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80990/80990 (100%)
造訪人次 : 42682877 線上人數 : 1465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NCUIR
文學院
哲學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NCUIR
‧
管理
N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
文學院
>
哲學研究所
>
博碩士論文
>
Item 987654321/4454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資料載入中.....
資料載入中.....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4454
題名:
判斷底邏輯形式與範疇-康德「範疇之形上推證」研究
;
Logical Forms of Judgment and Categories: A Study on Kant's Metaphysical Deduction of Categories
作者:
黃漢忠
;
Hon-Chung Huang
貢獻者:
哲學研究所
關鍵詞:
判斷底邏輯形式
;
範疇
;
分解的統一
;
綜和的統一
;
超越邏輯
;
形上推證
;
同一說
;
預設說
;
metaphysical deduction
;
transcendental logic
;
synthetic unity
;
analytic unity
;
category
;
logical form of judgment
;
identical thesis
;
presupposition thesis
日期:
2000-07-21
上傳時間:
2009-09-22 09:19:55 (UTC+8)
出版者: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摘要:
在《純粹理性批判》「超越的分解」(Transcendental Analytic) 第一書的第一章「知性底一切純粹概念底發見之線索」中 (A68-83=B92-116),康德試圖藉著各種基本的判斷底邏輯形式(logical forms of judgment)為線索,以發現範疇(categories)。康德指出,判斷底邏輯形式之所以可充當「線索」(clue),是由於判斷底邏輯形式與範疇是「同一知性」的「同樣的諸運用」。這一部工作,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中被稱之為「形而上的推證」(metaphysical deduction)。但是,歷年來許多康德學者皆認為康德所提出的理由並不充分,於是,他們或是希望透過對範疇之「形上推證」之進一步解釋,以強化其論證效力;或是對康德所提出的理由加以反駁,並試圖為「線索」另覓其他的立論根據。前者以巴通 (H. J. Paton) 所主張的「同一說」為代表,而後者則以甘.士密斯 (Norman Kemp Smith) 所主張的「預設說」為代表。「同一說」認為,判斷底邏輯形式與範疇之所以是「同一知性」的「同樣的諸運用」,是由於判斷底邏輯形式即等同於範疇,因此判斷底邏輯形式自能充當發現範疇之線索。「預設說」則反駁判斷底邏輯形式與範疇是「同一知性」的「同樣的諸運用」之說法,並指出康德之所以認為判斷底邏輯形式可以充當發現範疇之線索,是由於判斷或判斷底邏輯形式預設了範疇。但是,這兩種說法所造成的結果,不但沒有加強了「形上推證」之說服力,反而造成了他們對判斷底邏輯形式與範疇這兩種知性功能之嚴重誤解。 本論文之目的,即透過對判斷底邏輯形式與範疇這兩種知性功能之進一步了解,一方面釐清「同一說」與「預設說」之誤解所在,並試圖為「形上推證」重新定位。判斷底邏輯形式所表現的是一種「分解的統一」(analytical unity) 之功能,而範疇所表現的則是一種「綜和的統一」(synthetic unity)之功能。兩者之功能雖然有所不同,但由於它們皆同源於知性,因此康德認為,它們之表現應具有相似性,而這一點即是康德認為判斷底邏輯形式可以充當發現範疇之線索之理由所在,如果以「線索」之身份觀之,則如此之理由自是充分。但是,既然判斷底邏輯形式只是「思想一般之形式」,與作為「對象一般底諸概念」之範疇有所不同,則以判斷底邏輯形式發現範疇,實無法證明範疇之客觀妥實性,因此,必須涉及存在,始能說明範疇在存有界中之客觀意義。由於範疇必須透過由超越的想像按照時間之各種普遍面相所形構的規模 (schema),始能應用於經驗,因此,透過對時間之各種普遍面相之了解,實有助於證明範疇之客觀妥實性及在數目上之窮盡性。但是,這並不能取代「形上推證」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的地位,因為只有通過「形上推證」,始能使人了解到範疇與判斷底邏輯形式之間的關聯性,以及範疇在知性中有其根源。
顯示於類別:
[哲學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