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7202010 詳細資訊

本論文永久網址: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9 、訪客IP:3.14.247.253
姓名 廖純瑜(CHUN-YU LI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研究所
論文名稱 台灣客家飲食文學的研究
(The study of Hakka dietary literature)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語四字詞研究★ 六堆地名與客家發展
★ 客家動物諺語之文化意涵研究★ 在臺客籍「印尼」與「大陸」配偶之 客家認同比較研究
★ 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 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
★ 高樹大路關與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 客家話體標記的研究★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 客家話程度副詞:詞彙、語法和語用特點研究★ 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
★ 幼稚園客語音韻覺識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 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 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 要
自客家運動崛起後,隨著族群意識的抬頭與鄉土文化的推廣,客家飲食快速地風行於台灣的餐飲界,亦帶動有關客家飲食文化熱烈的探討,並逐漸有蔚為顯學的趨勢。但對於客家飲食文學的研究,仍只是處在起步的階段。因為在客家文學的領域裡,目前較少有系統,以飲食當作研究的主體,深入探究其文化與精神層面的意涵。本論文將以客家飲食文學為研究的範疇,希望能以歷時性的研究,建構出一套飲食文化發展的系譜,並以共時性的研究,梳理出客家飲食文化所呈現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各種不同的面向。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說明研究主題,並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在界定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第三節文獻回顧與探討,並著手於收集、分析與探討,有關目前國內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相關議題現有的學術研究。
第二章 客家飲食文化的變遷。主要從台灣客家飲食文學中,探討飲食文化的演變,並建構出一套客家飲食文學發展的系譜,爬梳客家飲食文化發展的脈絡。這涵蓋﹙1﹚唐山過台灣,移民時期以開墾拓荒精神為主的飲食風貌。﹙2﹚日治時期,台灣全面實行皇民化運動後,形成階級不平等的殖民地飲食,因而引起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種種的民生問題。﹙3﹚光復初期,受戰後政治紛亂所致,仍維持戰時貧窮的窘況,客家飲食文化亦如台灣各地區一樣,呈現後殖民時期的飲食現象。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受通婚、雜居等因素的影響,客家飲食文化經歷中國各省飲食文化的融合,逐漸產生質與量的變化。﹙4﹚當代客家飲食文化的發展,在客家運動、族群融合以及國際化多方的衝擊下,客家人的飲食習慣,在後現代多元混血、雜匯的洗禮後,昔日傳統油、香、鹹、陳重口味的飲食風格,已漸漸式微,取而代之是現代人主張以輕食掛帥的健康飲食形態。
第三章 客家山文化的飲食與書寫。本章聚焦於客家族群特有山文化的飲食風格。研究重點在於客家人與山居地景文化的關係,探究在匱乏的地理環境與時空背景下,客家人如何運用天然資源,就地取材、靠山吃山所形塑出獨特的飲食哲學。
第四章 台灣客家味。由文學作品裡,探討鹹菜、瓜仔脯、蘿蔔乾、粄等具有客家符碼的食物特質,以及客家人因吃野、吃粗、吃雜所形成山居的飲食模式。客家飲食文化的內涵與信仰、民俗節慶息息相關,由此也發展出族群標幟四炆四炒的特色菜。
第五章 茶文學之研究。茶是客家人主要的經濟作物與文化鮮明的符碼。此章節主要在探究客家飲茶文化的歷史演變,以及具有族群色彩的擂茶、東方美人、酸柑茶與客家人社會文化的淵源,並提出對茶文學各種文體的賞析。
第六章 當代客家飲食文學的書寫。著重於懷舊紀實、客家婦女的飲食意象、從集體記憶到族群認同以及飲食文學傳播之探討。在懷舊紀實中,透過懷念與回味的鄉愁,企圖找回母親「手路菜」的滋味,並經由客家菜的符碼,喚起集體的記憶與族群的認同。客家婦女在飲食上的意象,早期的角色常被要求需具備灶頭鑊尾的能力外,在感情世界裡,則流露出對愛情與親情堅忍不拔的情操。因此,亦建構出傳統客家婦女勤儉持家、吃苦耐勞、犧牲奉獻大地之母的形貌。客籍作家除了藉著飲食的書寫,試圖找回集體的記憶與族群情感認同的凝聚力,也透過飲食文學的鋪陳與傳播, 積極地行銷並擴張客家飲食多元的風貌,並呈現客家飲食豐富的文化內涵。
第七章 總結。歸納各篇的論述與心得。弱裔族群的客家人,早期移民的飲食文化,在面臨山居匱乏的困境,靠著自給自足與惜福的觀念,在「資源回收與再生」的變通下,反而開展出客家飲食文化許多具有獨特性的飲食。但在強調國際化的今日,客家飲食文化經後現代多元的水乳交融後,自然而然,由傳統油、香、鹹、陳的飲食原貌,蛻變成味蕾具有強烈包容性的多元樣貌;並開展飲食文化另一頁的新紀元。
關鍵詞:客家文學 、飲食文學、山文化、客家茶、後現代飲食、客家婦女
摘要(英)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ise of ethn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promotion of local culture after the Hakka movement was widely spread, Hakka diet quickly became very opular in Taiwan,s catering industry. More and more people talked about the Hakka diet culture enthusiastically. Hakka diet slowly turned into a well-liked trend. Nevertheless, researches regarding Hakka dietary literature are still in the starting stage. It is because there are not many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of Hakka literature that use diet as the main research topic and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systematically. Therefore, Hakka dietary literature is the research scope of the thesis. It is hoped that the family tre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diet culture can be developed by means of diachronic research and that the social, cultur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represented by Hakka diet culture can be sorted out by means of synchronic research.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Section 1 plains the research topic and describ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Section 2 efines the research scope and method. Section 3 gives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scussion while working on the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existed academic researches regarding issues related to Hakka dietary literature and diet culture in Taiwan.
