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80990/80990 (100%)
造訪人次 : 43087656      線上人數 : 123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44852


    題名: 檢討水庫與攔河堰操作策略影響保育用水標的之探討
    作者: 吳瑞賢;溫博文
    貢獻者: 土木工程學系
    關鍵詞: 保育用水;水庫操作;土木水利工程類;水土資源保育
    日期: 2006-12-01
    上傳時間: 2010-12-21 16:19:00 (UTC+8)
    出版者: 經濟部水利署
    摘要: 河流與人類文明發展過程息息相關而且交互影響,除了人類,許多野生動植物(如魚類、蝦類、兩生類、水生昆蟲、藻類)也利用河流做為棲息、攝食或繁衍的場所,河流同時也是一些特有、珍稀、或瀕臨絕種之野生物的種源保存地。由於河流生態系是水循環中極重要的一環,而其生態特性往往也可反應出陸域(指氣候的、地質的、化學的、生物的)環境自然特徵與各標的環境之影響,因此,水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具有最密切的關係與影響力。除了提供人類生存所需的家庭、工業與農業等各類用水外,水資源尚具有發電、航行、遊憩、生態保育及污染涵容與自淨等包含經濟、社會及環境方面之重要功能。然而,水資源是有限的,是人類追求社會與經濟成長的主要資源限制因子,也是無法與其他環境資源或系統組成(例如:空氣與土地資源)完全分離的。隨著人口與經濟的快速成長,原本就有限的地面水與地下水資源已遭受到各標的的污染與破壞,其可供給之水量也因此相對地減少,而無法滿足各類用水之需求;亦即每個團體或個人所能分配與利用的水資源將產生不足的現象,且其情況將愈來愈嚴重。因此,為了追求水資源能永續的滿足人類之需求與享受,人類除了要設法保護或育那些尚未被破壞的水資源外;並須復育已遭破壞之河川,使得水資源得以永續發展與利用。各種不同的用水標的因使用目的不同,對水質和水量的需求是可以分級的,如工業用水可分製程和非製程、生活用水分飲用和非飲用、農業用水分非污染和污染。製程和飲用水之需用量需質高量少,不受高污染之一般水量作物的使用是無害的,因此,政府建立分類分級的用水制度是必要的,這可以促成各標的間的回收利用和開發水資源,若能配合以前述協商交換機制的彈性活用水資源,解決目前缺水和限水的窘態是有幫助的。當然,這些工作需要時間和法規訂定來推動,但如何開發和使用,應儘速加以研究和推動,相關法則的修訂、建立協商交換(甚至交易)不同標的間水量的機制,然後規範未具生活、生態效益之用水事業開發應相對地開發同等量之保育用水量,才能獲得供水事業體供水。廣義而言,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及物質平衡等平衡作用機制,所消耗的水資源皆屬於保育用水範疇,故保育用水的質與量對於維繫生態系統平衡的功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儘管保育用水不似農、工業及生活用水,直接關係到人類生活發展需求,但卻對特定區域內之水質及水源的維護影響極深,同時也間接保障人類生存的活動空間;例如森林水源區水質與水量的保護與保育,可使得下游水資源供應不致匱乏,並避免河水氾濫、土壤流失等,以及減少環境遭受破壞的風險。故此,符合永續發展原則之水資源開發、調配與利用,應同時滿足人類生存、生活與發展之需求,基於永續發展的理念,在水資源的規劃和管理方面,應以維護所有支撐生物生存、生活與發展之維生系統的平衡為重,以期達成生態系統之動態平衡,因此,水資源的調配與利用應避免對環境生態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害。由國內外生態保護區所進行之生態保護原則可歸納得知,生態保育的首要原則係必須先滿足其區內之保育用水,才能維持生態環境不至於惡化。然而,將保育用水的觀念納入後,對於上游水庫或攔河堰操作以及對於下游各標的用水的影響,目前尚無相關研究分析,因此,本計畫將以保育用水的觀念納入後,對於上游水庫或攔河堰操作以及對於下游各標的用水的影響做相關研究分析。 研究期間:9505 ~ 9512
    關聯: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顯示於類別:[土木工程學系 ]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479檢視/開啟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