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以來,全台強震站,已陸續紀錄許多中大型地震,根據這些強震及弱震資料,對所有強震站做分析,由其能量的分佈,可了解全台強震站,各站的平均能量殘留,進而了解各站在震波傳遞上的場址特性。此能量殘留特性,及表現在各場址的振幅放大效應上。因此,若能對場址振幅放大做修正,及能較準確的獲得各站所測得的ML,由各測站的平均值,進而得出該地震相對ML。除此之外,以上所累積的各強震站資料,若某些測站在特定的傳遞路徑中,完全記載規模三至七的地震,我們將可由其開始紀錄的P波波型觀察起始波相之相似性。Umeda (1990), Ellsworth and Beroja(1995) 及Iio(1995),認為大小地震其起始波型(initiation)並不相同。因此,由地震之起始波型,將有機會制定其地震規模的大小,提高地震預警研究之可能性。但Anderson and Chen(1995)及Mori and Kanamori(1996),在其觀測中發現,地震大小與起始波型無關,因此無法由地震之起始波相,推估其將形成地震之大小。台灣的完整資料庫,將可以在此議題上提出探討,以了解地震預警之可能性。 研究期間:9002 ~ 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