Chapter 2: Changes in Hakka Diet Culture. The changes in diet culture are discussed using Hakka dietary literature from Taiwan and the family tre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dietary literature is established to sort out the context for the development. The Chapter covers: (1) From Tangshan﹙唐山﹚ to Taiwan – The diet style during the immigration period was highly related to the land reclamation situation; (2)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日治時代﹚ – After the Kominka Movement﹙皇民化運動﹚ was implemented in Taiwan, the colony diets that varied in different classes were formed which in turn led to many livelihood Issues in terms of policy,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3) Early Revival Period﹙光復初期﹚ – Due to political chaos after the war, the difficult poverty situation was continued from the wartime. Similar to other diet culture in Taiwan, the Hakka diet culture showed the post-colonial diet phenomenon. After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in 1949, the Hakka diet culture underwent integration with other diet cultures in provinces in China due to intermarriage and cohabitation which led to gradual changes i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4)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Hakka Diet Culture﹙當代客家飲食的發展﹚ – Under the impacts of Hakka Movement, ethnic inte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Hakka people had lightened their traditional eating habit of having oily, aromatic, salty and rich flavor after mixing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in the post-modern days. They replaced the old eating habit with the light meal-oriented healthy dietary pattern claimed by modern people.
Chapter 3: Diet and Literature of Hakka Mountainous Culture.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diet style of Hakka people’s unique mountainous culture. The research point li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kka people and mountainous culture and discusses the way Hakka people used natural resources to make meals and created the unique diet philosophy in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ime where everything was in shortage.
Chapter 4: Taiwanese Hakka Flavor. Literature is used to discuss the food traits of salted vegetable, pickled cucumber, dried radish and rice noodle which have Hakka symbols and the mountainous dietary pattern formed by Hakka people eating wild animals, common vegetables and whatever that was edible. The classical four stew and four fried dishes that best represent the Hakka cuisine was developed as the Hakka diet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religious belief and folk festival,
Chapter 5: Research on Tea Literature. Tea is Hakka people’s main cash crop and significant cultural symbol.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changes in the history of Hakka people’s tea drinking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kka people’s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ethnic-presenting Lei Cha, Oriental Beauty and Sour Orange Tea while explicating the genre of tea literature.
