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80990/80990 (100%)
造訪人次 : 42684218 線上人數 : 1528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NCUIR
文學院
哲學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NCUIR
‧
管理
N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
文學院
>
哲學研究所
>
博碩士論文
>
Item 987654321/4467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資料載入中.....
資料載入中.....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4467
題名:
百姓日用與聖人之道-羅近溪哲學思想
作者:
藍蕙瑜
;
Hui-Yu Lan
貢獻者:
哲學研究所
關鍵詞:
聖人之道
;
百姓日用
;
人倫日用
;
歸本於仁
;
聖諭
;
化境
;
後覺
;
後知
;
先覺
;
先知
;
光景
;
鬼窟
;
仁體
;
安身
;
樂
;
慈
;
悌
;
孝
日期:
2000-07-06
上傳時間:
2009-09-22 09:20:11 (UTC+8)
出版者: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摘要:
本文藉由外緣、內因的探討,使我們得以瞭解晚明思想的活潑性與豐富性,並進一步說明進溪學之所以成於此時而不成於彼時,及其發明與可貴之處,此種種立言可以為當今社會人倫的關係,有一警策與喚醒的作用。蓋人們往往忽略「最容易的事也是最困難的事」,所謂「百姓日用是道」其道理再平常不過了,但真正有所體會而瞭解落實者,也沒有幾人;故此雖最為老生常談之語,但若忽略不再重視,則中國哲學之精髓必隨之蕩然無存矣!是故本文的目的在於重申近溪學之特色,並欲從「人倫日用」(孝、悌、慈)這個看似簡易平常,其實亦為吾人最易忽視或不易為之的地方來說明儒學的特性。然而,這個特色與傳統,在泰州學派中隨處可見,而近溪之學更是此一特性(極高明而道中庸)之代表。 其次,說明近溪學之所以被後人視為「情識而肆」之蔽(如劉宗周),乃因「人病」而非「法病」,是人在使用此「法」之過程中,因個人之疏而產生不正之病,故若就理論而言,泰州學派之產生乃時勢之所趨,因其順從陽明之理路調適而上遂,屬於自然之化境,故「捧茶童子是道」、「喝茶是道」,這種著重自然、肯認當下的化境,乃內聖學之最高理境。 儘管近溪、龍溪之說皆承繼陽明學,但二者各自發展的型態與面貌(即其所側重面不一)卻與陽明學有所不同,導致後人以「情識而肆、虛玄而蕩」來批評之。殊不知此二型態,乃陽明學發展之極至之化境;其中近溪之學更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化境且落實功夫之意義。但事實上,我們也不可否認,陽明學的提出是為這些新趨勢,揭開序幕的人。然在眾多的「新趨勢」之中,泰州學派更能推陳出新,敢於突破傳統,又能將思想見於力行之中,走向社會與民眾,形成一股「平民哲學」或「平民文化」。在這樣的「時勢潮流」之必然的趨勢下,泰州學派依從陽明學的原初精神---人人皆可為堯舜,從陽明學致良知之教,重「知」轉而為重「仁」之說。認為唯有「仁」處,才是成聖功夫之最親近處,反對將「一念耿光﹐遂成結習」,所以主張「破光景」一說。 文中會介紹泰州學派的淵源﹐和泰州學派的特色﹐以及如何發展至近溪而成為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化境和功夫的實際落實處。此為第二章﹔由於近溪的思想即本體即功夫,所以本章為羅近溪之本體與功夫(一);然而依照牟宗三先生的說法,認為吾人可以分析地說,所以第三章主要為討論近溪本體論之思想﹐但其本體又不離功夫而言本體,因其說之特色乃即用見體﹐認為「百姓日用是道」﹐使得儒學於日用常行之間﹐因而主張「破光景」之說﹔第四章為羅近溪之本體與功夫(二),本章主要探討近溪的功夫論﹐因其從《大學》而展開其功夫系統﹐並申明「從孝、悌、慈以入聖」、「赤子之心:聖凡同具」等義理﹐並且在倫理實踐中﹐佔有重要之意義。又其為了說明當時社會風氣盛行「孝悌慈」之觀念﹐乃引用明太祖「聖諭六言」而有《太祖聖諭演訓》。是故﹐形成當時社會上行下效之風﹐因此﹐本文會簡述之。最後一章是結論﹐總結近溪學之特色-----極高明而道中庸﹐平易、親切﹐以及自然之風。並檢討此學說就其內在義理架構可能產生之不足處,以及筆者於此篇論文中因學力之限制,而有不足之處。
顯示於類別:
[哲學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