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80990/80990 (100%)
造訪人次 : 42739611      線上人數 : 272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5432


    題名: 由洛夫波頻散資料探討中國大陸岩石圈之三維剪力波速度分佈
    作者: 林昆宏;Kun-Hung Lin
    貢獻者: 地球物理研究所
    關鍵詞: 剪力波;頻散;洛夫波;Love Wave;S Wave;dispersion
    日期: 2003-07-08
    上傳時間: 2009-09-22 09:53:54 (UTC+8)
    出版者: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摘要: 本研究利用分佈在中國大陸及周邊全球網測站所記錄之長週期表面波地震資料,再以區塊逆推法來推研中國大陸之三維上部地函速度構造,資料包括401個地震、2798條測線。黃瑞德(1999)曾以雷利波相當仔細的研究過這個區域,而本研究則是利用洛夫波之頻散資料論觀中國大陸地區地體構造的特性,並與黃瑞德(1999)雷利波之結果比較後探討極化非均向性的特徵。於群速的分佈方面,週期14~32秒時,低速主要是出現在有較厚沉積層的塔里木盆地,在此我們也可以發現中國大陸地區東西兩部地質組成的不同,東邊偏高速,西邊則是明顯的呈現出低速。週期40秒後,低速漸漸的由北往南移而進入西藏地區,其主要受到板塊碰撞與熱力的影響所致,而在深度剖面中,甚至發現有一低速貫入藏北深處,其深度居然有150Km以上,這樣的現象在東西向的H深度剖面與南北向的V深度剖面,更是明顯。這個構造乃是羌塘塊體底下有岩漿上湧活動所造成。在地殼厚度的分佈上,最薄的地區為內蒙大興安嶺的北部,約25~30Km,西藏地區則是有著70~80Km的極厚地殼。綜觀之,大陸地區的地殼有著東薄西厚的特性,由各東西向H剖面可以看出其分界約在東經105度。 最後,本研究利用黃瑞德(1999)SV波之速度與本研究之SH波速度, 做出極化非均向性的探討。其中在穩定的構造單元有著SH波的相對高 速,西藏地區則是存在著最大的非均向現象。另外SH波的速度,當其受 到熱力影響時似乎其速度變化來的比SV波敏感許多,如中朝地台東北 部、西藏地區、火山島弧,這些地區之SH波均呈現相對低速,巧合的是這些地帶都有岩漿活動與熱力作用的存在,所以可能SH波在一個熱環境底下的速度減低的幅度會比SV波大許多,這將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很值得再做深入的研究。
    顯示於類別:[地球物理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