Chapter 6: Writing about Modern Hakka Dietary Literature.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n nostalgic documentary, Hakka women’s dietary image, collective memory and ethnic identity as well as dietary literature promotion. In nostalgic documentary, the flavor of private home dish was attempted to be found by remembering and thinking about home and the collective memory and ethnic identity were called upon via the symbols of Hakka dishes. In terms of Hakka women’s dietary image, they were often requested to have the ability to cook in the old days. Moreover, in the world called love, they showed unflinching sentiment for the better half and the family. As resulted, the image of traditional Hakka women being industrious, thrifty, hardworking and sacrificing was also established. In addition to trying to find the cohesiveness of collective memory and ethnic identity by writing about food, Hakka writers also market and expand the diverse aspects of Hakka diet via the stories and the promotion of dietary literature. Moreover, Hakka writers also show the rich cultural content of Hakka diet in their articles.
Chapter 7: Conclusion. The discussions and afterthoughts of all chapters are concluded in this chapter. In terms of the diet culture during the early immigration period, Hakka people, who were said to be the minor ethnic group, relied on themselves and the idea of appreciating what one has under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where everything was in shortage while developing many unique dishes for the Hakka diet culture using the concept of recycling and reusing. Moreover, in the modern days where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highly emphasized, the Hakka diet has changed from having oily, aromatic, salty and rich flavor to having tolerant taste buds for many other cuisines after mixing with other diet cultures in the post-modern days. The new era for Hakka diet culture has thus began.
Keywords: Hakka literature, Dietary literature, Mountainous culture, Hakka tea, Post-modern diet, Hakka women
關鍵字(中) ★ 客家文學
★ 客家婦女
★ 後現代飲食
★ 山文化
★ 客家茶
★ 飲食文學
關鍵字(英) ★ Post-modern diet
★ Hakka literature
★ Hakka women
★ Mountainous culture
★ Hakka tea
★ Dietary literature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i
謝辭…………………………………………………………………………………………………………………………………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3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5第四節 其他相關文獻探討.........................................................................................................13
第二章 客家飲食文化的變遷....................................................................................................22
第一節 唐山過台灣……………………………………………………………………… ..22
一、落土新故鄉的蕃薯…………………………………………………………………24
二、飄泊的印記…………………………………………………………………………27
三、珍貴的米食…………………………………………………………………………27
四、逢客必有茶…………………………………………………………………………29
第二節 殖民時期…………………………………………………………………………...30
一、日本武裝鎮暴時期…………………………………………………………………31
二、同化時期……………………………………………………………………………36
三、皇民化運動時期(1937-1945年)………………………………………………42
第三節 光復初期…………………………………………………………………………...53
一、期待幸福的滋味……………………………………………………………………54
二、社會亂象下的飲食環境……………………………………………………………56
第四節 當代………………………………………………………………………………...59
一、光復至1980年的戰後飲食文化………………………………………………….60
二、1980年迄今的飲食文化…………………………………………………………..62
第三章 客家山文化的飲食與書寫………………………………………………………68
第一節 山文化與客家飲食文化的形成………………………………………………….68
一、客家人與山文化……………………………………………………………………68
二、客家文學中的山園家鄉……………………………………………………………71
三、客家飲食文化的形成………………………………………………………………74
第二節 客家飲食文化的特色……………………………………………………………...78
