在這通往均衡的路徑上,許多隨機的歷史事件對於最後均衡出現有所影響,亦可規避互為因果的分析謬誤。故本文採用歷史資料的研究方式,以找出個人電腦工業重直分工形成的因素。 我們的論點有二:傳統的交易成本理論,及我們所提出的生產資源限制假說。交易成本高,則廠商會自行生產,而決定廠商的範圍;生產資源限制,使得廠商僅能已有現的資源來生產其最有利的部分。 透過對美國及台灣的個人電腦品牌公司的歷史發展資料蒐集,我們發現,不論美國或台灣,產業剛開始進入與個人電腦相關的生產或銷售時,都是新設立的廠商,這些廠商的生產資源有限,不論在資金及生產要素上、或互補財的提供等,都無法一手包辦,因此必須靠其他外部廠商的力量來發展,因此採取垂直分工的策略具有其必然性。因此在起始點為垂直分工的情形下,由於產業外部性的正向回饋作用,使得產業停留在垂直分工的產業結構上,任何偏離垂直分工策略的廠商都受到市場力量的反噬,而回歸垂直分工的生產策略。
    顯示於類別:[產業經濟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