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機構典藏-N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提供博碩士論文、考古題、期刊論文、研究計畫等下載:Item 987654321/4290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80990/80990 (100%)
造访人次 : 42679614      在线人数 : 1873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42902


    题名: 台灣及鄰近區域孕震帶構造及地震活動研究整合計畫---台灣造山運動之薄皮衝撞物理模型實驗研究;A Physical Modeling Study on Thin-skinned Collision for Taiwan Orogeny
    作者: 楊榮堃
    贡献者: 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衝撞縫合線;中央山脈斷層;薄皮衝撞模型;物理模型實驗;地球科學類
    日期: 2006-07-01
    上传时间: 2010-12-06 15:36:29 (UTC+8)
    出版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摘要: 薄皮構造運動常被用來解釋板塊衝撞在台灣引起的造山運動,但台灣東部之板塊衝撞縫合線與斷層活動卻未包含在該模型內部。1990 至1995 之GPS 資料顯示,蘭嶼相對於澎湖白沙之地殼運動速率為81.5mm/yr,但有兩處速度不連續現象(30 與10~28),分別存在於觸口斷層與花東縱谷兩側,尚難以薄皮構造運動加以解釋。花東縱谷西側中央山脈斷層之存在,目前尚未獲得證實。Biq(1965, 1971)認為花東縱谷為一ramp valley,其東側即為向西傾斜之中央山脈斷層。Ding 等人(2001) 提出薄皮衝撞模型將板塊縫合線納入其模型中,並以有限元素法進行觸口-東河剖面之地殼變動分析,認為花東縱谷下方為海洋性物質之組成,而縱谷西側應存在一中央山脈斷層,代表著板塊縫合線之所在。本研究擬以薄皮衝撞模型為實驗基礎,使用俄國MIR INTERNATIONL 公司生產之碳氫化合物,根據材料之物理特性,分別模擬大陸性與海洋性組成,以進行二維薄皮衝撞之物理模型實驗研究。研究模型擬包含台灣東部之主要構造線,主要目的在探討花東縱谷兩側之構造特性,提出較能滿足GPS 資料與地表地形變化之構造模式。 研究期間:9408 ~ 9507
    關聯: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显示于类别:[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350检视/开启


    在NCU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