一、簡樸地域飲食的特色……………………………………………………………...78
二、客家飲食文化的成因與特點……………………………………………………..,80
第三節 地理環境所形塑的飲食景像……………………………………………………...83
一、與山相關之詞彙……………………………………………………………………84
二、客/畲的飲食文化…………………………………………………………………..85
第四章 飲食文學中的台灣客家味……………………………………………………….105
第一節 醃製菜…………………………………………………………………………….105
一、離散族群的飲食………………………………………………………………….106
二、貧窮年代的主流菜……………………………………………………………….107
第二節 粄………………………………………………………………………………….113
一、粄:客家特徵詞………………………………………………………………….113
二、各種粄在飲食上的角色………………………………………………………….116
三、粄與節慶祭祀…………………………………………………………………….134
第三節 吃野、吃粗、吃雜……………………………………………………………….135
一、飲食地理與生態環境……………………………………………………………..136
二、山居地景的飲食………………………………………………………………….137
第四節 飲食文化與信仰/禮俗……………………………………………………………149
一、飲食與信仰………………………………………………………………………149
二、飲食與禮俗………………………………………………………………………157
第五章 客家茶文學之探究………………………………………………………………165
第一節 台灣客家茶……………………………………………………………………….165
一、客家茶的源起…………………………………………………………………….165
二、客家茶產業的發展與分佈概況………………………………………………….170
第二節 客家飲茶文化的內涵…………………………………………………………….175
一、敬神祭祖的「神茶」………………………………………………………………175
二、以茶會友的待客茶………………………………………………………………...177
三、花好月圓食「新娘茶」………………………………………………………….178
四、解渴的飲料茶…………………………………………………………………….180
五、路邊茶亭的奉茶………………………………………………………………….181
第三節 性格鮮明的客家茶……………………………………………………………….182
一、擂茶-客家標幟的茶……………………………………………………………..183
二、龍泉茶……………………………………………………………………………...187
三、白毫烏龍﹙東方美人﹚…………………………………………………………..191
四、客家自創的酸柑茶/柚子茶……………………………………………………….196
第四節 客家婦女在茶產業的角色……………………………………………………….199第五節 璀燦的茶文學…………………………………………………………………….202
一、民間文學………………………………………………………………………….202
二、現代文學………………………………………………………………………….212
第六章 當代客家飲食文學的書寫………………………………………………………217
第一節 懷舊紀實………………………………………………………………………….217
一、舌尖的依戀………………………………………………………………………..218
二、後現代懷舊風貌…………………………………………………………………..227第二節 客家婦女的飲食意象的………………………………………………………….229
一、灶頭鑊尾…………………………………………………………………………..230
二、飲食中的感情世界………………………………………………………………..235第三節 從集體記憶到族群認同………………………………………………………….243
一、客家精神的建構………………………………………………………………….243
二、族群認同…………………………………………………………………………..246
三、以集體記憶,建構族群的凝聚力………………………………………………...247第四節 飲食文學的傳播………………………………………………………………….250
一、族群意識的覺醒………………………………………………………………….250
二、書寫策略………………………………………………………………………….251
三、影響力……………………………………………………………………………..254
第七章 結論……………………………………………………………………………...258
參考書目…………………………………………………………………………………….263
附錄………………………………………………………………………………………….27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客家飲食文學文本
方梓。2008。《采采卷耳》。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丘秀芷。2003。〈雞湯倒到水溝肚〉。李喬主編。《台灣客家文選集Ι》。台北:行
政院客委會發行前衛出版社出版。
—。2008。<瓜仔脯>。焦桐主編《2007臺灣飲食文選》。臺北:二魚文
事業有限公司。
甘耀明。2005。〈新炊雪丸五月鹹〉。《自由時報.副刊》。4月16日。
甘耀明。2007。<芥與長年>。焦桐主編《臺灣飲食文選》。臺北:二魚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
米果。2007。〈手路菜〉。焦桐主編。《台灣飲食文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印。2007。《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暨語料選粹(中、高級)
-海陸版》。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何石松。2007。《客諺一百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何石松、劉醇鑫編著。2007。《客語詞庫》。台北: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1976。〈秋收〉。《李喬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鹹菜婆〉。《李喬短篇小說全集3》。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李喬等主編。2004。《客家文學-精選集小說卷》。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1。《寒夜三部曲》。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吳濁流。2007。《台灣連翹》。台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林清玄。2003。〈冰糖芋泥〉。焦桐主編。《台灣飲食文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櫻蕙。2010。〈傳統客家菜〉。邱一帆主編。《文學客家》。台北:愛華出版社。
—。2011。〈客家味緒〉。邱一帆主編。《文學客家》。台北:台灣客家筆會。
邱春美編。2007。《客家文學導讀》。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客家美食與文學》。屏東:大仁科技大學。
