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80990/80990 (100%)
造訪人次 : 43211362      線上人數 : 1260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4228


    題名: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作者: 鄭文僴;Wen Cheng
    貢獻者: 中國文學研究所
    關鍵詞: 說部;史通;史部;劉知幾;小說類型;小說學
    日期: 2000-06-20
    上傳時間: 2009-09-22 09:14:51 (UTC+8)
    出版者: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摘要: 面對小說長期的含混,若欲分明小說之性質與存在,「類型」探討當可另闢蹊徑。本文之小說「類型」分別指涉二者:一為小說的外在身分如何被歸類?一為小說的內在內容如何再細分?綜觀小說之流轉歷程,實際而言即為其本身因內部的增長發展驅使外部的位置遷徙。因此,本文由「次文類的細究探討」與「目錄四部的生成區分」之「說」法著手,不僅可認清小說本體內部的實質類別,亦可看清歷來小說的真實身分。延續此議題發展,史家劉知幾所處之歷史時間,正是整體書寫快速茁壯並發生轉變的時代。因此若由其史?文觀考察,當可分曉四部整體之蛻變動因與流轉歷程,進而從中釐析小說隨之牽動的過程。 推至小說學本身,凡言「小說」者必論及劉知幾之小說類型學,身為古體文言小說分類四大家之首(依照時代順序言),劉知幾劃時代的「分類」可為標舉。由「史」家「說」法考察,劉知幾首將「小說」由子歸史,此分類具階段性標示作用,甚至可擴充其為「史部」「說部」的公開對談,點明小說「敘事」鋪陳之史部特質,輔以「審美」訴求之之集部意味,而非全然「議論」著作之子部源流。而劉知幾《史通》之經典地位,也將因由「史」部跨越至「說」部之論述,而愈形紮實穩固。 經由目錄學傳統四部與史官小說次文類的二大主軸論述,當可分明小說內部乃至外部的蛻變轉化,同時亦得見劉知幾之「說」法,於小說漫漫脈絡中的開創關鍵。本文乃依循歷史進程,分別選取劉知幾前後具代表性之四家,依其各自代表的學術身分,展開理念?實踐的辨證?互證,以進行劉知幾分別與四家交叉之「史」「說」對話。首先登場的史家干寶。干寶的「有意」著史,在劉知幾眼中卻成為「無意」的「史氏流別」,雖為「苟談怪異」的「偏記小說」,但卻是史官放下身段的小說分類,而看出兩位史家小說理念的差異。再者,則為魯迅細緻梳理古代小說的史論著述,而提出生動細膩的「志人」一類「說」法,但卻可見二者之沿襲關係。相對於劉知幾「流俗嘲謔」與「苟談怪異」之志人?志怪小說觀,魯迅則以「人間言動」及「搜奇記逸」對之,兩相參照後,小說內部類型的發展愈趨分明,而魯迅甚至身體力行的「幻設為文」,以小說表現史識,亦可見出二人面對歷史與小說,相互聯繫上實質的迥異。干寶與魯迅的理念,當可為劉知幾「說」法的辯證。 至於實踐的互證,則分別為宋代歐陽修與明代胡應鱗。歐陽修繼承於劉知幾的思想,大凡整體學術脈絡,小至史學著述態度。關於小說的認定,更顯而易見可為史部的歸類。至於胡應麟精益求精的為小說分類?論述,不僅回應了明代小說的豐盛成果,亦可得見胡應麟於劉知幾小說類型的遺緒,前者提出之「志怪」一類,雖於「名稱」上堪為開創,但亦不可忽略後者於前者在「內容」上的啟迪。是故,胡應麟之小說獨立類型觀,若輔以時代考量,即可發現劉知幾於胡應麟的觸「類」啟發。劉知幾首開先例的歸結出唐前小說之二大類型,於此不僅為啟後的關鍵,更可呼應迥異於史學「大」道的小說學「小」觀,史家跨越領域的先知地位不言可喻。至於「史」「說」的同等對待,當小說的內?外部發展逐漸成熟之時,即表現出說部可與史部對話的真正可能:一者可為書寫對象與書寫者於文化氛圍的轉化,進而挖掘出小說次文類的隱性結構;一者可為史家劉知幾之小說學後世影響,儘管位居歷史時間的中古階段,但卻無損其先知地位,甚至帶領其後之小說論者?作者的「牙牙學步」,由此間接反映出小說為後世緩慢接受進而肯定的身分。至此,「史」家劉知幾之種種「說」法,亦得以展現說部與史部的對話。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