邱紹傑、彭宏源。2008。《台灣客家民族植物-應用篇》。台北:行政院農業委
員會林務局。
邱一帆。2004。〈阿姆个鹹菜〉。《桐花下个思念》。桃園:華夏叢坊。
周紅冰。1995。《客家風情》。贛州:江西人民出版社。
胡萬川編。2005。《觀音鄉客語歌謠2》。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張宏庸。1987。《茶的禮俗》。桃園:茶學文學出版社。
張芳慈。2003。〈甜粄味〉。李喬主編。《台灣客家文選集Ι》。台北:行政院客委
會發行前衛出版社出版。
張維中。2004。《九層之家》。臺北:麥田出版。
莊華堂。1994。〈族譜〉。鍾肇政主編《客家台灣文學選2》台北:新地文學出版
社。
曾貴海。2003。〈夜合〉。李喬主編。《台灣客家文學選集I散文.新詩》。台北:前衛出版社。
曾彩金編。2007。《六堆人講四句》。屏東:財團法人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
焦桐編。2003。〈緒言〉。《台灣飲食文選II》。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9。〈客家小炒〉。《台灣味道》。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0。〈菜包〉。焦桐主編。《飲食文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0。〈「客家宴」食單〉。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
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
—。2012。〈酸柑茶〉。《臺灣肚皮》。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葉日松。2008。《因為有愛恩介心保有溫度》。花蓮:花蓮縣吉安鄉公所出版。
―。2009。《挼粄圓》。花蓮:文學街出版社。
逯耀東。2007。《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榮洛。1989。《渡台悲歌》。台北:臺原出版社。
黃永達。2005。《台灣客家俚諺語語典》。台北:全威創意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黃娟。2003。《寒蟬-楊梅三部曲第二部》。台北:前衛出版社。
黃秋芳。1994。〈永遠的,香格里拉〉。鍾肇政主編。《客家台灣文學選2》。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曾彩金等編輯。2007。《六堆人講四句-六堆客家地區民間文學有聲書系列叢書三》屏東:社團法人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
野人文化編著。2006。《食飽吂-22位客家名人飲食記憶地圖》。行政院客委會台
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企劃。台北: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彭成慶。2010。〈家鄉傳統『清明打艾粄』个好手藝〉邱一帆主編。《文學客家》
台北:愛華出版社。
彭欽清。2010,7月。〈等水難滾,等子難大〉。《客家文學》。台北:愛華出
版社。
—。2011,1月。〈都市山歌〉。《客家文學》。台北:台灣客家筆會。
楊兆禎。1994。《客家老古人言-歇後語.諺語》。新竹市:文化圖書公司。
廖德添編。1999。《客家師傅話》。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廖純瑜。2004。〈屘叔公瀟灑謝幕〉。《聯合報繽紛版》。12月20日。
—。2011。3月。〈拜阿婆〉。邱一帆主編。《文學客家》台北:台灣客家筆會。
龍瑛宗。2001。〈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黃昏月〉。《濤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蕭蕭。2003。〈蘿蔔與蘿蔔乾〉。焦桐主編。《台灣飲食文選II》。台北:二魚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
鍾肇政著、彭瑞金編。1991。《鐘肇政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鍾肇政主編。1994。《客家台灣文學選I》。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1994。〈序-客家文學的界說〉。鐘肇政主編,《客家臺灣文選1》。臺北:新
地文學出版社。
—。2005。《魯冰花》。臺灣文學叢書「9」。臺北:遠景出版社。
―。2005。《台灣人三部曲—沉淪》、《台灣人三部曲—滄冥行》、《台灣人三
部曲—插天山之歌》。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鍾理和。1996。《笠山農場》。臺北:草 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9。《鐘理和全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鍾鐵民。2001。〈大蕃薯〉。收於《山城棲地》。高雄:串門企業有限公司。
—。2001。〈鹹魚、蕃薯飯〉。收於《山城棲地》。高雄:串門企業有限公司。
簡媜。2008。《吃朋友》。台北:印刻出版社。
藍博洲。2004。《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顏嘉琪。2008。〈酸菜故鄉〉。焦桐主編《2007臺灣飲食文選》。台北:二魚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肇錦等編。2004。《整理客家話山歌歌詞收集編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推動補
助大學院校發展客家學術機構計畫》。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貳、專書論著
王增能。1995。《客家飲食文化》。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李瑞騰。1997。《老殘遊記的意象研究》。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吳德亮著/攝影。2009。《客鄉找茶》。台北:臺北縣政府客家事務局。
林木連等編。2003。《臺灣的茶業》。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芳玫。2006。《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邱彥貴、吳中杰著。2001。《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杰著。1990。《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胡亞敏。2004。《敘事學》。湖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施添福。1999。《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台灣省
文獻委員會。
范德光主編。2004。《臺灣制茶工業五十年來的發展》。臺北:臺灣區制茶工業
同業公出版。
施聯東,雷文先編。1995。《畬族歷史與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徐明達。2010。《廚房裡的秘密-飲食的科學與文化》。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
陳芳明。2007。《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
陳煥堂、林世煜著。2001。《台彎茶》。臺北:貓頭鷹出版。
許世楷。2006。《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北:玉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典婉。2004。《臺灣客家女性》。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瑞成。2009。《酵素茶的魅力-臺灣烏龍茶》。臺北:迪生文化事業公司。
張振興。1997。《臺灣閩南方言記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
張宏庸。。2002。《臺灣茶藝發展史》。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莊華堂主編。2008。《鐘肇政口述歷史『戰後臺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臺北:
唐山出版社。
清。張玉書等。2002。《康熙字典》。台南:大孚書局有限公司。
葉石濤。200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
黃恆秋編。2003。《客家台灣文學論》。台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黃子堯。2003。《客家民間文學》。臺北: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黃秀政等著。2002。《台灣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慶萱。1975。《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黃宣範。200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
鶴出版限公司。
黃漢民。1995。《客家土樓民居》。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溫昌衍編。2006。《客家方言》。廣東: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葛本儀主編。2003。《漢語詞匯學》。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廖炳惠編。2003。《關鍵字200》。臺北:麥田出版。
蔡謀芳。2003。《修辭格教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
—,2004,《吃的後現代》。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還月。1999。《臺灣客家風土志 》。臺北:臺灣常民文化出版社。
謝重光,1995,《客家源流新探‧緒論》。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福建客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鍾敬文。1980。《民間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羅可群,2000,《客家文學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廚川白村著。1982。《西洋近代文藝思潮》。陳曉南譯。臺北:志文出版社。
E.M.Forster著。2009。《小說面面觀》。蘇西亞譯。台北:商周出版。
Patrice Bonnewitz著。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臺北:麥田
出版社。
Halbwachs.M著。2002。《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參、期刊、報紙及單篇論文
古國順。1989。〈山歌的賦比興〉。《客家風雲》,第22期,10月。
吳學明。2007。〈移墾開發篇〉。徐正光主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研究學會合作出版。
李文玟。2009。〈「味覺、身體、勞動與情欲」:對客家女性文化性格的論述與批
判」〉第九屆「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國立中央
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林水福。1999。〈從具相到抽象的飲食文學饗宴〉。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
繁花盛開的饗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淑蓉。2007。〈飲食文化篇〉。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念》。台北:行政院客委會‧台灣客家研究學會合作出版。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印製。
房學嘉。2010。〈粵東客家飲食與養生管窺〉。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
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范增平。2009。〈客家發達茶產業發展〉。吳德亮著/攝影《客鄉找茶》。臺北
縣政府客家事務局。
周鐘瑄。清。《諸羅縣誌》。1962。《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銀經
濟研究室。
胡紅波。2010。〈《病子歌》的淵源流變與文化意涵〉。《客家語言與文學研討會-
論文彙編》。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出版。
南方朔。1999。〈饗宴禮儀和文學的對話〉。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奉
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有限公司
徐福全。2009。〈從諺語看臺灣的傳統飲食文化〉。黃克武主編。《食巧毋食飽—
地方飲食文化﹙一﹚》。台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徐貴榮。2006。〈文學語言美學修辭諧音雙關語與句義雙關的衝突-以客家山歌 詞為例〉,《客家民間文學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陳修。1994。〈跋〉。房學嘉著。《客家源流探奧》。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
社。
陳運棟。2007。〈源流篇〉。徐正光主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行政院客委會.
台灣客家研究學會合作出版。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印製。
陳素真。2009。〈天下無正味蘇軾的飲食美學〉。焦桐主編《味覺的土風舞「飲
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
許素蘭。2004。〈泰姆記作品導讀〉。李喬等主編《客家文學-精選集「小說卷」》。
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4。〈先生媽作品導讀〉。李喬主編。《客家文學精選集-小說卷》。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榮洛。1991。〈客家人的台灣史〉。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台
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黃叔璥。清。〈北路諸羅番一.飲食〉。《臺海使槎錄》。
黃克武。2009。〈導論〉。黃克武主編。《民以食為天:地方飲食文化(一)》。台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黃樹民。2009。〈近代華北農村飲食文化的變遷〉。黃克武主編。《民以食為天:地方飲食文化(一)》。台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黃正敏。2009。〈臺灣茶與客家人〉。《兩岸客家茶文化學術論壇》。臺北縣府客事
務局。
彭瑞金。2002。〈從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學的發展〉。徐正光主編。《徘
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3。〈台灣客家文學的可能性及其以女性為主導的特質〉。黃恒秋編,《客
家台灣文學論》。台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榮譽出版。
彭芊琪。2006。〈客家山歌之意象研究-以桃園縣客家歌謠為例〉。《客家民間
文學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國立中央大
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楊長鎮。1991。〈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份意識之甦醒〉。徐正光主編。《徘
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楊彥杰。2009。〈客家菜與客家飲食文化〉。黃克武主編。《民以食為天:地方
飲食文化(二)》。台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廖純瑜。2008。〈客家心茶香韻〉。《茶天下雜誌》。臺北:向日葵出版社。6月。
—。2009。〈臺灣客家茶文化的發展與推廣〉。《大仁科技大學地二屆客家藝
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屏東大仁科技大學。
—。2009。〈由客家辭彙,探討台灣客家飲食文化的發展〉。《苗栗市第二屆客家粄仔節—客家美食文化、客家美食創意產業學術研會》。苗栗:國立聯合大學。
—。2010。〈客家飲食文學中的愛情世界〉。羅肇錦主編,《臺灣客家語文研究
輯刊》。台北:臺灣客家語文學會。
—。2010。〈以「鹹菜」密碼,解讀客家文化之研究〉。焦桐主編。《飯碗
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
廖亭朝。2009。〈客家心、茶香情〉,《兩岸客家茶文化學術論壇》。臺北縣:客家
文化園區。
劉煥雲。2010。〈台灣客家飲食文學中茶文化之研究〉。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
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魚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
練春招。2008。〈從豐富多彩的“粄”類詞看客家的民俗〉《第八屆國際客方言
研討會會前論文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語所編印。
賴文英。2006。〈客家山歌中的同音雙關〉。《客家民間文學學術論文研討會論
文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賴守誠。2009。〈臺灣客家飲食運動的源起、建構與發展:文化經濟取向的社會分析〉。《2009全球客家城市高峰論壇-都市客家的跨國比較會議手冊》。中壢: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謝俊逢。1991。〈客家的音樂與文化-以山歌為中心〉。徐正光主編《徘徊于族群
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謝重光。2005。第2期。〈客家婦女人文性格及其歷史成因〉。《福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建:福州大學。
鍾怡雯。1999。〈記憶的舌頭-美食在散文的出沒方式〉。焦桐、林水福主編。 《趕赴繁花盛開的饗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鍾鐵民,〈菔菜?好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6年,收於《山城棲地》。
串門文化出版,2001年。
《聯合報》。2010.12.28,A12版專題報導。
羅肇錦。2005。〈台灣客家的入墾與分佈〉。古國順等著。《台灣客語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羅序〉。邱春美編著。《客家文學導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羅肇錦。1998。〈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台北:台元出版社。
—。2010。〈客家人的食與言〉。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
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秀美。2010。〈飲食記憶與群族身份-試論現代客家飲食文學系譜的建構〉。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可群。1998。〈試論客家文學〉。《學術研究》。第9期。
-。2000。〈客家文學的文化特徵〉。廣東:《嶺南文史》,第二卷。
肆、學位論文
游麗雲。2008。《怎樣色情?如何文學?-臺灣飲食文學中的情色話語》。國立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蘇鵲翹,2007,《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伍、多媒體資料及其他
黃金鳳、黃添霖對唱‧〈採茶歌〉《客家民謠》。吉聲影視音有限公司。
劉鈞章錄製CD,《客家山歌歌詞總匯》,2003年,11月1日。
網站:
不老部落 官方網站: http://www.bulaubulau.com/。2012。08。20。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1994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All rights reserved。2012。08。20。
www.nsqkl.org/chat/archiver/?tid-3292.html 。2012。08。21。
指導教授 羅肇錦、葉振富 審核日期 2012-8-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